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50Hz电磁场干预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前后相关神经细胞标志物m RNA表达水平,探讨低频电磁场对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利用全骨髓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环境中悬浮诱导,获取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将第3代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分为2组贴壁培养:电磁场组与对照组。电磁场组干预方法为正弦波磁场、频率50Hz、强度5m T,60min/d,共15天,对照组置于无磁场干预的同等环境中。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诱导后,采用免疫细胞荧光检测巢蛋白(Nestin)与微管蛋白抗体(Tuj-1)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Q-PCR)检测Nestin,唾液酸-神经细胞粘附分子(PSA-NCAM)和β-微管蛋白-Ⅲ(β-Ⅲtubulin),乙酰胆碱酯酶(ACHE),5-羟色胺(5-HT),γ-氨基丁酸(GABA)m 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环境中可形成骨髓源神经祖细胞,表达Nestin阳性产物;两组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荧光检测Tuj-1均呈阳性表达,Q-PCR结果示Nestin,PSA-NCAM,β-Ⅲtubulin,ACHE,5-HT,GABA m RNA表达水平与诱导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电磁场组β-Ⅲtubulin 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50Hz电磁场可以促进骨髓源神经祖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加速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场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低频电磁场是否可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成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大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电磁场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予60min/d的低频电磁场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1天,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细胞后,大鼠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生长并与脊髓组织融合,存活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空洞面积小;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更少,而基质金属蛋白2表达更多;脊髓损伤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低频电磁场有利于损伤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上调基质金属蛋白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烧伤、慢性创面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修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表皮干细胞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可为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低频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刺激在创面修复中已被认为较佳的方法。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在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促进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乳鼠表皮干细胞,用5-溴脱氧尿核苷进行标记,成功转染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后,移植于昆明小鼠全层缺损创面。建立全层缺损创面小鼠模型,分别进行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外加低频电磁场干预。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9,16天,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收缩率优于其他各组(P〈0.05)。移植后第9天,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各组组创面中均有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后第16天,Westernblot检测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组织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高于表皮干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第16,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的创面组织上皮化现象较明显。结果证实,低频电磁场有促进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神经损伤已成为神经修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以其扩增快、多向分化潜能、再生能力强、排斥反应小、可诱导分化为类雪旺细胞等特点被用于治疗临床神经损伤的研究。本文就BM-MSCs的生物学特点、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及其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nal stem cens,BMSCs)来源的神经干样细胞(neural stem-like cells,MS-NSCs)移植治疗对急性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中毒对照组(B)、BMSCs治疗组(C)、MS-NSCs治疗组(D).体外分离大鼠BMSCs,定向诱导为MS-NSCs,BrdU标记.建立中毒模型并复苏24 h后,将治疗细胞经左颈内动脉移植人中毒大鼠脑内,以神经功能严重度评分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脑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5周后神经功能严重度评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试验B组、C组、D组较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D组较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NSCs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认知记忆功能的恢复,且这种作用较BMSCs更明显,提示前者可能是更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陈岚  李玫 《中国临床康复》2011,(27):5112-5114
