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药及中药复方是一个复杂系统,中药药效物质是中医药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中药药效筛选和评价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斑马鱼作为新型模式动物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其在中药药效筛选和评价中的应用日见广泛,并逐步扩展至毒性评价、药物代谢等多个方面。本文介绍了近年国内外斑马鱼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以期有利于中医药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斑马鱼具有脊椎动物实验模型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研究和抑制血管新生的药物筛选中。目前通过生物技术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已可以斑马鱼及其胚胎为实验模型研究药物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本文对斑马鱼及胚胎实验法,斑马鱼模型在抗血管新生药物筛选实验中的评价依据及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从而断定是否可以利用斑马鱼模型对癌症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找到最新的癌症治疗方法,参考文献65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从传统抗炎中药中筛选具有拮抗细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活性的中药并对其进行活性物质含量的排序.方法 将可溶性PGN包被于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素化样品池以建立靶点,测定114种中药水提液去鞣质后与PGN的亲和力;选择亲和力较高的26种药物与定量PGN (50ng/ml) 37℃混合孵育30min,再测定其与PGN的亲和力,以评价药物水提液中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 114种中药中,侧柏叶、黄连、牡丹皮等26种中药与PGN具有较高亲和力(>100RU);侧柏叶、地骨皮、毛冬青等9种中药中与PGN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含量较高.结论 生物传感器跟踪技术快速、高效、客观,应用其筛选具有结合PGN作用的中药具有可行性,筛选出的9种中药均含有非鞣质类能与PGN发生特异性结合作用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三种中药成分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实验对象,观察3种中药有效成份雷公藤甲素、大黄素和苦参碱的急性毒性。方法:将药物添加到鱼只生活的水中为给药方式,观察给药后24h鱼只的死亡情况,以此为判断待测药物毒性大小的依据,并用Bliss法计算各药物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雷公藤甲素、苦参碱和大黄素对于斑马鱼的LC50值依次为5.02×10^-3、113.2和1.18×10^3μg/mL,毒性大小顺序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论:以斑马鱼作为初步评价药物毒性的模型可用于中药成分毒性的快速筛选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模式动物斑马鱼构建适用于中药抗缺氧活性成分研究的快速评价模型。方法:实验选用AB品系斑马鱼,以红景天胶囊为阳性药,以亚硫酸钠为低氧剂,以斑马鱼缺氧后的神经运动行为作为评价指标,考察受精后发育至3 d、4 d、5 d的斑马鱼幼鱼给药预处理开始时间和24 h、48 h、72 h药物预保护时间,建立斑马鱼幼鱼缺氧模型;基于优化的预处理时间及预保护时间,分别检测各组斑马鱼缺氧后的平均心率、脑组织细胞凋亡数量,进一步验证缺氧模型。结果:实验选用发育至5 d的斑马鱼,给药预保护时间48 h,以斑马鱼缺氧后不同阶段的神经运动行为为评价指标,建立缺氧模型。进一步模型评价发现,红景天胶囊预保护组明显增强了缺氧斑马鱼的平均心率,同时降低了由缺氧导致的脑组织细胞凋亡数量(P<0.01)。结论:亚硫酸钠造模后通过斑马鱼不同阶段的神经运动行为可快速评价中药样品的抗缺氧活性模型,为中药药效成分的筛选发现提供关键模型。  相似文献   

6.
