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维健  曲华 《上海护理》2020,20(10):32-34
目的探讨信息化输血管理系统在手术室输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中输血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0月—2018年4月行手术治疗且应用常规输血系统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6—12月行手术治疗且应用信息化输血系统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申请输血平均耗时,工作人员血制品核对、交接及《输血记录单》书写符合规范情况。结果申请输血平均耗时,观察组为(13.14±1.60) min,对照组为(19.48±3.2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室工作人员输血前核对符合规范率分别为97.62%、9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工作人员术后血制品交接符合规范率,观察组为95.23%,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人员书写《输血记录单》符合规范率,观察组为97.62%,对照组为5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输血系统可实现手术患者输血全流程记录,有效提高了手术室血制品输注效率、《输血记录单》填写规范率等,保障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程信息化技术在心外科术后患者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比较输血护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前后心外科术后患者各40人次输血过程,回顾性分析研究信息化技术在输血护理各个环节中的应用。结果信息化实施后从医生下达医嘱至输血科通知取血的平均时间、接到输血科通知至血制品取回的平均时间、血制品取回至血制品开始输注的平均时间均较传统输血方法缩短(P 0. 01),在输血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性、输血护理记录的准确性方面均优于传统输血方法,实现了血制品从医生申请到输注的完整信息化流程管理。结论全程信息化技术用于输血,规范了输血流程,简化了核对程序,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输血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安全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该院输血治疗的患者共44 860例,分析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血型、输血史、过敏史、科室、输注的血液成分等的关系。结果 44 860例受血者中17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39%,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26%,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为0.08%。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冷沉淀最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科室为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不同年龄、有无输血史、有无过敏史、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血型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采取预防措施,个性化输注血制品,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监督,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安全合理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东莞市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方法 收集东莞市4家医院在2009-2012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记录162例,采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6%,其中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受血者(χ^2 =41.2,P<0.05),有多次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多于首次输血者(χ^2=101.7,P<0.05),输注血浆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0.79%,明显高于其他血液产品(χ^2=78.4,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临床用血科室和ABO血型无关.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74.1%),其次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4.1%).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0.26%,以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为主;临床规范合理用血和尽量减少血浆应用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血库前移系统,将血液管理从医院血库有效地延伸至手术室,探讨该系统在保障手术患者及时用血和手术安全的有效性。方法整合智慧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和全流程血液冷链监管体系,通过电子配血系统联合物联网血液冷藏箱的使用,对手术患者输血管理实施血库前移;将患者申请的血液制品,提前放置手术室,患者术中用血随用随取。选取血库前移系统应用前后各50例(主要是心脏大血管和肝移植等大手术)病人用血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进行,评价该系统在术中输血管理中的作用。结果手术患者输血管理实施血库前移后,将医院血库的管理有效地延伸至手术室,分配和追踪血液产品的使用,实时记录血液制品的输注,将血液的管理延伸至床旁设备。患者术中用血从发起申请到输注,由传统管理模式的20min缩短到不足2 min;血库前移实施后,心脏大血管和肝移植等大手术患者术中输血后血色素超过110g/L比例明显降低,由血库前移系统实施前的26.0%降低至4.0%(χ~(2 )=9.49,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备血使用率由原来的84.0%下降至54.0%(χ~(2 )=10.5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输血管理实施血库前移后,提供了手术患者血液管理解决方案创新模式,提高了血液管理效率和术中受血者的手术安全;节约了宝贵血液资源,提高了输血安全性,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做到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方法在医护信息系统中建立临床输血管理模块,通过数据流技术,确定输血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其质量控制点,实现临床输血的闭环管理及实时监控,规避临床用血风险。结果通过数据流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输血流程,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输血错误,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从95%~99%提高至99%~100%,交叉配血前与输血前"两人核对"符合率、血制品质量符合率均达到了10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了0.02%。结论基于数据流技术的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了医疗信息化管理与发展要求,使临床用血准确、安全、高效,对规范输血流程和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护理输血流程,确保患者护理安全。方法 2015年1月本科对229例次患者采用人工核对结合终端掌控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的方法核对实施血型、血交配标本的采集和静脉输血,观察输血规范执行率、输血时效性以及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 229例次输血中,双人床边采血、输血执行率100%;取血时间(血制品出库到达病房的时间)在5 min内为198例(86.4%),8 min内为209例(91.3%),10 min内为226例(98.7%);输血时间(血制品到达病区至给患者输注的时间)控制在10 min内为199例(86.9%),15 min内为208例(90.8%),控制在20 min内为218例(95.2%);输血安全隐患发生率为0。结论 PDA应用于护理输血流程,可以督促护士严格实施采血及输血的双人床边核对操作规范,严格确认患者身份,保证血制品输注的时效性,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8.
47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天华  张乃丹 《华西医学》2009,(9):2359-2360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类型,分布及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各类输血事件,收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共计899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47人次,其中输注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68%,输注红细胞悬液的不良反应率为0.30%,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0.98%,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占63%,其次为发热反应。结论:如何提高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的方法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现安全输血管理信息化,提高输血护理质量。方法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2017年11—12月)临床输血472例次,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2018年4—5月)临床输血441例次,比较实施前后护士输血查对规范化行为、输血护理质量、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血标本采集双人核对率、床边输注双人核对执行率、血制品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输血前15 min巡视率、血制品取回4 h内输注完毕率均高于实施前(P 0. 05)。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后血袋入科双人核对率均为100%。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发生2例输血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过敏反应,1例为寒颤发热反应;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发生1例过敏反应,均给予及时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规范了输血流程、过程环节可追踪,提高了输血护理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规范临床用血申请程序和临床用血方案,并通过疗效评价提供科学合理输血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至2016年12月神经外科输血治疗患者346例。对所有患者的输血申请进行合理监管,并对临床血液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患者输血疗效,通过临床用血评价体系评估其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严格的输血申请审核及使用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后,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率显著减少9.41%,有效输注率提高18.37%。结论临床用血评价体系可有效监控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并且显著提高了临床用血的有效输注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A method used to increase the utilization of packed red blood cells and components is described. This required the staff of the blood center to visit hospital staff meetings and explain the use of platelet concentrates, cryoprecipitates, fresh frozen plasma, leukocyte‐poor blood, an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相似文献   

14.
The advantage of a "dynamic" rather than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rapy is illustrated in this study. Positive criteria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whole blood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transfusion practices on the surgical, medical and obstetric-gynecologic services of a large general hospital. Approximately 25 per cent ol the multiple and 60 per cent of the single unit transfusion were not indicat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rvices regarding administration and indication for blood and the incidence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are described.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need for periodic checking and education of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blood transfusion therapy.  相似文献   

15.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cadaver blood for use in transfusions, blood from five corpses was examined for biochemical alterations and erythrocyte survival. Blood nonprotein nitrogen and serum potassium and uric acid levels were increased to some degree, but erythrocyte survival was within normal limits.  相似文献   

16.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wrence D. Petz MD 《Transfusion》2000,40(12):1547-1547
  相似文献   

17.
军字一号输血管理子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以来,北京市除少数几家医院有采血资格外,多数医院输血科由以前采供一体的工作模式转换为由市血液中心供应血液的单纯的配/发血工作模式。本科于2001年7月将军字一号输血管理分系统3.0版本中的配/发血管理、统计与查询子系统应用于日常工作,现将近3年的应用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避免溶血性输血性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 15,922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80例,阳性率0.5%,Rh系统占抗体阳性构成的80%.结论 输血前应筛查不规则抗体,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A Short 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