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联合D-二聚体(D-Dimer)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情活动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该院确诊的SLE患者193例为SLE组,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9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根据SLE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标准将SLE患者分为SLE活动组和SLE非活动组。采用血细胞分析仪XN9000检测MCV水平,采用ACL TOP 700血凝仪检测D-Dimer水平。结果 SLE组患者MCV水平为(89.46±8.36)fL,明显低于对照组[(91.69±3.23)fL],且SLE活动组MCV水平[(88.93±4.44)fL]低于SLE非活动组[(91.45±5.91)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患者血浆中D-Dimer水平为(1.68±0.0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07)mg/L],且SLE活动组D-Dimer水平[(1.77±0.12)mg/L]高于SLE非活动组[(1.49±0.2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MCV水平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74,P=0.001),D-Dimer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71,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独使用MCV和D-Dime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和0.624,而MCV联合D-Dimer时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69。结论全血中MCV和血浆中D-Dimer水平与SLE患者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MCV联合D-Dimer评估SLE患者的病情活动性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患者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发生血栓或栓塞而引起相应的器官缺血性改变及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了免疫治疗的效果[1]。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可作为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的敏感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检测,分析其与SLE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临床确诊的78例SLE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血清IgG、IgA、IgM及补体C3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IgG为(14.82±6.72)g/L,IgA为(2.46±0.89)g/L,IgM为(1.58±0.59)g/L,C3为(0.91±0.37)g/L;SLE患者血清IgG、Ig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0.05),血清IgM及补体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SLE患者的病情变化与其血清IgG、IgA、IgM及补体C3指标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为SLE患者的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分析探讨其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SLE患者为试验组[根据整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是否≥5分,分为活动组28例及稳定组12例],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清IL-31水平的表达,并分析IL-31与疾病活动指标(SLEDAI评分,补体C3、C4,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ANA、ANCA、IgG抗体、血沉、CRP等)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40例SLE患者中活动组与稳定组2组之间血清IL-31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5±12.4)pg·mL-1比(67.1±10.9)pg·mL-1,P=0.008)];2组血清IL-3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32.8±8.7)p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SLEDAI评分(r=0.447,P=0.004)、补休C3水平(r=-0.431,P=0.002)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表达增加,且与狼疮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反复发作,评估疾病活动度对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与C3补体与的比值(NC3R)与活动性SLE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89例SLE患者,91例RA患者,79例健康体检人群;测定实验室指标,比较NLR、NC3R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评价其与SLE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NC3R、NLR具有差异性(P<0.01)。SLE活动度评分与NC3R(R=0.449 P<0.01)和NLR(R=0.267 P<0.01)具有相关性。当NC3R的cut-off值为5.85,诊断活动度SLE的灵敏度为0.529、特异性0.937;NLR的cut-off值为3.14,灵敏度为0.423,特异性为0.873。结论:NC3R、NLR可以作为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辅助指标,并指导SLE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栓形成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LA)是一种磷脂依赖性的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为IgG、IgM或两者混合型的抗磷脂(ApL)抗体。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证实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指标。LA和DD的升高可能与SLE患者的血栓形成有关。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SLE患者38例,为我院2004-2005年的住院病人,男10例,女28例,年龄17-65岁,平均36.7岁。诊断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正常对照为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血清hs-CRP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青蒿鳖甲汤治疗阴虚内热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并观察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_3、C_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76例SLE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中药青蒿鳖甲汤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_3、C_4水平,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和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并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IgA、IgG、IgM均较治疗前下降,补体C_3、C_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显著降低,补体C_3、C_4水平显著升高(P0.05);2组治疗后SLEDA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乏力、睡眠差、五心烦热、口干、脱发、月经不调、脉细数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青蒿鳖甲汤能有效降低阴虚内热型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补体C_3、C_4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FE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惠东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按疾病的活动度分为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FET、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及SLE疾病活动度指标(SLEDAI)评分。结果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及SLEDAI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与活动期组患者FET异常率分别为4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FET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1、0.620,P0.05)。