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3月~2010年2月采用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9.2)岁,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56.1±7.3)岁,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植骨融合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25~38个月(平均28.2个月).B组随访时间24 ~ 36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或沉陷.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术后改善率及融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较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以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切口引流量少、住院费用低的特点,可以作为治疗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3):210-214
[目的]探讨棘突间撑开融合固定术(ISDFF)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ISDFF治疗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52~88岁,平均(66.37±9.16)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通过影像测量手术节段椎间盘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32±6.09) min,平均出血量(52.42±8.54) ml,平均住院时间(8.23±1.24) d。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20.27±4.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的(6.37±1.4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1.37±0.84)分,ODI由术前(71.27±11.35)%降低至末次随访的(28.63±5.44)%,JOA评分由术前(11.47±2.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4.02±2.11)分,上述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疗效评价方面,PDH由术前的(0.72±0.16)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0.87±0.18) cm,FH由术前的(2.07±0.32) cm增加至末次随访的(2.20±0.34)cm,两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SDFF作为一种脊柱内牵引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近期疗效良好,是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棘突间撑开器(ISP)植入术是一种脊柱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目前对ISP的临床应用仍存争议。该文以常用ISP为主,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ISP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状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阐述ISP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9):848-852
[目的]对比椎间孔镜(PTED)联合经皮棘突间动态固定(In-Space)与常规融合内固定(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65例病例,电脑随机将31例患者分入In-Space组,34例患者分入PLIF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等。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Osw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效果。于各随访时间点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及上邻节段腰椎活动度(ROM),评价末次随访腰椎稳定性变化。[结果]In-Space组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少于PLIF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pace组和PLIF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5%(2/31)和26.47%(9/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PLIF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腰痛VAS评分高于In-Space组(P<0.05)。In-Space组手术节段、上邻节段ROM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中,In-Space组手术节段ROM明显大于PLIF组(P<0.01),PLIF组上邻节段ROM明显大于术前(P<0.05)及In-Space组(P<0.05)。[结论]PTED联合InSpace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完成良好减压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是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比较微创与后路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微创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微创组,34例)与后路开放T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开放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JOA评分、疼痛VAS评分、并发症及术后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微创组均少(短)于开放组(P 0. 001)。术后2周及3、6、12个月,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 05);微创组术后2周JOA评分高于开放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 0. 001),其他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Bridwell融合分级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开放TLIF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和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固定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单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1~66岁,平均(57.5±7.1)岁,采用单侧神经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双侧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43~68岁,平均(54.6±5.1)岁,在上述基础上加行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采用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60个月,平均45.8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单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指标上均优于双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单侧组融合器移位1例,沉降1例,双侧组透光未融合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5,P=0.58).结论: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中期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改良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腰椎管狭窄症5例,Ⅰ度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 min,平均175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7~16 d,平均12d.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行内窥镜下翻修手术.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平均6.3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32±10.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75±8.59分和11.06±5.2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2±1.0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5±1.28分和1.29±0.7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本组优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l)少于传统组(152.0±12.3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单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7—2015-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采用改良单侧PLIF治疗30例(观察组),采用传统PLIF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优良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1±4.27)个月;对照组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9±4.49)个月。2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侧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创伤相对较小,有利于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同时术中能够有效减少对椎管内的干扰,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自2013-06—2015-01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研究,PLIF组34例,MIS-TLIF组2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周ODI评分,术前与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结果 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56例均获得8~14(11.2±2.3)个月的随访。与PLIF组相比,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IS-TLIF与传统开放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理想临床疗效,但是MIS-TLIF在术中减少组织创伤及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PLIF。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31例平均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出血量620±5.6ml。平均随访40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4.09%,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10%,骨性融合率为97.18%。并发症包括6例硬膜撕破,1例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及探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理论依据及优缺点.[方法]将24例有明显腰椎不稳表现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内固定组(14例)和非内固定组(10例),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和重复的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组病例均获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的随访,内固定组14例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92.8%.非内固定组10例腰椎不稳仍存在或加重,3例发生腰椎滑脱;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60%.[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主要是腰椎不稳,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采用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前VAS评分(8.1±0.7)分,术后1年VAS评分(1.9±0.5)分,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ODI评分(53.26±8.97)%,术后1年(18.47±5.3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椎间均融合,内固定物未出现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牵拉损伤的症状,经对症处理6周后恢复。结论经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结合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钉棒固定加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88例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单侧钉棒固定46例,双侧钉棒固定4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按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9(14.3±1.6)个月。JOA和VAS评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固定加椎间融合治疗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而单侧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器械费用低等优点,是治疗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