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以阴阳分治为总的治则治法。李青教授认为汗证病因多属人体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且汗证同饮证共属津液病范畴,脾虚则饮停,饮停则气滞,故提出“从饮治汗”兼顾机体气化功能的辨证思维。强调脾虚湿困类汗证,可从化饮以治汗,气行则饮行的思路入手。遵燥湿健脾,温阳化气的原则施治,临床疗效尤甚,期以此拓展临床治疗汗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汗证是指人体津液排出异常的一种病证。目前西医治疗此病疗效欠佳,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多。近年来中医治疗汗证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肯定。汗证病机复杂,随着病情的发展,常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曹师指出临床上治疗汗证的关键是辨清阴阳虚实。文章回顾曹师门诊治疗的1例有20余年汗证史患者的病历,分析其诊治思路,为临床上汗证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总结茹占廷老师治疗汗证的辨证经验和临床用药特点。汗证病机众多,多以敛汗固本,滋阴止汗等治疗,而茹师临床治疗此证善于运用经方,根据患者不同体质,注重辨证化裁,尤善清热利湿,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4.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辨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根据证候的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随张兰教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两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汗为心之液",心系病证多伴汗证。从"汗为心之液"探讨心病与汗证的关系,总结中医心病汗证特点及常伴症状,综述益气温阳、固护营阴、化瘀消痰三方面证治,为中医临床辨治心病汗证开拓思路。指出对此临床研究尚未展开,科研数据欠缺,今后应展开相关临床研究。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6.
李蕊 《四川中医》2014,(4):140-141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又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变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本文是随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2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倾向,汗证是其常见兼证之一.高血压病兼汗证的中医分型包括:阴虚火旺型,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等,临床上以阴虚火旺型最为多见.笔者自拟宁心止汗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病兼汗证属阴虚火旺型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汗证”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了汗证中有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大类,在五类汗证中,共计汗证种别有48种之多,涉及条文90多个。由此说明,任何一个症状,在辨证论治中都有它的多面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同一个症状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这一表现方式,正是形成这个症状时所存在的病因、病机演变的差异,从而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应对病人的每一个细节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种病症。陈宝贵教授认为,汗证多以气阴两虚为本,郁热为标,多属因虚实夹杂,营卫失调,病位多在肺、脾、肾,病机复杂。临床上多分为肺脾气虚证、胃热壅盛证、肾精不足证3证,分别以补肺养脾、清胃宣热、补肾填精为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汗液外泄异常的一种病证,多为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开阖不利而致,临床上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之分,亦有局部的额汗、手足汗、半身汗之别,但以自汗、盗汗为临床常见病证,现结合笔者临证辨治体会,将其分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2.
汗证,指汗出异常的证候。自《内经》起,便有对"汗"的记载,《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其后,历代医家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完善,将汗证病因病机总归为虚、实二纲,责之气血阴阳,湿热痰瘀。冯志海教授临证20余载,在广泛汲取中医经典医籍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发现汗证患者多伴肝之气机不利,并积累了汗证从肝论治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高龄机体老化、免疫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常见病程缠绵难愈。谭毅教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出现的汗证多与心有关,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相关,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谭毅教授临证中发现老年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西医治疗汗证目前还存在无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南的问题.中医治疗具有通过辨证论治将汗证分为不同证型,按照不同治则治疗汗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的优势.文章总结了陈新瑜主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陈新瑜主任认为肝病汗证的患者多以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证多见,故创立调肝止汗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赵玲瑜 《中医药导报》2020,26(6):123-125
从汗出的生理、异常汗出(汗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等方面总结异常汗出的辨治体会。汗证于临床多见汗出过甚、自汗不止、盗汗、当汗出而不出、汗出部位特殊等情况。无论外感内伤,汗证的病机总离不开阴阳失和,治疗汗证总的原则是调和阴阳。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汗出过多者,应顾护汗源和阳气。  相似文献   

16.
李柳  方樑  郭立中 《环球中医药》2012,5(6):449-450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的不同,治以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及固涩敛汗等.但临证亦有不循常道者.本文举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汗证验案二则,一则自汗从湿热实证论治,一则盗汗从卫弱虚证处之.病同证异,治疗不拘常法,临床活化辨证,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盗汗又称寝汗,属于汗证中的一种,常常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即止。中医认为盗汗多属阴虚,治疗常从滋阴敛汗入手。然孙丽霞教授强调盗汗非独阴虚,临床上因气阴两虚、邪伏阴分、肝胆湿热等所导致的盗汗并不少见;临证需注意"汗证不独究于心",汗出部位不同病机亦有所不同。故列举其临床辨治盗汗验案三则,并介绍其论治盗汗的特点及经验。  相似文献   

18.
“自汗”、“盗汗”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以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金匮》汗证,分为自汗、头汗、冷汗、黄汗及盗汗五种,其证候各不相同,在临床上以自汗、盗汗为多  相似文献   

19.
徐航  郑曙光  柴丽 《河南中医》2010,30(11):1132-1133
传统认为中医的汗证包括自汗、盗汗,以阳虚、阴虚者多见。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抗生素、激素及苦寒类中药的滥用,极度损伤人体阳气,阳气亏虚,失于固摄,所以由于阳虚导致的汗证并不少见。临床上对于阳虚汗出者,法以温阳固摄止汗,阳气充足则虚汗自敛,而药用附子者,多验。  相似文献   

20.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