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预测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公式计算,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胸部CT上腔静脉定位得出。比较2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PICC置管精确率,患者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精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CT上腔静脉在肿瘤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PICC置管精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不同人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管末端位置的解剖定位及影响因素,提高置管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PICC置入患者的胸部CT资料,分别测量并记录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点(CAJ)与右锁骨胸骨端、气管隆突的垂直距离(分别为A1、A2值)及其与胸椎椎体高度的比值(V1、V2),分析性别、年龄、身高和BMI等个体因素对上述各值的影响。结果:A1为(94.93±20.33)mm,V1为4.10±0.78。A2为(38.71±14.9)mm,V1为4.10±0.78,V2为1.70±0.60;性别间A1、A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身高对A1有显著影响,BMI对A1、A2值无显著影响,V1仅受年龄影响,而V2不受性别、年龄、身高、BMI等因素影响。结论:气管隆突可作为CAJ定位的可靠解剖标志,气管隆突下1.7个胸椎椎体位置为PICC管末端的合理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口(CAJ)的位置关系,寻找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的最佳定位点。方法:选择我院行胸部16排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X线平片,通过对应CT图像测量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至CAJ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93,P=0.000)。PICC导管头端置于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右侧第六后肋、右侧第七后肋时,其与CAJ距离0~20 mm及0 m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0,P=0.000)。结论 :右侧第七后肋是最接近CAJ投影点位置,但作为PICC置管定位标志安全性较低;综合比较,右侧第六七后肋间隙作为PICC术后胸片上导管头端定位标志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4月60例首次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4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为A组,20例PICC置管为B组,两组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中观察记录留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A组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3.7 d,B组PICC置管保留时间为15~280 d,中位时间157.5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主要并发症有局部渗出、静脉炎及管腔堵塞。A组发生局部渗血18例、静脉炎29例及管腔堵塞10例,B组发生局部渗血4例、静脉炎1例及管腔堵塞0例。A组日常生活需人照顾,B组日常生活无需人照顾。结论PICC置管安全、保留时间长,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的临床价值显著高于外周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CT比较,256层智能CT (iCT)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和一站式大范围扫描等优点[1].CT检查过程中碘造影剂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对于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和剂量、对比剂副作用的诊治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01~08在北京世纪坛医院放射中心进行的3448例CT增强检查,分析全程护理在256层i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是当今CT检查中的重要方法。而基层医院条件、设备有限,在CT增强扫描时,多采用手推注射法,为了尽量避免手推给增强扫描带来的不利影响,2005—08~2006—10我院对112例需增强扫描患者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推药,并在其他环节上做了相应改进,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在CT增强扫描中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80例,在增强扫描前均给予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的方式,观察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本组80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对比剂输注通畅率100%、穿刺部位肿胀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75%,平均穿刺耗费时间(4.05±1.15) min;布鲁格曼舒适度量表(BCS)平均分为(3.00±0.99)分。80例患者穿刺后收缩压(119.04±11.23) mm Hg、舒张压(76.23±6.55) mm Hg、心率(94.58±5.33)次/min,分别与穿刺前(118.32±10.87) mm Hg、(75.96±6.42) mm Hg和(93.64±5.27)次/min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的方式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卵巢静脉综合征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证实的卵巢静脉综合征患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见输尿管卵巢静脉骑跨处梗阻并其上扩张,其中4例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0例右肾结石,其中8例为多发,右肾积水明显,肾脏体积增大,肾实质不同程度变薄,2例见膀胱结石.卵巢静脉直径5 ~13 mm,2例在子宫周围见到曲张静脉,1例左侧卵巢静脉直径>7 mm.结论 卵巢静脉综合征多为右侧卵巢静脉受累,其发生与盆腔淤血综合征有关,CT对卵巢静脉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薄层增强扫描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16例,术前行胰腺螺旋CT双期薄层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21~26 s,门静脉期65~70 s.