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脓毒性休克死亡,为早期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某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休克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脓毒性休克患儿62例,其中存活31例(存活组),死亡23例(死亡组),放弃治疗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儿病死率为4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蛋白降低、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大于3个、血糖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有效复苏时间超过6 h、血压需药物维持、细菌培养阳性、6 h乳酸清除率低是脓毒性休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存活组复苏后6 h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1.4(1.2~2.1)mmol/L VS 5.6(3.5~8.7)mmol/L],乳酸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0.23~0.52)%VS-0.16(-0.39~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治疗24 h降钙素原水平低于死亡组[1.1(0.5~1.6)ng/mL VS23.5(12.9~55.1)ng/mL],降钙素原清除率水平高于死亡组[0.47(0.27~0.69)%VS-0.9(-5.5~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脓毒性休克临床病死亡高,早期监测脏器功能,动态测定乳酸水平和有效液体复苏并进行有效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乳酸水平和血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病房(PICU)明确诊断为脓毒性休克患儿38例,测定入住PICU时及液体复苏治疗后6、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的初始乳酸水平与死亡组类似可比(P>0.05);6、24 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 测定6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小儿脓毒性休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王洪武  李景辉  邓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30-4331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好转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34);以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n=61)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n=25),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为(30.5±18.0)%,显著高于死亡组(11.2±13.1)%,P< 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27.9%)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4.0%),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判断预后转归的一个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对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按照血乳酸水平和预后分别将60例在我院PICU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儿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不同血乳酸水平患儿的预后情况、PCIS评分和平均动脉压,以及不同预后组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结果不同血乳酸水平组的死亡率、PCIS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乳酸水平的升高,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PCIS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均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组6 h血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两组0h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可有效评估并预测小儿脓毒性休克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创面导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疗效与生存状况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创面导致脓毒性休克患者64例,在治疗30d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患者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并根据患者的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乳酸水平以及乳酸清除率;并根据所有患者的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将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MODS和死亡发生率,确定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创面导致脓毒性休克患者MODS发生率、生存率的相关性,并对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存活组22例,死亡组42例,存活组复苏24h后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ODS组27例,非MODS组37例,非MODS组复苏24h后乳酸水平显著低于MODS组,非MODS组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MO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24h后乳酸水平与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显著正相关,乳酸清除率与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显著负相关;感染患者60例共分离培养出8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7株占58.0%,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5%,主要包括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真菌2株占2.5%。结论乳酸清除率可以帮助评估感染性创面导致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状况;对于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一定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感染的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提升感染性创面导致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早期(6h内)乳酸清除率与患者血中各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本院急诊科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64例,应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计算早期(6h)血乳酸清除率,按乳酸清除率四分位数由低到高分为4组,检验最初6h及6~72h患者血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_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高机动性组盒.1(HMGB-1)]、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年龄、血培养阳性率、血流动力学变量、乳酸基线值和其他实验室指标(血小板,总胆红素和白蛋白等)在乳酸清除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之间发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清除率较高组脓毒症休克发生率较低(P〈0.01)。入选后经治疗至第72小时,较高乳酸清除率组的所有生物标志物的平均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与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变化显著相关,可能成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疗效判定指标,6h内积极的液体复苏及集束化治疗可能阻断或减轻全身乏氧及炎症反应,使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院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探讨影响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血培养确诊为医院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菌血症病例,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40例医院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5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0.4±16.6)岁。血培养分离白假丝酵母菌90株(37.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3株(26.3%),热带假丝酵母菌53株(22.1%)。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率>90%,克柔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较低(分别为40.0%、59.3%、62.3%),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也偏低(分别为62.3%、60.