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少见,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充分认识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就PSIL的临床表现、CT肠道成像检查及其影像表现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小肠肿瘤CT的检查方法,各种小肠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小肠肿瘤CT诊断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肠道准备。目前认为在肠道内造影剂衬托下,CT上小肠肿瘤一般表现为肿块和/或肠壁节段性明显增厚。CT常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肿瘤的良恶性,对部分小肠肿瘤CT甚至能作出正确的组织学分类诊断,CT尚可观察小肠恶性肿瘤的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斯洋  潘杰  黄崇权  洪瑞镇   《放射学实践》2011,26(3):325-328
目的:比较和探讨MSCT小肠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DBE)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小肠疾病的42例患者分别行小肠造影MSCT扫描和DBE检查,结合内窥镜活检病理检查,比较两者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2例中MSCT小肠造影发现病变32例,DBE检查发现病变33例,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6.2%和78.5%。其中小肠癌12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小CT漏诊),淋巴瘤6例,小肠Crohn病9例,小肠间质瘤4例,小肠血管瘤1例,小肠结核1例,阴性9例。结论:MSCT小肠造影与DBE检查都是小肠疾病较好的检查方法,两种方法在诊断小肠疾病时可以优势互补,对小肠疾病的术前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临床中常见的小肠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癌、腺癌、类癌瘤和恶性肿瘤4种。小肠淋巴瘤和小肠癌在临床中较常见,而且症状不明显,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对其的诊断主要通过多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采用了独特的锥形X线束,多排探测器,可以获得多层图像,更加全面地了解疾病。为研究多层螺旋CT用于小肠淋巴瘤和小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效果,选取我院小肠淋巴瘤和小肠癌患者各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小肠淋巴瘤,8例位于回肠(包括回盲部),2例位于空肠。10例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2例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明显环形增厚,肠管不狭窄且明显扩张;5例呈浸润型,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息肉肿块型2例,肠腔内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致肠腔变窄,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未见坏死。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或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8例,或无明显强化1例,其中2例内部可见血管被肿瘤包绕,1例并发穿孔。结论掌握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间质瘤、小肠癌及小肠Crohn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本组发生于十二指肠12例,空肠7例,回肠13例.13例腺癌、10例间质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及3例转移癌.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较大,尤其是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腹部增强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89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影像临床特征。结果 89例中腺癌(SIA)34例,间质瘤(GIST)22例,淋巴瘤(PSIL)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N)15例。SIA比GIST、PSIL和NEN更多发于十二指肠,GIST比SIA、PSIL和NEN更多发于空肠,PSIL和NEN比SIA和GIST更多发于回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A最大径多小于GIST和PSIL(P<0.01)。SIA多边界模糊,GIST多边界清晰(P<0.01)。GIST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率高于SIA和PSIL;NEN动脉期强化率高于SIA和PSIL,静脉期强化率高于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T和NEN廓清率均高于SIA和PS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IST比NEN更容易发生瘤内坏死,GIST比PSIL更容易伴发溃疡,SIA和PSIL比GIST和NEN更容易合并周围淋巴结肿大,SIA比GIST、PSIL、NEN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多模态 MR 小肠口服造影法与 CT 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怀疑有小肠肿瘤的65例患者行CT和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由两位腹部影像学医师分别对CT及 MR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十二指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近段回肠以及远段回肠肠管的病变累及情况,并与手术以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证实,65例中共37例患者有38个小肠肿瘤病灶(腺癌6例,淋巴瘤7例,间质瘤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脂肪瘤2例)。CT及 MRI对小肠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7.4%(37/38)和94.7%(36/38);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CT小肠显像与多模态小肠 MR口服造影法对于多部位侵犯的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例黏膜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仅在CT图像上显示。结论:多模态 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均是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小肠是胃肠道最长的器官,因其走行弯曲,肠管常互相重叠,传统的胃肠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只能单纯地观察消化道腔内结构,尚不能很好显示肠壁和腔外结构。MSCT 和 MRI 具有强大的三维后处理能力,能清晰反映肠壁和肠腔内外的病变。新的影像技术 CT 小肠灌肠造影(CTE)、MR 小肠灌肠造影(MRE)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及三维成像能力,不仅可以观察肠道黏膜,同时能够分析肠管周围的改变,提高了人们对小肠疾病影像诊断的认识。是小肠疾病影像学诊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血管质(形态)与量的改变,为介入诊断及螺旋CT诊断提供血管形态依据。方法搜集8例正常新鲜小肠标本及6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切除小肠恶性淋巴瘤标本,进行血管造影及图像分析。结果小肠恶性淋巴瘤属少血供肿瘤(P<0.05),肿瘤血管异型性大,呈现分布紊乱、扭曲、中断、造影剂池及系膜淋巴结肿大染色等特征。结论小肠恶性淋巴瘤血管变异大、血管少,临床上介入及螺旋CT诊断较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强化扫描对小肠淋巴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5例小肠淋巴瘤病人进行动态强化扫描,并对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结果:位于回肠11例,位于空肠3例,十二指肠的1例。15例患者CT均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单发13例,其中表现为结节型5例、壁内浸润型的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强化扫描在小肠淋巴瘤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行CT平扫,8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结果 11例肿瘤,发病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占10例。肠壁环形增厚型7例,其中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4例,3例继发肠套叠。该2型同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在7例,其中1例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显著较长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4例。CT初诊肿瘤检出9例,定性诊断准确7例。