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NT-pro BNP、和肽素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脑出血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NT-pro BNP及和肽素水平,分析其与脑出血量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浆NT-pro BNP水平、和肽素水平以及出血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轻型、中型以及重型患者比较,NT-pro BNP水平及和肽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NT-pro BNP水平、和肽素水平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组间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少量出血患者及中量出血患者相比,大量出血患者的NT-pro BNP浓度指数显著上升(P0.05),表明NT-pro BNP水平同出血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NT-pro BNP及和肽素水平显著上升,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脑出血量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80例患者分为痊愈组,将65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与预后不良组相比,痊愈组患者发病时GCS评分明显提高,出血量明显减少,脑疝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破入脑室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时GCS评分、出血量、脑疝、肺部感染是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恢复良好55例,中残136例,重残69例,植物生存28例,死亡66例。GCS评分>9分者、出血量<60 ml者预后较好(P<0.05或<0.01);壳核出血和丘脑出血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7.7%(34/192)和22.6%(30/133),预后相对较差。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早期手术患者(6小时内)、<70岁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P<0.05或<0.01)。结论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年龄是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76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就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GCS计分、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关系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按GOS评定,GCS计分越高,预后越好;脑叶、单纯侧脑室出血较壳核、丘脑出血预后好;出血量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通过对GCS计分、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临床治疗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预后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有无合并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均有影响(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均对临床疗效有影响(P<0.01)。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和发病到入院时间对出院时格拉斯哥评分有影响(P<0.05~P<0.01)。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有无中线移位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躯体综合功能评分有影响(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出血部位、是否合并危险因素和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但单独的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张鲜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383-1384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穿刺抽吸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适应证。方法对2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微创钻颅穿刺抽吸引流加尿激酶冲洗,分析出血部位、出血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不同手术时机选择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225例患者预后良好150例,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18例,死亡57例。基底核和(或)脑室出血、血肿量<70 mL、GCS评分≥6分、手术距发病时间<12 h者,手术效果较理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在25~70 mL、GCS评分≥6分,在12 h内进行微创钻颅穿刺抽吸引流手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陈胜海  周军  寿华达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6):408-409,42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不同血压变异类型对继续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1例,监测发病早期血压动态变化,根据血压变异分为非杓型组87例和杓型组3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继续出血量、GCS评分变化、3个月内的死亡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NIHSS)评分变化,以评价预后。结果非杓型组继续出血量明显高于杓型组,24小时后GCS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而3个月后的NIHSS评分和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出血早期非杓型血压升高增加继续出血量、降低GC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及脑干是否受累密切相关。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小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王毅纯 《中国医药导报》2007,4(6Z):147-147,149
目的:分析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及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及脑干是否受累密切相关。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小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脑钠肽(BNP)和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脑出血后低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脑出血病患89例,并记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普宁华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分组对比不同出血量组、不同脑出血部位血浆BNP水平,并分析与低钠血症的关系。结果出血量越高、脑出血部位丘脑基底节区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更高,并且出现低钠血症的比例越高(P<0.05)。而低钠血症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预后深度昏迷患者比例更大,好转出院比例更小(P<0.05)。结论脑出血后病患血浆BNP水平会明显升高,并且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脑梗死病人血浆溶血磷脂分子含量变化的特点,探究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脑出血病人68例、脑梗死病人80例,测定其发病24h和1周时血浆溶血磷脂酸(LAP)及相似磷脂(AP)的含量。以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病24h时,脑梗死组血浆LPA与AP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t=3.54~6.51,P〈0.01);发病1周时,脑出血组血浆LPA与AP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脑梗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4.71~7.82,P〈0.01)。结论脑出血与脑梗死发生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两者治疗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Shi Y  Ko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49-851
目的 探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 选择93例高血压性幕上性非丘脑脑出血、脑压增高不突出、发病6hx内脑CT血肿〈30ml的患者,分为24h内应用甘露醇组(46例)和不用甘露醇组(47例);48h复查脑CT,血肿增大超过33%为早期血肿扩大,分析发病24h内应用甘露醇对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 发病24h内使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4例(14/4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海南医学》2007,18(7):12-13