背景:成年鼠脑纹状体中已分离出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及各种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后,医学工作者试图从中寻找新思路用于脑损伤的治疗。目的:总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前景。方法:电子检索EMbase(1980-01/2011-04),MEDLINE(1966-01/2011-0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1-04)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中文检索词"神经干细胞,脑损伤,脑卒中,脑梗死",英文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brain injury,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篇。结果与结论:动物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明显降低脑组织炎症反应,沉默NgR基因、GDNF基因修饰和联合移植BDNF可更大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试验发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中获取明显效果,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并研究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成年鼠脑纹状体中已分离出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及各种胶质细胞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后,医学工作者试图从中寻找新思路用于脑损伤的治疗.目的:总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治疗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前景.方法:电子检索EMbase(1980-01/2011-04),MEDLINE(1966-01/2011-0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1-04)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中文检索词"神经干细胞,脑损伤,脑卒中,脑梗死",英文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brain injury,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2 篇.结果与结论:动物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明显降低脑组织炎症反应,沉默NgR 基因、GDNF基因修饰和联合移植BDNF 可更大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临床试验发现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中获取明显效果,可进一步应用于临床并研究其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极低频电磁场对高强度暴露职业人群的神经行为损害,为预防职业病发生及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家火力发电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7种工作区域或岗位进行电磁场强度检测,对88名暴露工人和57名非暴露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问卷调查和神经行为测试。结果工作场所电场强度为0.001 ~ 10.363 kV/m,磁场强度为0.042 ~ 143.000 μT。 暴露组5项测试指标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包括紧张–焦虑(50.9±10.8与54.3±7.6,P<0.05)、有力–好动(47.9±9.8与51.8±9.9,P<0.05)、困惑–迷茫(49.9±11.0与53.4±7.7,P<0.05)、数字译码(48.3±10.0与52.7±9.6,P<0.05)、数字跨度(47.5±9.7与53.8±9.4,P<0.05)得分。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龄混杂因素影响后暴露组在紧张–焦虑、困惑–迷茫、数字译码、数字跨度项的得分依旧明显低于对照组。 将性别、吸烟、饮酒进行分层分析发现男性对于极低频电磁场更为敏感、吸烟和极低频电磁场对于引起短时记忆力减退具有协同作用、≤30岁人群对极低频电磁场较敏感。结论在火力发电厂电场强度最高10.363 kV/m,磁场强度最高143.000 μT的条件下,职业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环境下会引起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尤其表现为短时记忆能力下降,同时吸烟可能会对极低频电磁场致短时记忆力损伤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DCG—Ⅳ在大鼠脑损伤及二次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Ⅱ组mGluRs激动剂DCG-Ⅳ对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单纯DBI及合并SBI后,脑室注射DCG-Ⅳ(100μmol/L,10μl)或生理盐水(10μl),观察大鼠行为、脑组织含水量及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结果:DCG-Ⅳ对DBI后大鼠死亡率(生理盐水组死亡10只,DCG-Ⅳ组死亡9只;P>0.05)、皮层损伤神经元数量及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P>0.05);但可降低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生理盐水组死亡20只,DCG-Ⅳ组死亡11只;P<0.05)、减轻合并SBI后的脑水肿程度,减少神经元损伤数量(P<0.05)。结论:DCG-Ⅳ对DBI合并SBI后损伤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的胚胎来源和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由于取材困难,并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目的:拟利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方法:抽取大鼠股骨和胫骨的骨髓,采用全骨髓培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免疫表型,油红O染色及鸶茜素红染色鉴定其成骨、成脂能力.取传至4~6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无血清神经培养基进行诱导,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予以鉴定. 结果与结论:P5骨髓间充质千细胞(91.5±3.1)%处于G1期.高表达CD90及CD29,不表达CD45及CD34,成脂诱导后在胞质中可见桔红色脂滴,成骨诱导后可见黑色矿化结节.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为(97.2±1.1)%,NSE,β-Tubulin,GFAP及MAP-2抗原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表明在无血清神经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对内皮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内皮前体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磁场组。磁场组细胞于培养第5天后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直至培养终点。细胞增殖活性采用MTT法测定,用流式细胞仪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NOS,表达阳性细胞。结果从磁场作用第5天开始,磁场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磁场作用第3天时,磁场组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NOS,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培养终点。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促进大鼠骨髓来源内皮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建立CM-Dil荧光标记的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16只,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离培养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CM-Dil荧光进行标记内皮组细胞,对照组未进行标记.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CM-Dil荧光标记率,观察2组细胞生长状态和细胞动力学.结果 实验组CM-Dil标记的细胞呈红色荧光,标记阳性率为96.95%;实验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曲线无明显改变.