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 ml,注射流率2.5~3.0 mL/s.采用单层螺旋CT扫描10例,16层螺旋CT扫描6例.扫描层厚2.5~3.0 mm.结果 16例中,检出12例动脉期均为高密度,门静脉期10例为等密度,2例为高密度,瘤体直径0.8~2.5 cm;4例平扫及增强均未发现明显肿瘤.16例中肿瘤单发14例,多发2例.结论 螺旋CT动脉期增强薄层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胰岛素瘤,结合门静脉期对提高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CT增强扫描并已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和静脉留置针的322例患者,将其中使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通路行CT增强扫描的2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择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8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4.1%)低于对照组(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从进入检查室到开展CT检查耗时、CT检查结束后处理通路耗时、合计耗时分别为(3.31±0.66)min、(4.05±0.76)min、(7.36±1.01)min,对照组分别为(5.56±0.86)min、(7.79±0.68)min、(13.35±1.05)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作为CT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的静脉通路,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胰腺恶性病变,6例良性病变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和增强CT检查,根据PET、增强CT和PET/CT图像上的表现分别诊断,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ET和PET/CT准确诊断全部恶性病变,而增强CT准确诊断全部良性病变。PET和PET/CT在6例良性病变诊断中分别显示2例和1例假阳性,而增强CT在15例恶性病变中有2例假阴性,但在上述3种诊断方法中分别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都得到了相互间的纠正。增强CT、PET和PET/CT三者在诊断胰腺恶性肿瘤上的准确性分别为90.5%,90.5%和95.2%。此外,PET/CT比增强CT检出了更多的肝脏、淋巴结和骨转移灶;两者检出病灶数量分别为35,41,9和16,24,3个。结论PET/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上有价值,PET/CT和增强CT联合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肺肿瘤射频热消融(RFA)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价其技术特点、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30例肺肿瘤患者共46个肿瘤接受了RFA治疗(其中肺部原发性肿瘤20例,转移瘤10例),在CT引导下将消融电极刺入到距肿瘤边缘组织1cm处,根据病灶大小,将子针打开至合适直径,达到靶温度后,持续7~15min。对患者进行1~9个月的随访,通过胸部X线片和增强螺旋CT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46个肿瘤,共做消融灶123个,治疗区域坏死率为100%。(1)随访1个月30例,46个肿瘤瘤体完全消融41个,占89.13%;部分消融5个,占10.87%。(2)随访3~9个月26例,40个肿瘤病灶完全缓解(CR)33个,部分缓解(PR)4个,无变化(NC)2个,进展(PD)1个,总有效率达925%(37/40)。结论 RFA治疗肺部肿瘤疗效肯定、安全,是1种应用前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部高分辨力CT(HRCT)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 HRCT资料,年龄3~10岁,男12例,女7例。结果:1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中,HRCT 显示空气潴留15例(79%),支气管壁增厚12例(63%),支气管扩张6例(31%),局限性肺不张3例(16%),粘液嵌塞2例(11%),纵隔旁肺气肿1例(5%),完全未见异常征象3例(16%),肺部总阳性率84%(16/19)。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肺部 HRCT 有较多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管电压对兔器官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同一台CT机上采用4组x线管电压80、100、120和140kV(头部模式只有前3组管电压,体部模式4组管电压)扫描12只实验兔,在切换管电压时保持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用头颅序列扫描实验兔的头部,用体部序列扫描实验兔的胸部和腹部,测量实验兔的皮质骨、脑组织、肌肉、肝脏、肾脏、脂肪、肺组织的CT值。结果:X线管电压的改变对兔器官组织的CT值影响不一致。脂肪、肝脏、肾脏和皮质骨不同管电压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组织、脑组织和肌肉不同管电压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兔部分器官组织的CT值与X线管电压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根据组织器官的扫描参数来设定参考CT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如何确立一套防控措施,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在隔离病房放置一台移动DR摄影机,给COVID-19患者进行胸部X线摄影,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指定专用CT检查室,关闭通风系统,划分三区(清洁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增强CT熵特征联合传统影像征象的组合模型鉴别诊断胸腺上皮性肿瘤(TET)危险程度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178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3例、女性95例;年龄(52.7±12.4)岁,范围26~83岁],按照组织病理学亚型分为低危组(A、AB和B1型)和高危组(B2和B3型)。将全部患者进一步分为训练集(n=86)、内部验证集(n=51)、外部验证集(n=41),其中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合称为全部验证集(n=92),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用于预测模型的过程构建和效能评价。记录TET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病灶的传统CT征象。