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可导致其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耐药性和致病性增强,以及感染反复发生。生物被膜形成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多种机制调控。对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寻找新的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本文就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感染防治提供方法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 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无标记基因敲除方法分别敲除AYE菌株的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验证菌株外排泵基因敲除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菌株基因敲除前后生物被膜形成情况,比较4种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AYE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AYE菌株RND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基因)成功敲除,获得AYE△ adeB、AYE△ adeFGH、AYE△ adeIJK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1.59±0.06、2.15±0.19、1.91±0.02,其中adeB和adeIJK基因敲除后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低于敲除前(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作用下,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YE的生物被膜形成量分别为2.14±0.03、2.24±0.02、1.93±0.05、2.09±0.04,均低于对照组(AYE:2.3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PAβN形成量最少。结论 外排泵基因adeB、adeFGH、adeIJK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YE生物被膜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外排泵抑制剂PAβN、奥美拉唑、维拉帕米、CCCP对鲍曼不动杆菌AYE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后对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47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检测12种抗菌药物对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在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状态下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阳性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振荡与静止)、不同材料(玻璃试管和聚丙烯塑料离心管)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13株(27.66%)临床菌株形成生物被膜。浮游状态下13株菌对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5%,未出现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5.38%,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为100%。13株试验菌株,在振荡条件下≥10株菌形成的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静止培养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菌,≥10株菌在聚丙烯离心管中形成生物被膜菌吸光度高于玻璃试管中形成的生物被膜菌。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巨大变化,可能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异质性耐药是指细菌的不同亚群对某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多报道于对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近年来,在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中这一现象不断地被揭示,并且被逐渐认识到其可能是导致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细菌一旦出现异质性耐药,在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即使是小部分的耐药亚群也可表现出高水平的表型耐药,从而导致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的失败。异质性耐药体现了细菌群体从部分耐药向完全耐药转变的过程。研究异质性耐药对于认识临床常见病原菌耐药的发展过程,以及评估治疗方案和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鲍曼不动杆菌异质性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显示,不动杆菌属菌种占全部菌种的10.7%,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93.4%。鲍曼不动杆菌从2011年开始在监测菌种中所占比例开始上升,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逐年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氧化酶阴性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引起机体感染,如血流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菌血症等~([1])。随着新型广谱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鲍氏不动杆菌(AB)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与外排泵、碳青霉烯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揭示AB生物被膜耐药机制及生物被膜感染的防治提供分子学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经分离鉴定的非重复AB共152株,96孔板建立生物被膜模型,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多药耐药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选取外排泵adeB、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表达阳性且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菌株,利用改良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模型,Real-time PCR测定各菌株浮游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阶段adeB及OXA23基因的表达。结果 152株AB中可形成生物被膜共136株,阳性率89.5%;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菌株中adeB基因、OXA23基因检出阳性菌株分别为130株(96%)、78株(57%),同时检出阳性菌株共76株;所有受试临床菌株adeB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不同阶段表达均高于浮游态,OXA23基因在生物膜形成早期表达高于浮游态,成熟后期表达低于浮游态。结论生物被膜形成可能为AB耐药的重要原因;AB生物被膜耐药可能与外排泵高表达相关;碳青霉烯酶基因高表达可能与AB生物被膜形成早期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利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丁胺卡那霉素外已接近几乎全部耐药。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但现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无法将鲍曼不动杆菌从不动杆菌中鉴别出来.本研究基于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ITS序列和不动杆菌高度保守rA序列建立多重PCR技术,可以有效地从不动杆菌中筛选出鲍曼不动杆菌,该方法在细菌耐药机制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W alkaway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鉴定并做药敏试验,对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做一分析。结果在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中有痰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共85份。其中主要为痰液,占所有标本的72.94%。在药敏结果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耐药率为11.76%、亚胺培南30.59%,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较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其敏感抗生素谱窄,舒普深、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常用抗生素的使用,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报告针对性地合理用药,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延缓耐约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Acietobacter baumannnii)属于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相关机制十分复杂,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XDRAB)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PDRAB)更为复杂。