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的疗效。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调督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1)FMA评分和MBI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FM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调督组两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CSI评分: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均又下降(P0.01)。治疗2周后两组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修订的Ashworth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处于软瘫期(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4周后较之2周时两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又逐步下降,肌张力0级患者比例又有所增多(P0.01);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肌张力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肌张力0级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处于痉挛期(≥Ⅰ级)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较为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为治疗中风提供治疗方案和思路。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痉挛程度评定,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调督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调督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较治疗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修订的Ashworth评分分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督组评分≥Ⅱ级的病人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调督针法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普通针法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将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ment,FMA)、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及改良的Barthel Index(M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及TCT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各项指标调督组均优于普通针刺组(P均<0.05)。结论调督针法较之普通针刺法,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的综合疗效。方法:64例中风后抑郁合并焦虑患者,由SPSS 16.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以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调督通脑针法组和药物组各32例。调督通脑针法组给予调督通脑针法,取穴:百会、神庭、哑门、膻中;双肝俞、心俞、肾俞、太冲、太溪、神门、内关,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S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4周、8周后HAMD评分、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2)治疗4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仅HAMA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HAMD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调督通脑针法组FMA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督通脑针法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焦虑状态、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艾斯西酞普兰,在改善抑郁方面,起效快,远期疗效相当,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改良Ashworth(MAS)分级法进行肌痉挛程度评定、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结果:治疗6 W后,2组患者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步行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观察调督解痉针法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调督解痉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21/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调督解痉针法能够较好地缓解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肢痉挛状态,促进生活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TUS-NMES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过3周治疗,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及下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S-NME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调督理筋针法配合醋氯酚酸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予调督理筋针法配合醋氯芬酸胶囊治疗,对照组34例予普通针刺法配合醋氯芬酸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情况。结果 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肩部疼痛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及感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调督理筋针法联合醋氯酚酸胶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颈肩部的疼痛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及感觉方面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到本院康复门诊治疗的脑瘫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30只足。观察组采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均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足背屈角评估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MAS改变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足背屈角度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足背屈角度数、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踝关节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头针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兆才  马融  李瑞仕 《山西中医》2011,27(11):31-32,48
观察头针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头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治疗前后足背屈角差值、临床痉挛指数以及改良Ashworth分级进行分析。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0例患儿下肢痉挛指数均有明显降低,足背屈角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法评定有效率为82.6%,结论:头针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点穴治瘫十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点穴治疗,对照组应用基础治疗+针灸康复,治疗1个月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 NIHSS 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后FMA 积分、BI 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前后对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NIHSS 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FMA 积分、BI 积分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点穴治瘫十法配合常规针灸能较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使用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研究。方法将选取的68位脑梗死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解语丹联合醒脑开窍针组)各3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使用Barthel(BI)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来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差异,在接受治疗之后,对受试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①在经过上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与运动功能得大提高,且神经损伤功能得以缓解。(P<0.05);②经过治疗,随访B组患者后发现,B组患者的指标比之A组患者均有所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恢复期且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解语丹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有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缓解患者的疾患。  相似文献   

16.
宗涛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391-1393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命门)调制中频电刺激,普通治疗组不加任何电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评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电刺激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显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肢体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 选取124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联合针灸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及BI指数变化、CSI评分、FMA评分及Ashworth评分变化、血清因子水平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0例,实验组30例)进行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的实验。[结果]50例,焦虑自评量表>50分者17例(38.60%)、抑郁自评量表的分数>50分23例(47.10%),护理干预SAS和SDS得分之前和之后的这些差别在统计上是显著的(P<0.05,P<0.01),两组SAS和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过针灸治疗脑梗塞引起由于焦虑和抑郁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积极的作用,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状态及肌电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并口服巴氯芬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完成治疗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肌电积分值、肌电F波、生命质量并比较;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CSI、MA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MBI、FM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FMA显著高于对照组,CSI、MAS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肱二头肌、尺侧腕屈肌、三角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肱三头肌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肱三头肌显著高于对照组,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肌电F波波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阈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精力影响、家庭角色、语言功能、活动能力、情绪影响、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瓜蒌桂枝汤能通过改善脑卒中上肢屈肘痉挛肌电,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生命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用醒神启闭针刺法加基础治疗,B组用常规针刺法加基础治疗,治疗10 d后,采用CSS、FMA和M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优(P0.05);2)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A组降幅更大(P0.05);3)2组治疗后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常规针刺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