结论 肠壁增厚型和肠腔内息肉样肿块型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2种主要CT表现类型,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分叶状肿块、“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肠出血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性病变的X线、DSA、核素扫描和CT表现,探讨小肠出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性病变的X线、DSA、核素扫描和CT表现。包括小肠平滑肌瘤10例、平滑肌肉瘤8例、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畸形22例。结果:小肠平滑肌瘤(肉瘤),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为86%(12/14),DSA为92%(11/12),核素扫描为50%(5/10),CT检查为100%(8/8)。小肠憩室,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为80%(4/5),DSA为75%(3/4),核素扫描为60%(3/5),CT检查为67%(2/3)。小肠血管畸形,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0%(0/20),DSA为73%(16/22),核素扫描为44%(7/16),CT检查为0%(0/4)。结论:小肠出血病人的检查应该以小肠钡剂造影和DSA作为常规,核素扫描是一种补充手段,若发现小肠肿瘤时应加作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肠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患者行MSCTE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小肠淋巴瘤的发病部位、形态、强化方式、淋巴结和供血血管的显示率等特征.结果 22例NHL小肠淋巴瘤中,十二指肠4例,空肠6例,回肠12例,位于末端回肠6例.门脉期CT值平均增高32 HU,12例表现为浸润溃疡型,动脉瘤样扩张型有8例,息肉样肿块型4例.15例肠系膜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MPR重建后6例见来源于肠系膜动脉的供血动脉.MscTE对小肠淋巴瘤的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5.5%和91%.结论 MSCTE在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的叮表现及其特点。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然后行1.25mm重建。结果:9例肿瘤发生于回肠近段3例,回盲部5例,空肠1例。CT平扫表现:肠壁环形增厚7例,厚度从1.2—4.6cm,平均2.5cm;肠壁不对称性增厚2例,在系膜侧形成分叶状肿块;5例见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4例轻度狭窄;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均不明显,CT值上升8—13HU。肠系膜血管被肿瘤包埋2例,无受压移位。结论:肠壁环形增厚、无明显强化和“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是小肠原发性淋巴瘤的3个主要CT特征。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和肠系膜血管的单纯包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CL)和B细胞淋巴瘤(PIBCL)的CT小肠造影(CTE)表现,探讨CTE对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且治疗前的23例肠道PITCL及58例PIBCL患者的CTE图像,从病变影像学分型、病灶数量、发生部位、受累肠壁增厚程度、强化方式及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病变CTE征象的差异。结果弥漫性回肠空肠化型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所特有,其它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的的病灶数量、发生部位、受累肠壁增厚程度、并发症等方面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强化方式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E能够用于PITCL和PIBCL之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有望代替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和临床侵入性检查,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PITCL和PIBCL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联合肠系膜血管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E联合肠系膜血管重组检查,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组,由两位放射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对比常规CTE和CTE结合肠系膜动脉CTA这2种方法对克罗恩病的定位诊断准确性。结果:2 2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3段小肠受累,采用常规CTE分组法正确诊断22段,联合CTA后正确诊断29段,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CTE联合CTA法对各段小肠CD病变的定位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E。克罗恩病的主要CT表现:肠壁增厚(20/22),肠壁异常强化(17/22),黏膜强化(10/22),肠腔狭窄(10/22),直小血管增多(7/22),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22);肠外并发症主要为瘘管(1/22)、脓肿(1/22)和肾结石(1/22)等。结论:CTE联合CTA能准确显示克罗恩病的发生部位及病变的特点,定位诊断准确性优于常规CTE。  相似文献   

18.
MR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MR enteroclysis)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临床怀疑小肠非急性炎症性疾病且无肠梗阻的患者接受了MR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7岁,症状主要为腹痛10例,血便或黑便4例,腹泻2例,病程最长7年,最短1周。MR检查前先将小肠导管经鼻插入十二指肠远端,经导管注入空气1000 ml左右以扩张小肠,然后经静脉注入山莨菪碱20mg以抑制肠蠕动,采用37.2%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12ml行直接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带脂肪抑制的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SE序列和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as tspoiledg radient echo,FSPGR)序列。将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对照,以评价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正常小肠5例,Crohn病6例,回肠间质瘤2例,淋巴瘤、肠结核和易激综合征各1例。MR注气小肠灌肠的正常小肠在T1WI肠腔为无信号,肠壁在肠腔气体和周围充气肠管的衬托下显示为中等信号,肠壁厚度为1~3mm,肠腔直径为17~28mm;Crohn病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腔狭窄,肠管外可形成炎性肿块或瘘管;肠结核侵及回肠末段、盲肠及升结肠近端,肠壁明显增厚,强化增加,盲、升结肠近端短缩。间质瘤为等T1、长T2信号的圆形肿块,强化显著。1例术后复发的回肠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强化增加,但无肠腔狭窄,1例易激综合征为小肠功能紊乱,其形态及信号正常。MR注气小肠灌肠将1例以肿块为突出表现的Crohn病误诊为淋巴瘤,1例易激综合征诊断为正常小肠,其余14例结合临床资料,MRI均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小肠器质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3%。结论 MR注气小肠灌肠是诊断小肠器质性疾病,尤其是Crohn病和肿瘤的敏感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范围和肠管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小肠间质肿瘤钡餐造影与CT扫描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钡餐造影和CT扫描诊断小肠间质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良性间质肿瘤4例,恶性间质肿瘤7例。以空肠最多见(6/11)。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黏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腔内充盈缺损,CT检查均确诊为小肠肿瘤,主要征象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结论 小肠间质肿瘤并非罕见,对临床疑为此症者应首选胃肠钡剂造影。CT是明确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并可为手术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病变包括腺癌16例,平滑肌肉瘤12例,淋巴瘤6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向腔内和腔外侵犯的程度,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鉴别诊断应包括小肠良性肿瘤、炎性病变和转移性肿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