治疗后2组患者FET升高例数较治疗前均下降,FET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T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以将其作为诊断SLE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活动程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检测 30名健康人和 36例SLE患者血清HGF水平 ,并分析其与SLE活动性变化关系。结果 SLE患者血清HGF水平 (14 33 3± 15 4 0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14 2 1± 78 8)ng/L ,P <0 0 0 1];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HGF水平 (110 1 1± 10 0 2 0 )ng/L与治疗前 (12 12 1± 10 2 5 )ng/L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SLE患者活动期血清HGF(15 0 1 3± 2 0 1 8)ng/L高于非活动期 [(1311 7± 2 31 2 )ng/L ,P <0 0 5 ];非蛋白尿组(15 35 0± 2 33 2 0 )ng/L明显高于蛋白尿组 [(12 5 3 2± 10 4 6 )ng/L ,P <0 0 0 1];关节炎组(15 12 3± 2 38 1)ng/L明显高于非关节炎组 [(12 93 4± 71 8)ng/mL ,P <0 0 1]。结论 HGF可能与SLE的发病相关 ,血清HGF可作为反映SLE活动程度、肾脏损害及疾病进展或改善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46例SLE患者(病例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血小板抗体PAIgG和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水平;采用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表达率。分析患者血清PAIgG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t=-8.125,P<0.01),而 PAIgG 水平, GMP-140水平, PAC-1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5.264、-3.244、-2.331, P <0.05)。相关性研究表明,病例组患者 PAIgG 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性( r=-0.223,P<0.01),而与GMP-140浓度及PAC-1表达率水平呈正相关性( r=0.532,P<0.05;r=0.614, P<0.05)。结论 SLE患者体内血清抗血小板抗体PAIgG水平显著增加,血小板数量下降。 PAIgG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血小板活化,聚集力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D)的水平,探讨骨代谢相关指标是否可以作为初诊SLE病情活动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50例新发、初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OC、PINP、CTX、25-OH-VitD及补体C3、C4水平,并对研究组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进行评价。将OC、PINP、CTX、25-OH-VitD分别与补体C3、C4水平和SLEDA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清OC和25-OH-Vit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PINP和CT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补体C3和C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OC与补体C3呈正相关,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PINP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0.05)。25-OH-VitD分别与补体C3、C4、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初诊SLE患者血清中,OC、PINP、CTX、25-OH-VitD和补体C3、C4的水平均有显著变化,OC、PINP、CTX、25-OH-VitD可作为初诊SLE病情活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及其滴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64例SLE患者分为SLE活动期组和SLE缓解期组,健康对照组为健康献血员。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述3组血清IgG-AECA的阳性率及滴度。以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为标准来统计SLE活动期组各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评分。结果: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IgG-AECA的滴度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期组高于SLE缓解期组。SLE活动期组的IgG-AECA滴度与SLEDAI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 (MD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水平与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与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分析 36例SLE患者和 30名健康人血清MDC及MMP 9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组血清MDC和MMP 9水平 (45 1± 77ng/L ,10 9± 113μg/L)比健康对照组 (6 0 6± 2 4ng/L ,35 2± 15 5μg/L)明显降低 (均P <0 0 0 1)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MDC及MMP 9浓度升高 (P <0 0 0 1和P<0 0 5 )。活动期SLE血清MDC和MMP 9水平低于非活动期 (P <0 0 0 1和P <0 0 5 ) ;肾脏损害组均明显低于非肾脏损害组 (P <0 0 0 1和P <0 0 5 )。而血清MDC水平在关节炎组明显低于非关节炎组 (P <0 0 0 1) ,但MMP 9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MDC和MMP 9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 ,二者的血清水平可作为反映SLE活动程度、肾脏损害以疾病进展与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的发生与补体含量及SLE疾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双链DNA(ds鄄DNA)抗体,用全自动特种蛋白仪检测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根据抗核小体抗体的含量将46例患者分成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组(A组)和抗核小体抗体阴性组(B组),同时分别对这两组进行各实验指标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显示,A组中抗ds鄄DNA抗体、C3、C4、IgG、SLE积分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Hb、IgA、IgM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核小体抗体含量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补体C4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SLE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在SLE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标志SLE活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分析其与临床病程、疾病活动性及免疫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04例患者中72例(69.2%)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在尿常规检测尿蛋白阴性患者中,47.5%(29/61)的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微量白蛋白尿),其中在初治和复治患者中分别有48.7%(19/39)和45.5%(10/22)的患者24小时尿白蛋白升高;初治患者尿白蛋白升高组的SLEDAI评分[(10.2±3.6)分]和血沉[(62.9±37.1)mm/1 h]较尿白蛋白正常组[分别为(6.6±2.9)分和(40.2±29.5)mm/1 h]显著升高(P均<0.05),且伴有血白蛋白降低(10/19)和免疫球蛋白升高(5/19)的比例较正常组(分别为3/20和0/20)显著增加(P均<0.05);复治患者尿白蛋白升高组的SLEDAI评分[(6.5±3.5)分]也较正常组[(3.3±2.7)分]显著升高,且伴有贫血(4/10)和血清补体降低(7/10)的比例较正常组(分别为0/12和2/12)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检测微量白蛋白尿有助于早期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损害,并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严重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尿蛋白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尿蛋白阳性组(17例)和尿蛋白阴性SLE患者组(20例)血清Blys水平,以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尿蛋白阳性组血清Blys水平与尿蛋白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Blys水平升高,提示BLyS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