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发病与骨代谢平衡的破坏有关,骨吸收作用增强,骨形成作用不足,骨稳态发生改变,均会引起骨质疏松。成骨不足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分化方向密切相关。BMSC向成骨分化方向减少、成脂分化增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机制,因此,寻找决定BMSC分化方向的关键因子为OP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到胞外的膜性囊泡,富含不同种类的核酸、蛋白质、脂质和信号分子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参与调节和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影响胞内信号转导发挥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 B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促进BMSC增殖、成骨分化及骨再生。本文对BMSC来源的外泌体应用于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好发于多个年龄段的常见骨关节病,伴有软骨损伤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复杂的病理改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较强的抗炎、组织修复及免疫调节的能力,而间充质干细胞经旁分泌途径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在组织修复与软骨再生方面具...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骨质流失,骨密度降低以及骨骼微细结构遭到破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骨代谢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外泌体疗法将成为骨质疏松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外泌体是参与细胞间通信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外囊泡,可通过传递脂质、蛋白质、核酸的方式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活性。其来源十分广泛,可存在于各种生物体液中,也由多种动物细胞分泌,如间充质干细胞等。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治疗领域最具前途的多功能工具之一,不仅具有分离的简便性和微创性,还可通过分化成不同的细胞谱系参与骨质修复、血管生成以及神经再生等生物环节,并利用旁分泌信号传导释放外泌体,调控相关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影响骨组织微环境,从而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该文将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在骨质疏松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未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应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细胞炎症介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和软骨细胞外基质(ECM)降解.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特定条件培养基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基于此,MSC细胞疗法给OA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MSC细胞疗法在技术上存在局限性,包括MSC扩增时去分化,注射后再生效率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生成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外获取和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以及 BMSCs 源性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BMSCs,BMSC-Exos).采用CCK8法检测B...  相似文献   

7.
肌腱损伤为临床常见病,由于肌腱自身愈合能力较差,自然愈合常形成瘢痕组织,无法达到功能性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现有治疗手段虽均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损伤肌腱的原有结构及功能。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作为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新兴手段虽已广泛应用,但针对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治疗肌腱损伤的研究较少,且具体机制并不完善。本文针对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相关组织工程技术作一综述,为肌腱损伤的临床治疗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由多种基因-环境等微小因素作用导致。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细胞外泌体可参与骨组织损伤退变、骨质疏松、成骨不全及骨折不愈合等疾病的发展和进程,尤其在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极大的治疗潜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不同来源外泌体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具有治疗作用,外泌体内的microRNA是发挥作用的重要因子,影响细胞骨代谢。因此,该文就不同来源外泌体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将为外泌体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子宫内膜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生殖健康,已成为子宫性不孕因素的首要病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IUA的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再生医学细胞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归巢到损伤部位后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调节宫腔免疫环境、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抗纤维化、调控子宫局部的MSCs增殖和迁移等作用,对子宫内膜再生和修复产生影响。MSCs旁分泌的外泌体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修复子宫内膜。因此,本文针对IUA的研究现状、MSCs及外泌体对IUA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关节炎(OA)是种以关节软骨退变为特征的疾病,其缺乏干预性药物,对于晚期OA患者往往通过关节置换术以维持生活质量。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传递DNA、微小RNA(microRNA,miRNA)、mRNA、蛋白质等多种信息,并以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细胞间信号传递和功能调节。间充质干...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细胞分泌,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不同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直径40~100 nm。因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DNA、微小RNA等物质,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相互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较多研究表明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促使骨与血管再生,在骨组织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对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提供潜在的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或成骨细胞活性降低,或两者兼而有之,骨重建失衡所致。目前,骨质疏松症以药物治疗为主,但都有其局限性。近年来,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症愈发成熟,但由于缺乏合适的载体来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利用度,这种治疗方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复合水凝胶的开发,其既可储存干细胞,也可填充骨损伤的优势,为干细胞疗法迎来了新契机。该文主要就复合水凝胶负载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过去20年间(2001年至2020年),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已成为许多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过去20年间充质干细胞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和热点,并预测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方法 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中搜索了2001年至2020年所有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和骨质疏松症的文献,使用Excel、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出版物发表趋势、区域分布、作者和机构、关键词分析和热点研究趋势。结果 在过去的20年里,关于MSCs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发表了2 451篇。美国(607篇)和中国(1 154篇)是发表文献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国家。大多数发表文献的研究机构都来自中国。排名前五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组织工程、成骨细胞、衰老、间充质干细胞和核纤层蛋白 A。研究的热点从一开始的体外实验、祖细胞、药物治疗转换到目前的小鼠模型、微小RNA(miRNAs)、支架、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s)、长非编码RNA、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结论 未来关于MSCs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将继续高速增长,预测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是小鼠模型、miRNAs、支架、BMSCs、长非编码RNA、细胞外囊泡和外泌体。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改变与功能障碍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态骨代谢模式的根本原因。在长期高糖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及功能特性发生紊乱。具体表现为:高糖会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自噬、铁死亡及成脂向分化,抑制其旁分泌及成血管向分化,但在细胞增殖、定向迁移及成骨向分化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深入研究高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有利于突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干细胞疗法的局限性,挖掘潜能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外泌体具有进行细胞间物质交换进而达到信息交流的功能。其在临床疾病的诊疗中具备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外泌体已经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一种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也作为许多临床疾病诊疗的生物标志物。由于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备不同的生物学功能,而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调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功能,以此来调控骨吸收及骨形成;最新研究发现,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预测其预后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骨来源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体外培养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与脂肪瘤间充质干细胞(lipom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LMSCs)的生物特性,以探讨ASCs移植的安全性.方法 对正常脂肪组织和脂肪瘤组织进行切片染色,分离培养ASCs和LMSCs,观察细胞形态;MTS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表面分子表达;QRT-PCR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2(HMGA2)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结果 正常脂肪组织和脂肪瘤组织切片差异明显;ASCs细胞形态一致性好,而LMSCs具有不均质性;MTS活性测定ASCs增殖活性要远低于LMSCs细胞(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ASCs与LMSCs在干细胞标志CD29、CD44、CD105上表达类似,而在肿瘤干细胞标志CD133表达上,ASCs(5.35%)要远低于LMSCs(26.87%);细胞周期显示ASCs的增殖能力低于LMSCs;定量PR-PCR显示ASCs中HMGA2平均aQ值为1,远低于在LMSCs中的表达(1.7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hTERT在ASCs和LMSCs中的累计吸光度A值分别为1 379.597±498.617和3 328.108±902.856,面积分别为132 390.27±35 568.945和238 000.53±49 264.289,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009±0.003和0.014±0.003,ASCs中hTERT表达远低于LMSCs.结论 体外培养的ASCs生物学特性与LMSCs存在显著差异,未发现其恶性转、化为肿瘤干细胞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