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冬病夏治"方药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豚鼠的机制。 方法: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空白组、卵蛋白致敏的豚鼠哮喘模型组及中药穴位贴敷组豚鼠尿液代谢物图谱.使用SIMCA-P+软件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哮喘模型组和空白组、穴位给药组与哮喘模型组分别呈现聚类分布,2组之间未见任何交叉与重叠,得到了明显区分。初步确认氮4-乙酰基胞苷(N4-acetylcytidine,ac4c)、6-甲基腺苷(6-methyladinosinek,m6a)以及未确定化合物(荷质比为365.14)为哮喘发作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甲基戊二酸、1-甲基次黄苷为冬病夏治方治疗哮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尿液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冬病夏治"方药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冬病夏治"方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方法:分组给药后取豚鼠血清,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高分辨率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血清进行代谢谱检测。原始数据采用Micromass Markerlynx用归一化的方法进行处理。输出后利用SIMCA-P+软件进行多维统计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法一判别分析(PLS-DA)进行模式识别。结果:模型组和空白组、穴位给药组与模型组样本点完全分离,且各组内样品点分别具有一定的聚类作用。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豚鼠血清的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初步阐释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结果对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解释传统中药制剂理论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给药药贴对实验性哮喘豚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经皮给药药贴组各12只,用卵蛋白致敏法制作实验性过敏性哮喘模型。经皮给药药贴组予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地塞米松组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结果模型组豚鼠肺组织中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皮给药药贴组、地塞米松组MMP-9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经皮给药药贴组、地塞米松组MMP-9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贴敷经皮给药药贴可通过降低MMP-9水平,对支气管哮喘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金匮肾气汤联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金匮肾气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给药60 d后,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测试量表ACT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的ACT评分及肺功能FEV1、FVC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金匮肾气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冬病夏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3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将患者贴敷时间分为3组:4h以下组(1组),5h组(2组),6h组(3组),探讨贴敷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缓解期延长,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76.7%。贴敷时间长短与疗效没有明显关系。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确切。贴敷时间长短对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贴敷治疗组,OVA致敏,首次激发后,行每周一次的贴敷治疗,共3次。HE染色检测炎症水平、明胶酶谱法检测肺组织金属蛋白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MMP9及Pan-cadherin及磷酸化和非磷酸化Erk1/2、p38的含量。结果: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能明显减轻哮喘豚鼠的炎症,降低肺组织TGFβ水平并通过抑制Erk1/2及p38MAPK磷酸化,降低肺组织中金属蛋白酶活性、MMP9含量,减少气道上皮屏障关键蛋白Pan-Cadherin破坏。结论:白芥子涂法穴位贴敷可能是通过降低TGFβ-Erk1/2、p38途径抑制金属蛋白酶表达和活性,保护胞外基质细胞连接蛋白,起到防治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气扶正平喘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扶正平喘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给药30d后,评价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改善及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肺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扶正平喘汤结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有明确疗效,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咳喘灵贴膏贴敷穴位治疗豚鼠哮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反应为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目的:探讨咳喘灵贴膏贴敷穴位对哮喘豚鼠血清总IgE、EOS、IgG及IL-4的影响,阐明其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致敏法,建立豚鼠哮喘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内服组、穴贴组,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总IgE、IgG和IL-4的含量用常规法检测EOS计数.结果:咳喘灵贴膏贴敷穴位较空白组可明显降低EOS计数(P<0.01),提高IgG含量(P<0.01),对IgE和IL-4无明显影响.与内服组比较,穴贴组降低EOS计数和提高IgG含量较内服组更明显(P<0.05),IgE,IL-4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咳喘灵贴膏贴敷穴位可降低血中EOS计数(P<0.01),提高IgG含量(P<0.01),减轻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良好的平喘、化痰、固本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利然  王晓燕 《陕西中医》2009,30(12):1645-1646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传统穴位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冬病夏治传统穴位配合神阙穴贴敷;对照组30例,采用冬病夏治传统穴位贴敷。结果:治疗3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86.