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中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56例。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减压手术,研究组给予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9%,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75.0%,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8.2%,研究组预后良好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降低相关并发症,减少死亡率,值得临床中应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析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病情必须行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手术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试验组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和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术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颅内压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7%(3/31),低于对照组的32.25%(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6个月,两组颅内压水平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58.07%(18/31),高于对照组的29.0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接受治疗方法的异同对其进行分组,将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接受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脑代谢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指标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的指标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GCS、NIHSS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需行开颅减压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86例,对照组42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44例采用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亦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步控制性减压术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9.
10.
彭涌 《当代医学》2013,(20):104-105
目的探讨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9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减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阶梯式颅内减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指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以及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阶梯式减压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中脑膨出)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湖南株洲地区近10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病人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5年12月株洲地区严重颅脑损伤资料完整的病例284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诊断方法、就诊和死亡时间、脑疝形成及其时间、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并提出影响预后指标。结果交通事故伤为主要类型;严重颅脑损伤的高危年龄16~48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81.3%病人通过头颅CT确诊;伤后2h是病人就诊的高峰期,也是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12.89%。结论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和监护措施,提高黄金时间内的急救效应,实施规范化救治,重视影响预后的因素,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到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两组,A组47例:伤后12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43例:伤后12 h后行气管切开术。结果:A组治愈25人,中残11人,重残5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2.7%;B组治愈16人,中残10人,重残7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23.2%。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CCI)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监护、神经康复及神经护理等医疗资源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体系。共入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32例和对照组(采用以往常规模式治疗)36例。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意识障碍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NIHSS(6.87±5.35)、ADL(90.42±15.35)、GCS(13.92±1.05);对照组NIHSS(19.67±9.78)、ADL(63.33±10.45)、GCS(10.86±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治愈率提高40.28%,病死率降低20.83%,并发症降低26.31%,致残率降低25.69%,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SCCI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跃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50-51,5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时机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9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给予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通气10~15 cmH2O(1 cmH2O=0.098 kPa),潮气量10~12 mL.kg-1,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呼吸频率(BR)、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aO2、PaCO2、HR、BR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能够更好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缺氧症状,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4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4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45例患者恢复良好6例(13.3%),中残6例(13.3%),重残10例(22.2%),植物生存3例(6.7%),死亡20例(44.4%)。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治应强调及时和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以降低其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近4年收治的962例重型颅脑损伤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死于MOF 36例(死亡率78.26%),死亡率随着功能衰竭的器官数量增多而增高,4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100%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差,死亡率高.强调对MOF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治疗上的统筹兼顾,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7.
吉其舰 《铁道医学》2014,(10):1169-1172
目的:探讨颈内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Sa-jvo2)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撤机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将34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GCS 3~8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验组和对照组。经验组拔管指征为术后常规处理后循环、内环境稳定,手触骨窗压力不高,经气管插管吸痰呛咳白卡片法阳性,T管行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后半小时后复查血气分析无异常,予拔除气管插管。对照组在经验拔管指征符合后监测Sa-jvo2,若Sa-jvo2〈25%,暂不予脱机拔管,给予镇痛镇静加强气道管理,继续予机械通气支持,必要时予加强脑脱水、保证脑灌注压等处理,直至Sa-jvo2≥25%再予以脱机拔管。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两周后患者GCS评分及1个月后GOS预后评分。结果:对照组脱机拔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经验组,经验组的再插管率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经验组之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周后GCS评分,对照组高于经验组,1个月后GOS评分对照组高于经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经验拔管的基础上,把Sa-jvo2作为撤机的预测指标能够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撤机成功率,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采用依达拉奉加常规治疗(50例)和常规治疗(50例),比较6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远期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依达拉奉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后反复发作性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反复发作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反复发作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中2次出血28例,3次出血9例。死亡15例(40.5%),治愈22例。结论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等全身并发症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有效防治并发症是防止再次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8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减压,术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标准对其进行评定,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术后出现迟发血肿9例,切口脑脊液漏2例,对侧硬膜下积液5例,肺部感染3例,癫痫1例。术后6个月78例均获得随访,恢复良好16例,中残17例,重残15例,植物生存12例,病死18例;术后因继发颅内高压而再次手术患者5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特征,出现并发症时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