由于药物灭活酶、外排泵等机制导致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因此临床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患者病死率比较高。本次研究主要是对近年来发现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当前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耐药与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的差异,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防控的认识。方法以某三甲医院2012年10月—2018年9月重症医学科(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结果分为CRAB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将两组患者按照配对标准1∶1配对,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最终匹配成功46对,CRAB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79 192元,CSAB组为82 314元,两组差值为96 878元;CRAB组住院日数中位数为49 d,CSAB组为27 d,两组差值为22 d;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AB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西药费(29 246元)、材料费(19 465元)和治疗费(12 872元),占直接经济损失费用的63.6%。结论 CRAB医院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日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因此降低CRAB医院感染发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耐药特性、主要流行克隆型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为更好地防控CRAB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该院32株非重复CRAB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药敏检测,结晶紫染色法检测CRAB生物膜形成能力,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CRAB克隆多态性。结果 32株CRAB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低(68.6%),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78%。PFGE同源性结果显示,32株CRAB可分为9个(A~I型)不同克隆型,每个克隆型包括1~9株,主要的流行克隆型是A型(9株)和E型(7株)。32株CRAB中,14株(43.8%)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且均为弱阳性;各克隆型间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36,P=0.659)。随着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增强,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但产膜菌与非产膜菌两组间仅庆大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9,P0.05)。结论该院CRAB存在以A型和E型为主的不同克隆型传播,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增强能提高菌株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室临床病例与环境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探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特征与传播耐药基因的途径。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作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测序。结果2013—2014年ICU临床病例标本分离的1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类菌素、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耐药率在96%以上。环境标本分离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达62.39%;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氨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3.21%、55.96%。基因分析显示主动外排泵adBe阳性时,它分别与A类、D类β-内酰胺酶或A类、C类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carO基因、氨基糖苷类基因等相关。carO基因与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Ι、aac(6′)-Ⅰb、D类β-内酰胺酶OXA-51, 66群、回旋拓普酶gyrA基因相关。结论携带adBe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膜孔蛋白carO阳性, 介导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渗透, 要谨防新耐药基因的亚型出现,加强病区环境消毒与管理,有效阻断医院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以亚胺培南为基础用药,对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内外抗菌方法。方法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棋盘法测定7株临床分离的MDR-AB对亚胺培南、磷霉素、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 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联合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用时间杀菌曲线法判断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的杀菌效果。选取菌株AB6624、AB0153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使用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对生物膜细菌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亚胺培南及磷霉素单药与联合用药对细菌活性氧(ROS)表达的影响。建立大蜡螟感染模型,记录亚胺培南及磷霉素单药与联合用药时大蜡螟存活率。结果 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对5株MDR-AB具有协同作用;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对菌株AB6624、AB0153分别在4、8 h的菌落数较单药组降低>2log10 CFU/mL;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抑制菌株生物膜形成并对菌株AB0153生物膜结构具有破坏作用;亚胺培南联合磷霉素可以提高菌株AB0153胞内ROS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性痴呆患者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老年性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资料,从确诊患者中随机挑选部分患者作为建模组,并根据是否具备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非隐匿性肺炎组,其余病例作为验证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用R4.0.3软件构建nomogram图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148例(隐匿性肺炎75例、非隐匿性肺炎73例)用于建模,68例(隐匿性肺炎37例、非隐匿性肺炎31例)用于验证。糖尿病(OR=2.565,95%CI:1.094~6.015)、重度痴呆(OR=3.079,95%CI:1.116~8.494)、痴呆病程≥10年(OR=5.782,95%CI:2.139~15.627)、年龄≥80岁(OR=2.737,95%CI:1.011~7.413)、长期卧床(OR=4.835,95%CI:1.716~13.625)为痴呆合并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该5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验证组AUC为0.756,提示该模型诊断能力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优度良好;decision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有较高的获益性。结论 年龄≥80岁、重度痴呆、痴呆病程≥10年、糖尿病、长期卧床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模型个体化可预测老年性痴呆患者发生隐匿性肺炎的概率,从而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多重耐药菌,甚至全耐药菌的出现给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多项试验研究证明,细菌可在抗菌药物等压力条件下通过产生特异性的ncRNAs或通过其构像的变化调控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在调节细菌的耐药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结调控性非编码RNAs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调控作用及其作为药物靶点的研究,以期为应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