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采用铲状电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2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环状电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铲状电极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剜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经尿道等离子柱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等离子柱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患者80例(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患者66例(TURBT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统计两组各项并发症差异并纳入Clavien-Dindo分级进行比较,随访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所含逼尿肌数目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组明显高于TURBT组(P<0.01)。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组和TU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37.5%和39.4%,两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等离子柱状电极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4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男性350例,女性112例,年龄35~83岁.在初次经尿道电切术后根据肿瘤分期和分级,以及标本有无肌层组织进行评估,有125例患者在术后4~6周行Re-TUR,其中Ta期49例,T1期76例;低级别癌58例,高级别癌67例;T1期肿瘤标本内未见肌层组织30例.结果 12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Re-TUR,34.4%(43/125)发现有肿瘤残留,其中35例肿瘤未侵犯肌层,Ta期15例,T1期20例;8例肿瘤侵犯肌层.高级别癌的肿瘤残留率较低级别癌高(P<0.05);初次电切标本中无肌层的肿瘤残留率较有肌层的高(P<0.05).12例(9.6%)患者在初次电切术时肿瘤分期被低估.Re-TUR术中发生膀胱穿孔6例,膀胱出血7例.随访3~56个月;Re-TUR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37.2%(16/43)复发,高于Re-TUR未发现肿瘤残留的患者(12.2%,P<0.05).结论 T1期、高级别或初次电切标本无肌层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4~6周应行Re-TUR.Re-TUR能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剜除术(TUE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T)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的16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均为T1N0M0,其中TURBT和TUEBT各80例,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联合闭孔神经阻滞,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剜除术。 结果术前两组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严重并发症(膀胱穿孔、严重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BT组和TUEBT组在手术时间、膀胱穿孔率、术后肿瘤病理分级、术后病理T分期、术后随访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中失血[(15±7)ml vs(6±2)ml,P<0.05],住院天数[(5.8±2.3)d vs(3.6±1.4)d,P<0.05],二次电切率(70.00%vs 36.25%,P<0.05),二年内肿瘤复发率(47.50%vs 3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TURBT与TUEBT均是安全、有效的处理NMIBT的手术方法,但TUEBT大多数标本含有肌层,有利于判断分期,减少了二次电切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147例NMIBC患者。通过计算未整块切除、肿瘤复发等独立影响因素,评估影响手术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 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复发概率为6.80%(10/147)。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且仅有病理分级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5)。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分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闭孔神经反射(P=0.003)、肿瘤直径(P=0.006)、手术时间(P=0.001)是肿瘤整块取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时间是尿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1)。结论 利用海博刀行BT-ESD治疗NMIB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仍需进行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其相对于TURBT的优劣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应用海博刀经尿道内镜黏膜下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28例NMI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BT组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组,每组各64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ERBT组患者的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TURBT组(均P<0.05)。ERBT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的发生率均低于TURBT组(均P<0.05)。ERBT组的逼尿肌检出率为98.4%(63/64),TURBT组的逼尿肌检出率为62.5%(40/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个月,ERBT组术后6个月、6~12个月、12~18个月的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T组患者的总复发率为6.3%(4/64),TURBT组的总复发率为21.9%(1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海博刀经尿道内镜黏膜下ERBT治疗NMIBC安全有效,能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例分别行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78例)与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89例)的 NMIBC 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钬激光组手术时间与电切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中闭孔神经反射率、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等方面钬激光组明显少于电切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钬激光在治疗 NMIBTC方面同电切一样疗效确切,但钬激光手术方法易于掌握、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可合理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并比较经尿道不同膀胱切除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1例NMIBC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组45例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组46例.记录并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等资料差异.所有患者随访两年,记录肿瘤复发情况和其累积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切术组患者相比,HOLRBT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两年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URBT相比,HOLRBT在治疗NMIBC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开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膀胱三角区及其周围肿瘤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 2013年3月58例膀胱三角区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复发及转移等数据进行统计,对两种术式的操作步骤及手术经验进行比较、总结.随访5~31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 对于三角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电切手术与开放手术比较,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没有增加术后复发、转移、肿瘤种植及肾积水等并发症的风险,创伤小、恢复快、美观;对于局限在膀胱内的浸润性膀胱肿瘤(T2期),开放部分切除术明显降低了术后复发,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结论 对于三角区非肌层浸润性肿瘤,首选电切;对于局限在膀胱内的浸润性膀胱肿瘤(T2期)首选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膀胱手术结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电(TURBT)术后病检明确MIBC患者,其中肿瘤分期为:T2aN0M0~ T3aN0M0,肿瘤为单发或多发,肿瘤最大直径小于4cm,行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000mg/m2于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30mg/m2静脉滴注,于第2~4天,每21d重复,均行4~6疗程化疗.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6个月,其中20例患者无复发及转移,10例患者复发,2例化疗2周期后复发,再次行TURBT后化疗4周期,随访未复发;4例患者给予全膀胱切除术,4例患者给予TURBT后行放疗,其中2例患者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患者带瘤生存,1例患者未复发,所有患者无严重化疗副反应,均可耐受,无化疗死亡病例.结论 TURBT术后确诊的MIBC患者采用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能明显的提高疗效,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相对于膀胱全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为不能耐受全膀胱切除或不愿行全膀胱切除的膀胱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结合表柔比星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行TURBT术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霉素组和比星组,各50例。霉素组术后给予40 mg丝裂霉素治疗,比星组术后给予30 mg表柔比星治疗。结果 霉素组和比星组治疗后3、6个月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低于治疗前,比星组治疗后3、6个月VEGF水平明显高于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霉素组和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星组在第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霉素组,比星组在第1、2、3年累积复发率明显低于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RBT术结合表柔比星可有效减少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预后,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有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癌等离子电切术(PKRBT)联合吡柔比星(THP)治疗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12年2月本院17例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综合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的短期效果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结论 经PKRBT联合THP膀胱灌注治疗对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望降低瘤荷,可作为高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吡柔比星和羟基喜树碱分别用于非基层浸润性膀胱癌手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0月到本院就诊并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后实验组采用羟基喜树碱进行化疗,对照组则采用吡柔比星进行化疗.比较两组的VEGF水平、治疗并发症以及远期复发情况.结果 手术后和用药1周后两组患者的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8周和用药6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的VEGF水平小于对照组,且灌注次数的增加,患者的VEGF水平在逐渐下降,实验组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膀胱刺激征、血尿、肝肾功能损伤以及皮疹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远期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和羟基喜树碱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较好,吡柔比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多,但是远期疗效较好,因此在选择化疗药物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stratify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into homogeneous risk groups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in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o identify those patients at increased risk of progression and to provide oncological follow-up according to patient risk group.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563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cystectomy (RC).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ich factors might predict bladder tumour progression and death, uni-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he risk groups 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inter-category” differences found in PFS and lack of differences, thus revealing intra-category homogeneity.

Results

Median follow up time was 37.8 months. Recurrence occurred in a total of 219 patients (38, 9%). In 63% of cases this was distant recurrence. Only two variables retaine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PFS: pathological organ confinement and lymph node involvement. By combining these two variables, we created a new “risk group” variable. In this second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new variable behav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associated with PFS.Four risk groups were identified: very low, low, intermediate and high risk:• Very low risk: pT0 N0• Low risk: pTa, pTis, pT1, pT2 and pN0• Intermediate risk: pT3 and pN0• High risk: pT4 N0 or pN1-3.

Conclusions

We retrospectively identified 4 risk groups with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value f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following RC. Differences in recurrence patterns after RC between risk groups have led us to set different intervals in monitoring for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