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激/焦虑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其症状以腹痛、腹胀伴肠道习惯的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为特征,实验室检查却无器质性的肠病变.IBS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胃肠运动的改变,内脏敏感性的增高以及精神心理状态的异常,其中内脏高敏感性近年来被认为是最可能解释IBS患者腹痛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许多研究表明,同健康对照者相比,IBS患者在接受直结肠扩张时,疼痛阈值明显降低.目前,内脏高敏感性可以被认为是IBS的一个生物学指标[1].然而,内脏高敏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其可能与外周或中枢的神经感觉增强有关,也可能与大脑对传入信号的处理、整合异常有关,脑-肠轴上有多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内脏感觉异常[2].其中应激/焦虑能够引起IBS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并存在可能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对内脏敏感性改变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50例IB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肛门直肠括约肌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括约肌松弛压,再分别取样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和乙状结肠处的4块黏膜标本,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进行MC染色并分析其密度。结果:IBS患者肛门直肠括约肌的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和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阈值、疼痛阈值和排便阈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BS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以及升结肠黏膜MC密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腹泻型IBS组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以及升结肠黏膜MC密度均显著高于便秘型IBS组(P0.05)。结论:IBS患者肠黏膜MC存在显著异常,可能对IBS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iR-575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IBS-D组)、miR-575抑制空白对照组(NC antagomir组)、miR-575抑制组(miR-575 antagomir组),每组10只,采用母婴分离与束缚应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RT-qPCR检测结肠组织中miR-575的表达水平;检测各组大鼠的粪便含水量;腹部撤退反射(AWR)评分系统评估各组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性;HE染色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5-HT、SP和CGRP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PAR2、TRPV1、PTEN、p-AKT蛋白水平。结果 miR-575在IBS-D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升高。miR-575 antagomir可显著降低大鼠粪便含水量和AWR评分,下调5-HT、SP和CGRP水平以及PAR2、TRPV1蛋白表达,上调PTEN表达,抑制AKT信号通路活化。结论 抑制miR-575可改善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TEN/AK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部分机制。方法:将Wistar幼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每组6只。天枢组和足三里组从实验第6周开始电针介入,隔日1次,共7次。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结束第二天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点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足三里组大鼠腹部抬起、背部拱起值明显升高(P<0.01)。(2)肠系膜微循环检测:①血管直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天枢组、足三里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明显扩张(P<0.05或P<0.01);②血流状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P<0.01)。结论:针刺天枢、足三里可明显提高IBS大鼠内脏敏感性阈值,降低IBS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和血管痉挛,从而缓解肠黏膜缺血、缺氧,缓解腹部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2d的新生SD乳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80只。模型组采用新生期乳大鼠母源性分离(NMS)联合醋酸(AA)灌肠法制作IBS模型(NMS+AA)。造模结束后4~5周,选择满足条件的雄性幼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随机选择8只(生理盐水,10ml/kg);模型组在造模成功者中随机选分成4组,即盐水组(10ml/kg)、培菲康组(210mg/只,含活菌数0.1×10。CFU)、Que低剂量组(50mg/kg)和Que高剂量组(200mg/kg),每组8只。各组均予相应药物灌胃处理,每天1次,连续2周。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结肠敏感性,”Cr—EDTA检测全消化道通透性,HE染色法检测结肠粘膜炎症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结肠细胞因子TNF-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TJs)occludin和claudin-l的表达。结果:采用NMS+AA法可制作IB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达86.3%。模型鼠内脏敏感性提高,结肠通透性增加,大量炎细胞浸润远端结肠粘膜固有层,TNF-a含量增加,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下降。Que在结、直肠扩张(CRD)一定压力范围内可降低模型鼠的内脏敏感性(AWR评分降低)(P〈0.05);高剂量Que可降低模型鼠全消化道通透性(P〈0.05),减少结肠粘膜炎细胞的浸润水平和TNF-a含量(尸〈0.05),并上调结肠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论:采用NMS+AA法可成功制作内脏高敏感伴结肠通透性增加的IBS大鼠模型。Que可通过调节IBS模型大鼠细胞因子TNF-a的含量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减少结肠粘膜炎症,降低消化道通透性,进而增强肠屏障功能,并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