目的 探讨半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2例高血压性幕上性非丘脑脑出血,颅内高压不明显、发病6 h内出血量<30 ml的患者.将24 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125 ml者定为A组(34例),应用速尿者为B组(34例),24 h内不应用任何脱水剂者为C组(34例).48 h复查头颅CT,血肿增大超过33%认为血肿扩大,分析24 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 结果 A组血肿扩大13例(38.2%),B组4例(11.8%),C组3例(8.8%),A组与B组、C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24 h内)应用半剂量甘露醇可能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即使半剂量甘露醇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也不宜盲目、仓促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85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中,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3天、7天、14天时血清VEGF的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内血清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程度及出血部位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血清VEGF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出血发生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开始升高,在7天时达到高峰,14天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与出血部位不相关。CRP异常率为68.24%(58/85),随病情呈程度轻、中、重度的增加,血清CRP水平及异常率也逐渐增加。结论 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及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但与出血部位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脑钠肽(BNP)浓度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各个时间点BNP浓度对当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 值。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6年7月31日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内科并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床边检测术后1 h内、发病12、20、24和48 h静脉血BNP浓度,并记录各时间点的心功能诊断,按 照48 h内BNP峰值浓度是否大于400 pg/mL分为BNP峰值升高组(>400 pg/mL)和BNP峰值大致正常组(≤400 pg/mL)。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70例患者,发病48 h内BNP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Friedman M检验提示5个时间点的BNP浓度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141.7,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发病20 h和发病24 h的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05),而 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可见统计学差异(P<0.05),达峰时间为发病20~24 h。与BNP峰值大致正常组(n=47)相比,BNP峰值升 高组(n=23)的年龄大、体质量指数小、再灌注时间长、前壁心肌梗死比例及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05)。二分类逻辑回归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前壁心肌梗死与BNP峰值浓度升高独立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术 后1 h内的BNP浓度对心力衰竭发生与否无诊断作用(P>0.05),发病12、20、24、48 h的BNP对心衰有诊断价值(P<0.05),曲线 下面积分别为0.860、0.786、0.768和0.863,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56.5、313.7、240.9和285.9 pg/mL。结论AMI早期BNP呈先升 高后下降的单峰趋势,并于发病20~24 h达到峰值,发病后不同时间点BNP对当时心衰的诊断价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患者心脏左心室功能(left ventricu lar function,LVF)的变化及其与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为防治急性脑出血所致心脏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发病24 h内经临床和头颅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并除外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20例高血压患者及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以上各组受试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浆BNP,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脑出血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 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值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33±15.03)%vs(59.20±15.03)%,P<0.01;(41.33±15.03)%vs(67.71±8.02)%,P<0.01〕;高血压组LVEF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出血组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E/A)均值低于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46vs1.47±0.23,P<0.01),高血压组E/A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0.37vs1.47±0.23,P<0.01)。2)急性脑出血组血浆BNP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49.62 ng/L(17.18~85.25)ng/Lvs1.90 ng/L(0.15~21.50)ng/L,P<0.01)〕。3)急性脑出血组脑出血量与血浆BNP浓度的相关系数r=0.13(P>0.05);急性脑出血组脑出血量与各心功能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BNP浓度与左心室各结构与功能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可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下降;脑出血量与心功能参数之间无相关性;急性脑出血发病后血浆BNP浓度升高,但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间无相关性,可能与急性脑出血本身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和CD42b表达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表达的动态变化 ,探讨急性脑出血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 ( FCM) ,对 3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 ( 72 h内 )及治疗 1周后血小板 CD62 p和 CD42 b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与健康人比较 ,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0 1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0 1 ) ;脑出血患者治疗 1周后与发病早期比较 ,血小板 CD62 p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 P<0 .0 5 ) ,CD42 b的表达量明显减少 ( P<0 .0 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 ,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 ,提示脑出血患者应适当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甘露醇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孙顺杰 《疑难病杂志》2005,4(4):208-209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对入选的5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应用甘露醇组(35例)和24小时后入院应用甘露醇组(16例);48小时和2周后复查脑CT,通过对比脑水肿的变化,分析脑出血发病24小时内应用甘露醇对脑水肿的影响。结果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甘露醇组48小时出现脑水肿加重者5例(14.3%),2周后21例(60.0%);24小时后使用甘露醇组48小时出现脑水肿加重者1例(6.3%),2周后3例(18.8%)。两者48小时CT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周后CT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周后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使脑水肿和病情加重。因此,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甘露醇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钟平  路长东  岳磊 《安徽医学》2003,24(1):18-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 0例健康对照组及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不同时段的血浆内皮素 (ET1)、血管紧张素Ⅱ (ATⅡ)、一氧化氮 (NO)的含量。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 2 4小时内ET1、ATⅡ 、NO均开始明显升高 ,第 3~ 4天仍维持于高水平 ,一周后开始下降 ,NO一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 ,ET1、ATⅡ二周后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其血浆ET1、ATⅡ 、NO均发生动态变化 ,并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