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冬病夏治传统穴位配合神阙穴贴敷可明显的提高防治咳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菲菲 《光明中医》2016,(22):3328-3329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口服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80.30%,差异显著(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咳喘膏穴位贴敷对哮喘豚鼠氨茶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咳喘膏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卵蛋白致敏-雾化激发方法复制豚鼠支气管哮喘模型。豚鼠均予氨茶碱灌胃,咳喘膏高、中、低剂量组予咳喘膏穴位贴敷,按设定时点经豚鼠内眦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氨茶碱血药浓度,DAS2.0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氨茶碱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咳喘膏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模型组及低剂量组比较,氨茶碱半衰期(T1/2)延长(P=0.007,P=0.022,P=0.028)、消除速率常数(Ke)减低(P=0.005,P=0.012,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咳喘膏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氨茶碱T1/2延长(P=0.029)、Ke减低(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喘膏穴位贴敷可影响氨茶碱药代动力学,使氨茶碱T1/2延长,Ke减低。可以通过调控咳喘膏药物颗粒直径的方法,减小咳喘膏穴位贴敷对氨茶碱药代动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祛斑霜对雄性棕黄色豚鼠皮肤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黑素颗粒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棕黄色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祛斑霜组4组,每组10只。在各组豚鼠背部取3 cm×3 cm皮肤进行隔日脱毛1次。除空白组以外,其他各组以波长为320 nm的中波紫外线每日照射1次,每次照射时间为60 min,动物与光源的距离为10 cm,连续照射4周,连续观察各组豚鼠背部脱毛部位皮肤变化情况。造模成功后,中药祛斑霜组、阳性对照组分别予相应药物外涂于各豚鼠皮损处,每日1次,每次按摩5 min。连续给药4周后,动物断颈处死,迅速取其脱毛后皮肤组织。检测皮肤中SOD活性和MDA值,通过HE染色对黑素颗粒进行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黑素颗粒并测定其阳性表达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分析黑素颗粒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祛斑霜组SOD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而MDA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中药祛斑霜组黑色颗粒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祛斑霜可以提高黄褐斑豚鼠模型皮肤中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和减少皮肤中黑素颗粒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君子汤及其单味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水煎液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正常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整肠生颗粒组、四君子汤组及各单味药组,连续10 d灌胃给予番泻叶水煎液塑造脾虚模型(空白组给予蒸馏水),再连续7 d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空白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收集造模前(第0天),造模结束(第11天)和治疗结束(第18天)的粪便样品,经硫酸酸化、乙醚萃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样品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利用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粪便样品中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造模结束时,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显著下降(P 0. 05,P 0. 01),表明脾虚模型造模成功。治疗结束时,与模型组比较,白术组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均极显著升高(P 0. 01),四君子汤组、人参组和茯苓组部分指标极显著升高、部分指标显著升高(P 0. 05,P 0. 01);而炙甘草组仅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P 0. 05),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相似性系数则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的恢复调节时,白术可能发挥主要作用,人参、茯苓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羚贝止咳糖浆止咳平喘效果及通过减轻肺组织病理性凋亡达到止咳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将48只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川贝雪梨糖浆、氢溴酸右美沙芬组),羚贝止咳糖浆低、中、高剂量(1.27,2.55,5.1 g·kg~(-1))组,每组8只,通过豚鼠枸橼酸引咳实验考察羚贝止咳糖浆镇咳作用。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川贝雪梨糖浆、氨茶碱组),羚贝止咳糖浆低、中、高剂量(1.27,2.55,5.1 g·kg~(-1))组,每组10只,通过豚鼠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混合引喘实验考察羚贝止咳糖浆平喘作用。取健康小鼠68只,利用烟叶和刨花各50 g早晚各熏蒸1次,1次30 min,连续熏蒸7 d,建立小鼠支气管炎模型,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法判定模型建立成功,小鼠支气管炎模型建立成功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immunofluorescent histochemistry,IHC)比较空白组、模型组、川贝雪梨糖浆组及羚贝止咳糖浆低、中、高剂量(2.14,4.28,8.56 g·kg~(-1))组,肺部组织病理性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lymphoma/lewkmia-2,Bcl-2),自杀相关因子(factorassociatedsuicide,Fas)的积分吸光度,研究羚贝止咳糖浆对小鼠支气管炎模型肺部组织病理性凋亡相关蛋白Bcl-2,Fas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羚贝止咳糖浆显著延长豚鼠咳嗽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HE染色结果显示成功建立小鼠急性支气管炎模型,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显示,羚贝止咳糖浆可显著增加炎症肺组织Bcl-2蛋白,减少Fas蛋白的表达。结论:羚贝止咳糖浆通过调控肺部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Fas抑制肺部组织病理性凋亡,帮助恢复组织正常结构减轻肺组织炎症发挥止咳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草总皂苷及水提物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ip四氯化碳诱导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模型大鼠分为4组,分别ig给予甘草总皂苷和甘草水提物,并以联苯双酯作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ig生理盐水。同时设对照组,ig给予生理盐水。于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大鼠粪便,通过16 S rRNA测序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联苯双酯组大鼠菌群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而甘草总皂苷组及甘草水提物组均表现出不同的群落组成。