应用MATLAB R2016平台的开发软件,在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定量提取、筛选熵特征。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有鉴别价值的熵特征,采用极限学习机(ELM)分类算法计算熵特征权重和熵标签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临床模型、熵模型和组合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3个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178例TET患者中,低危组83例[男性38例、女性45例;年龄(52.8±12.4)岁,范围26~83岁];高危组95例[男性45例、女性50例;年龄(52.0±12.0)岁,范围27~80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训练集CT征象中周围侵犯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共提取初始熵特征1680个,最终筛选到21个核心熵特征,通过ELM计算得出训练集中低危组熵标签值为0.519±0.21,明显低于高危组(0.997±0.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7,P<0.001)。熵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和全部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95%CI:0.876~0.983)、0.832(95%CI:0.723~0.941)、0.802(95%CI:0.666~0.939)、0.803(95%CI:0.715~0.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围侵犯(OR=6.343;95%CI:1.009~36.604;P=0.039)和熵标签值(OR=20.145;95%CI:5.887~68.936;P<0.001)是预测TET危险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共同构建的组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和全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41(95%CI:0.894~0.987)、0.871(95%CI:0.775~0.968)、0.819(95%CI:0.689~0.949)、0.840(95%CI:0.761~0.919)。 结论 基于胸部增强CT图像的熵特征可以定量评估TET的危险程度;周围侵犯和熵标签值构建的组合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可以精准指导TET患者的术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25例,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观察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外周浸润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的诊断、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MSCT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周围脏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MSCT多期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一次性获取多方面信息,可取代胃癌术前评估的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8.
许彪  陈刚  韦璐 《放射学实践》2007,22(1):54-5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透明法(Raysum)和仿真内镜(CTVE)检查,结合轴面图像和所有重组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进行CT诊断及胃癌的术前评估分期,同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0例胃癌患者MSCT诊断结果与胃镜诊断结果完全一致,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对胃癌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很有必要广泛应用于临床.在MSCT的诊断分析中,应当把原始轴面图像、三维重组图像及CTVE图像充分结合,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18F-FDG PET/CT在诊断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FDG PEF/CT在诊断转移性肝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的PET/CT影像资料,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转移性肝肿瘤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结果:49例转移性肝肿瘤患者中45例^18F-FDG PET/CT表现为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其中25例进行了延迟显像,22例表现为SUVmax及T/N值明显升高;发现肝转移同时伴有肝外转移患者38例。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转移性肝肿瘤灵敏度高,准确,并可以同时对全身情况加以评价,对肿瘤患者肝转移的评价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低管电压和对比剂个体化方案降低腹部CTA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临床上因怀疑腹部动脉血管性疾病需要行腹部CTA检查的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管电压为120 kV,B组和C组的管电压均为100 kV;3组对比剂注射流率(Ⅴ)均根据患者体质量个体化调整,其中Ⅴ=对比剂注射流率与体质量的比值(λ值)×体质量,A、B和C组λ值分别为0.07、0.07和0.06 ml· kg-1·s-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对比剂用量,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图像质量.结果 A、B和C组的CTDIvol分别为(8.2±0.8)、(6.0±1.0)和(6.1±1.1)mGy,ED分别为(5.2±0.8)、(3.5±0.7)和(3.6±0.6) mSv,对比剂用量分别为(72.3±10.3)、(73.5±11.3)和(61.6±9.4)ml,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6.094、77.812和15.919,P值均为0.000).与A组相比,B组ED下降32.7%,C组ED和对比剂用量分别下降30.8%和14.8%.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的患者分别为20、19和1例,B组分别为25、15和0例,C组分别为23、17和0例,3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2,P=0.474).结论 低管电压结合对比剂个体化应用方案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腹部CTA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