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器官衰竭(OR=5.872,P<0.001)、脓毒性休克(OR=3.313,P=0.005)为医院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是引起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且检出了耐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的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菌血症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重、病死率高,器官衰竭、脓毒性休克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FloTrac/Vigileo动态监测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igileo组,各43例。对照组以中心静脉压指导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Vigileo组连续监测每搏输出量(SV)、每搏变异度(SVV)等指标,指导补液。比较两组达到EGDT时间、6、24 h补液量,液体复苏前和复苏6、24 h的血乳酸、血乳酸清除率及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ICU入住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Vigileo组达到EGDT时间、6和24 h补液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复苏前血乳酸、Scv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液体复苏后血乳酸降低、ScvO2升高,6和24 h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6 h、24 h Vigileo组的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和ScvO2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28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临床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121例患者,其中74例为脓毒症,47例为脓毒性休克。存活组92例,死亡组29例。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合并症个数 ≥ 2的比例均较高(P<0.05);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APACHEⅡ)评分也较高,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降钙素原(PC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 -二聚体(D -D)表达水平均增高(均P<0.05),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和清蛋白(ALB)表达水平降低(均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D -D及Cys-C表达水平是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OFA评分(AUC=0.758)、D -D(AUC=0.774)、Cys-C(AUC=0.650)预测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价值(均P<0.01),与单个指标相比,三个指标的联合检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AUC=0.882)。结论 发生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增高、D -D及Cys-C表达水平增加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D -D和Cys-C的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关于医院感染MDR-AB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因医院感染MDR-AB而死亡的患者(死亡组),对照组为医院感染MDR-AB但未死亡的患者(存活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个研究,共1 204例医院感染MDR-AB患者,其中死亡组474例,存活组7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3.99)、低蛋白血症(OR=2.1)、机械通气(OR=4.23)、气管插管/切开(OR=2.5)、深静脉置管(OR=2.21)、移植术后(OR=3.12)、入院APACHE Ⅱ评分高(MD=2.33)是MDR-A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医院感染MDR-AB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纷繁复杂,需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生化检查标志物。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CD4~+T细胞计数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140例,其中死亡组32例,存活组108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腺苷脱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显示,腺苷脱氨酶[OR及95%CI为0.056(0.013~0.252)]、乳酸脱氢酶[OR及95%CI为0.135(0.032~0.566)]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结局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腺苷脱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是评价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二者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某医院收住ICU的成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共40例,对纳入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乳酸水平及6h、24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0±19.8)岁;平均APACHEⅡ评分13.5±8.5,血乳酸(9.62±1.99)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亚低温使用过程中部分环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短期预后的影响,为HIE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8月3日—2018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90例中重度HIE患儿亚低温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度HIE患儿73例,重度HIE患儿17例。按照不同时间窗(6 h vs.12 h)分组,在6 h组再按照窒息复苏后是否进行复温分为升温组及降温组两组,收集亚低温治疗前后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数据、住院时间、一般临床特征。结果 重度HIE患儿窒息复苏后6~12 h开始亚低温治疗,不同时间窗治疗后aEEG图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4±2.06 vs.3.00±1.41,t=2.27,P<0.05)。窒息复苏后尽快进行主动降温组与进行保暖复温组比较,亚低温治疗结束后24 h主动降温组的aEEG图形评分更高,且重度患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3±2.06 vs.7.00±1.00,t=-2.37,P<0.05)。结论 窒息复苏后尽早进行亚低温治疗可升高治疗后aEEG图形分值,改善神经系统表现,一定程度上改良短期预后,长期预后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通过调控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的98例IM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干扰素组(n=49)和更昔洛韦组(n=49).干扰素组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PCT)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医院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ICU收治的1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2、4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的降钙素原变化和血乳酸清除率,按预后分组,转出ICU的112例患者为生存组,70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结果 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2天起,生存组PCT检测结果开始明显下降,直至转出前均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自第2天开始PCT检测结果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乳酸清除率为(27.82±4.9)%;死亡组为(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血乳酸清除率是氧代谢和全身灌注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升高可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某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CB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免疫指标(CD3~+、CD4~+、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各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各炎性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PCIS评分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ICU转出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28天生存率高于对照组(95%vs 6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vs 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BP可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患儿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