并且相对于水提物组,总皂苷组显著提高了乳酸杆菌属和杆菌门S24-7科菌群的相对丰度。但甘草总皂苷组和甘草水提物组的大鼠肠道菌群与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之间仍存在差异,并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结论甘草总皂苷与甘草水提物均可以改善慢性肝损伤,并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柴朴汤对支气管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中Bcl-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柴朴汤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组织中Bc1-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001 g·kg-1),柴朴汤组(0.35 g·kg-1),每组10只.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各组豚鼠均于激发前30 min予相应灌胃处理,隔日1次,共7次.末次激发24h后,处死各组豚鼠.检测各组豚鼠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WBC)数,嗜酸粒细胞(EOS)数及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各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支气管肺组织中Bcl-2 mRNA的表达.结果:柴朴汤组外周血中EOS数,BALF中WBC敷、EOS数及百分比均较哮喘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柴朴汤组支气管肺组织中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地塞米松组与柴朴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柴朴汤可以明显降低哮喘豚鼠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OS,减轻支气管肺组织的炎症反应,下调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麻姜宣肺胶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麻姜宣肺胶囊的镇咳、祛痰、抗炎、解热和平喘作用。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和麻姜宣肺胶囊的高、中、低剂量组(2.49,1.24,0.62 g·kg-1),ig 7 d,分别采用氨水法、酚红法和小鼠耳肿胀法对麻姜宣肺胶囊的镇咳、祛痰、抗炎作用进行研究。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模型组和麻姜宣肺胶囊高、中、低剂量组(1.8,0.9,0.45 g·kg-1),采用内毒素致热实验观察其解热作用。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和麻姜宣肺胶囊的高、中、低剂量组(1.55,0.77,0.39 g·kg-1),采用整体动物引喘实验观察其平喘作用。 结果: 麻姜宣肺胶囊高、中剂量可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P<0.05,P<0.01);高剂量能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泌量(P<0.01);高、中、低剂量可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度(P<0.05);高剂量可抑制脂多糖所致的大鼠体温升高(P<0.05,P<0.01);高剂量可延长豚鼠乙酰胆碱和磷酸组胺所致的引喘潜伏期(P<0.05,P<0.01)。 结论: 麻姜宣肺胶囊具有镇咳、祛痰、抗炎、解热和平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方川贝颗粒对豚鼠哮喘模型的平喘作用机制.方法:70只豚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即模型组,复方川贝颗粒(0.67,1.34,2.68)g·kg-1组,二陈丸组(2.325 g·kg-1),地塞米松组(9.30×10-4 g·kg-1),正常对照组;试验开始第1天,豚鼠ip10%卵白蛋白(OVA)生理盐水溶液致敏,致敏后第13天灌胃给药,每日1次,给药7d,各组均按体重i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15 d后用1%卵白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激发5次,每日1次,建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观察复方川贝颗粒对哮喘豚鼠血清中血栓素B2(TXB2)、白三烯B4(LTB4)的含量、哮喘潜伏期及肺部病理切片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血清中的TXB2,LTB4含量明显升高(P<0.01),EOS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川贝颗粒(1.34,2.68 g·kg-1)均能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的TXB2,LTB4含量(P <0.05,P<0.01);复方川贝颗粒(0.67,1.34,2.68 g·kg-1)剂量均能减少哮喘豚鼠小气道周围EOS总数(P<0.01),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P <0.05,P<0.01).结论:复方川贝颗粒对OVA介导的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平喘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炎性介质和减少EOS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哮喘豚鼠肺内嗜酸细胞凋亡及Fa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定喘、膏肓、肺俞、丰隆等穴对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EOS)凋亡及Fa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7只豚鼠随机分成3组,哮喘模型组、针刺组和空白组。造模同时分别针刺,2w后,心脏采血并取肺组织,HE染色,以TUNEL法观测肺内EOS凋亡,以免疫组化观测Fas抗原表达。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少见EOS凋亡及FAS阳性表达,而针刺组见EOS凋亡,有较多的FAS抗原阳性表达的细胞。结论 针刺可诱导哮喘豚鼠的肺内EOS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火麻仁水提液对便秘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以及结肠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火麻仁润肠通便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火麻仁水提液组、阳性对照(优乐多益生元)组,给药处理28 d。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制备便秘致肠道菌群紊乱的大鼠模型。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检测新鲜粪便中细菌变化,PCR-DGGE检测盲肠内菌群结构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盲肠中SCFAs水平;对结肠进行HE病理染色观察并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有增多趋势,乳酸杆菌减少(P0.01);盲肠内细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丁酸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减少;肠道内乙酸、丁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肠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火麻仁水提液调整盲肠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乳酸杆菌、丁酸梭菌、Blautia、颤杆菌等水平,降低梭菌属IV群等水平;降低乙酸、丁酸水平(P0.05);降低结肠病理评分,改善病理损伤(P0.05)。结论火麻仁水提液能够缓解模型大鼠的便秘状态并修复结肠炎性损伤,其作用途径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即促进失调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同时通过影响肠道内SCFAs水平而改变肠道内的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