《微循环学杂志》2019,(4):20-25
目的:探讨黄连素(BBR)对大鼠结肠敏感性和动力学异常引起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IBS组和BBR干预组(BBR组),各15只。IBS组和BBR组应用直结肠扩张术(CRD)建立IBS模型,造模成功后,BBR组大鼠按3ml/次/天BBR灌胃,1个疗程/7天,连续2个疗程。灌胃开始至4周后第2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排便、结直肠敏感性和动力异常的主要指标变化;酶解法分离三组大鼠单个结肠平滑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结肠平滑肌细胞膜上I_(Ca-L)的电流峰值及其电流-电压曲线。结果:与IBS组比较,BBR组大鼠体质好转,排便次数减少,体重增加更明显,2h内排出粪粒数及其含水量均显著减少,引起IBS发生率亦降低(P0.01),基本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CRD实验结果显示,与IBS组比较,BBR组大鼠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所需注水量增加,结肠运动指数及其变化率减小(P0.01);全血胞膜片钳技术结果显示,与IBS组比较,BBR组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I_(Ca-L)幅度较小,且随着钳制电压增大I_(Ca-L)减小幅度更明显。当钳制电位为+10mv时,BBR组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I_(Ca-L)明显小于IBS组(P0.01)。BBR组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I_(Ca-L)的I-V曲线较IBS组明显上抬,接近对照组。结论:BBR能明显改善IBS的临床症状及结肠的高敏感性和动力异常,且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制可能与BBR抑制了IBS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I_(Ca-L),改良结肠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电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连续单一应激(SPS)前阻断大鼠5-羟色胺1A(5-HT1A)受体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改变,初步探讨5-HT1A受体活性与CRF表达的关系.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阻断组,模型组和阻断组给予SPS.阻断组在给予SPS应激前使用5-HT1A受体阻断剂WAY100635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下丘脑CR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模型组和阻断组免疫阳性细胞吸光度分别为6.94±0.61、22.36±1.55和16.86±1.65,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0.72±0.07、2.08±0.06和1.16±0.11,模型组高于对照组,阻断组低于模型组.结论:5-HT1A受体活性与下丘脑CR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9.
本研究运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与5-HT1A受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腰骶髓后连合核(DCN)和中间带外侧核(IML)内感受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并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投射的神经元呈5-HT1A受体免疫反应阳性。将FG注入一侧LPB后,可在腰骶节段(L6-S2)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这些FG逆标神经元主要集中于DCN和IML内,以同侧为主;5%福尔马林注入大鼠结肠后,Fos蛋白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骶髓DCN和IML,以同侧为主,在同侧脊髓背角I层、II层和深层也有少量的分布。另外,在腰骶髓DCN和IML内,还可观察到大量5-HT1A受体阳性的神经元胞体、纤维和终末,同时有部分Fos蛋白阳性的FG逆标神经元呈5-HT1A受体阳性。上述结果提示,大鼠腰骶髓DCN和IML内的5-HT能终末可能对盆腔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根节慢性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脊髓内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变化,探讨其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机制,为慢性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方法:(1)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为正常大鼠组、假手术组、CCD 3 d组、7 d组。检测大鼠脊髓HMGB1 mRNA的表达情况。(2)24只SD大鼠分成4组,行CCD手术。术后7 d鞘内给予生理盐水、HMGB1的中和抗体10、30、100μg,检测大鼠各时间点机械性缩足阈值。(3)24只SD大鼠分成4组(n=6),鞘内给予生理盐水、HMGB1的中和抗体10、30、100μg,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4)30只SD大鼠分成5组(n=6)。在CCD术后7 d鞘内给予saline、HMGB1的中和抗体10、30、100μg,检测大鼠脊髓TNF-α、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结果:(1)CCD术后3 d和7 d,脊髓内HMGB1 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2)鞘内给予HMGB1的中和抗体30、100μg后可以明显逆转CCD大鼠术后7 d的机械性痛敏,且其作用可以持续24 h(P<0.05)。(3)鞘内给予HMGB1的中和抗体没有引起大鼠的运动功能损伤(P>0.05)。(4)鞘内给予HMGB1的中和抗体30、100μg可以显著抑制CCD大鼠术后7 d组脊髓内的TNF-α、IL-1β、IL-6 mRNA的表达(P<0.05)。结论:脊髓内HMGB1的上调可能参与了CCD大鼠痛敏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