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模式洄游生物,由于其饲养成本低、繁殖发育速度快、实验周期短且跟人类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等优势,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国内外学者用斑马鱼模型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现从高血脂症、心脏毒性、心力衰竭这三个方面综述斑马鱼模型在心血管药理学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评价与筛选高质量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斑马鱼血管生成抑制模型在中药各类样品活性筛选中的适用性。方法 选用TG(VEGFR2:GFP)系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和AB系斑马鱼作为筛选模型,分别用中药单体靛玉红、单味药材(虎杖、长春花)提取物、复方(西黄丸)处理斑马鱼胚胎,以节间血管数作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中药样品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靛玉红高剂量(50 μg/mL)明显抑制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成(P<0.05);虎杖醋酸乙酯提取部位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10 μ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长春花醋酸乙酯提取部位100 μg/mL时明显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P<0.01),同时未见胚胎死亡;西黄丸质量浓度大于50 μg/mL时,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100 μg/mL时呈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斑马鱼模型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样品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这对于从我国丰富的中药资源中发现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益智仁中两个已知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Yakuchinone A和Yakuchinone B以及结构类似物姜黄素(curcumin)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采用了转基因荧光斑马鱼为体内实验动物模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体外实验模型,评价了上述3个化合物的活性及毒性。以血管生成抑制指数(AI)代表化合物的活性与毒性之比。结果表明,无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姜黄素的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最强而毒性最低,Yakuchinone A次之,Yakuchinone B抑制活性最低而毒性最强。因此,姜黄素为三者中最佳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有机助溶剂对血管生成斑马鱼模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二甲基亚砜、丙酮、甲醇、异丙醇四种有机溶剂在斑马鱼模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筛选中作为助溶剂的适用性.方法 以每种有机溶剂系列浓度处理发育12h或24h斑马鱼胚胎,到发育72 h观察胚胎血管生成、畸形、死亡状况,计数体节问血管,并计算畸形率和死亡率.结果 有机溶剂中存活的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形态和数量正常,与对照一致.0.1%浓度二甲基亚砜、丙酮和1%浓度甲醇中斑马鱼胚胎无畸形和死亡状况,但随着浓度上升畸形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0.1%浓度异丙醇中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和死亡率已显著高于对照.结论 作为助溶剂,二甲基亚砜、丙酮适宜浓度为≤0.1%,甲醇适宜浓度为≤1%,异丙醇不适合用于斑马鱼模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0.
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是由植物类中药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体,其组分物质和功能活性与来源植物密切相关,具有多重生物效应和优良靶向性能。与动物来源囊泡比较,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兼具稳定性、特异性和安全性三大特点。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的提取分离方法多样、各有优缺点,暂无统一标准,联用两种或更多方法时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高浓度、完整的囊泡。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一般呈茶托状、球状或杯状,粒径为10~300 nm;含脂质、蛋白质、核酸等多种活性物质,是进行细胞间信息转移传递的重要部分;多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毒性较低,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等作用。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作为新型药物载体有优良的主动靶向性能,其囊腔结构可有效保护药物,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和体内外稳定性;选择适宜物理或化学手段修饰其囊腔结构后,可创建更为稳定、精准的药物载体。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类中药来源囊泡提取纯化和表征技术、活性评价和应用概况,为促进相关新活性物质和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椎模式生物,近年来在人类疾病模型中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人类骨疾病模型的研究中已显示出优势,如在疾病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表达和药效筛选评价等方面。这对于在骨疾病领域发挥特色疗效的传统医药而言,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斑马鱼在骨质疏松、骨折、骨关节炎等常见骨疾病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以便给未来的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结合了化学工程、材料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它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中药已成为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味中药的配伍应用致使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质量标准以及安全性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蛋白质组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现代科学,其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近年来文献可知,中药治疗乳腺癌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中药治疗人乳腺癌、犬乳腺癌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进行对比和总结,从中药成方加减、中药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等几个方面总结中药治疗乳腺癌的途径和方法,揭示中药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通过人、犬乳腺癌的中药临床和实验研究对比,使二者互为借鉴,为犬乳腺癌的中药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为人乳腺癌的中药研发提供研究基础和重要模型。  相似文献   

15.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斑马鱼在体模型高效筛选补骨脂配伍减毒药味,探讨其减毒机制,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受精后1~6 dpf 斑马鱼,研究不同药味对斑马鱼的影响,观察鱼脏器行态/形态,计数死亡数,快速筛选确定安全浓度;以补骨脂素为代表毒性成分,观察不同药味与其配伍后对斑马鱼毒性的变化,筛选有效减毒的药味及成分;采用R...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常见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断的概况进行述评。近年来应用于中医诊断的常见机器学习方法有支持向量机、决策树、K近邻算法、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AdaBoost算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今后在促进机器学习运用于中医诊断研究领域时,需基于中医证的多维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针对中医诊疗中的各项问题制定统一的标准并规范收集数据,选用合适的机器学习方法,寻找中医大数据下的隐藏知识和规律,以推动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杨华旺 《医学综述》2012,18(3):374-376
近年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工作。然而,PSA筛查是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否利大于弊,仍然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在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中,PSA筛查是一个简便易行的筛查前列腺癌的方法,但是在应用中,要结合其他方法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同时,PSA筛查造成的潜在伤害以及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近年来,PSA筛查的广泛应用影响了前列腺癌新增患者的分期,提高了治疗的生存率。与此同时,PSA在治疗前后的应用,起到了评估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研究的四个过程 ,简述了直接试验设计在全方药味筛选及化学模式识别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论述了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部位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及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和主要药效物质化学结构信息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