结论 CM-Dil可在体外成功标记肝纤维化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老年骨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老年骨关节疼痛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老年患者骨关节疼痛的病症分为三组:以骨质疏松症为主的50例为A组、以骨性关节炎为主的50例为B组、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主的50例为C组。对三组患者都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扫描模式,频率每4分钟就需要变化1档。每周5次,每次30 min。持续治疗15次后休息1周,然后继续接受治疗。4周1疗程,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缓解程度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治疗第4、12周的疼痛强度均明显低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58、5.23、5.15、4.79、6.23、5.33,P均<0.05)。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A、B两组疼痛强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3、5.87, P均<0.05),但C组未出现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均>0.05)。三组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A组、B组和C组总缓解率分别为90.00%、92.00%和70.00%。 A、B两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12、5.79,P均<0.05)。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其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检查,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7、2.01、1.52、2.03、1.12、1.13、3.15;1.79、2.11、3.10、3.15、0.89、1.09、1.13;0.97、0.96、1.23、1.15、2.03、2.56、2.05,P均>0.05)。结论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对不同原因所导致的骨关节疼痛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15.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tem cells have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ies for brain tumours. Neural stem cells (NSCs) possess the ability to migrate throughout the CNS. By exploiting the tropism of NSCs to various neural pathologies (e.g., glioma, degeneration, stroke and so on) and the delivery of various immunomodulatory cytokines, new treatments for brain tumou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se new strategies offer significantly more specificity than existing treatment regimens, such as surgery, radiation and chemotherapy. As methods in isolating and culturing NSCs are better understoo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is therapeutic strategy may inevitably emerge. Here, the preclinical advances and the results suppor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em cell therapies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 the obstacles to clinical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to circumvent these cavea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50 Hz电磁场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辐射不同时间后其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再经贴壁筛选法筛选 ,对生长良好的第 3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脉冲电磁场辐射 (频率 50Hz、正弦波形、不同强度 ) ,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法测定细胞生长增殖水平及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脉冲电磁场辐射 3d(每天 2次 ,每次 3 0min)后 ,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 ,发现各实验组 (S G2 /M )期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各组均未发现DNA倍体异常细胞。结论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频率为 50Hz、正弦波形、强度分别为 4mT ,3mT ,2mT ,1mT的脉冲电磁场辐射 3d(每天 2次 ,每次 3 0min ,间隔 12h)后 ,能明显促进该细胞体外培养的增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强度脉冲电磁场对去势大鼠股骨骨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不同强度低频脉冲电磁场干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的股骨骨钙含量,探索治疗骨质疏松最适合的磁场强度。方法:按随机分组原则用密闭信封法将雌性3月龄SD大鼠50只分为5组:Sham对照组10只、OVX对照组10只、OVXⅠ组10只、OVXⅡ组10只、OVXⅢ组10只。除Sham对照组以外,对所有动物按文献方法切除双侧卵巢去势造模。OVXⅠ组、OVXⅡ组和OVXⅢ组三组大鼠每天在频率为8Hz,强度分别为0.77mT、3.82mT和9.87mT的磁场环境中治疗40min,共30d。Sham对照组和OVX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各组动物均在满30d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取左侧股骨作骨钙含量测定。结果:OVX对照组大鼠的股骨骨钙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大鼠(尸〈0.05或P〈0.01)。结论:在磁场频率一致和干预时间相同的前提下.本文所用三种不同磁场强度的PEMFs治疗具有增加去势大鼠股骨骨钙含量的作用(P〈0.01或P〈0.05),3.82mT的PEMFs较0.77mT的PEMFs更能增加股骨骨钙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s)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hMSCs,取第3代细胞,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处理组细胞接受频率12Hz、场强1.1mT的PEMFs刺激,每日8h;对照组细胞不接受PEMFs刺激。应用透射电镜观察2组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四环素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细胞培养5~6d即可传代,经PEMFs连续刺激3d后,hMSCs细胞形态发生变化,3周后聚集成细胞钙化结节。透射电镜下观察显示:细胞比较成熟,内质网扩张,其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标记均为阳性。结论 hMSCs经特定频率和场强的PEMFs体外刺激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