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辨证施治过程中,无论从五脏论治,或从阴阳论治,或从气血津液论治,或从风寒痰瘀论治,均是三焦整体气化失司所致发病过程的阶段性侧重。唯三焦气化如常,方可五脏安和阴平阳秘,气血津液生化充足运行通利,气滞寒凝痰湿瘀血无以为生。从三焦气化理论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病机,以开拓临床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2.
“三焦”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难经》,但其中对三焦的描述较模糊,定位、功能也说法各异。本文就近年来各个医家对三焦的理解和描述进行梳理总结,包括三焦的有形无形、三焦实质、结合西方医学对三焦的解读等。在总结的基础上,对三焦的形质进行评议,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文字角度、中医学角度到中西医结合、西医学角度等提出了新的见解,以期为三焦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大林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38-139
目的:水肿是因水液代谢障碍,潴留泛滥肌肤所引起的以面目、肢体浮肿为主要特征的疾患,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很多医家多以肺脾肾气化功能障碍论治。笔者通过学习《内经》、《难经》、《金匮》等医著,并参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30余年的临床经验,认识到水肿病从肺脾肾气化功能障碍立论,虽然正确,但不能满意地阐述及概括全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而三焦与水液代谢的关系最为密切,各种因素所致的水肿无不与三焦有直接关联。结论:因此,以三焦立论,从生理、病理、治疗3个方面对水肿病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三焦气化失常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煜 《吉林中医药》2011,31(2):93-94
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具有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其基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常,影响脏腑及气血津液运化功能,导致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神机失用而致痴呆,以脏腑功能衰退为本,痰瘀痹阻脑络、迷蒙清窍为标。  相似文献   

5.
从肿瘤微生态系统探讨中医肿瘤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于肿瘤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越来越受到当今医学界重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机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阐释,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医肿瘤病机学说将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研究思路。本文从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的三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新宇 《光明中医》2010,25(11):1963-1964
利用三焦理论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提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为心气虚→心阳虚→三焦失利,气水代谢失常→水不循常道,水停脏腑→三焦壅塞,痰瘀水停→脏腑阴阳俱虚与三焦壅塞虚实夹杂,其中三焦失利、气水代谢失常是病机关键,强调疏导三焦行气利水当贯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整理研究《黄帝内经》有关三焦形质理论,结合当代学者对三焦实质研究成果探讨张仲景“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观,认为“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三焦是膜与腔共同构成的遍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具有通行元气营卫、气化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三焦之气变会引发“三焦无御营卫”的病理状态,具体机制有腠理失调、营卫失和、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元气失资等,会产生多器官、多部位、多系统病证。对这些病证的治疗分别采用通达腠理、调和营卫、疏通气机、通利水道、通补元气等方法。“三焦无御营卫”病理观对临证辨治疑难病颇有启发,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田冰心  杨梦琪  杨杰  刘玲 《光明中医》2023,(13):2514-2517
失眠是多种慢性病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且近年来以失眠作为主要症状就诊的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关注并及早治疗失眠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文立足于“三焦理论”,从营卫、元气、相火、痰饮等角度分析探讨三焦与不寐的关系,重视治三焦以治不寐,强调三焦与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配合归脾汤、温胆汤等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以期为失眠提供有益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癌转移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学 《国医论坛》1999,14(4):18-19
将癌转移的病机归结为虚,痰,毒、湿等方面;认为中知药抗癌转移治疗应着眼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障碍,控制血栓形成,减轻组织水肿,增强药物直接抑杀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佳诚    郝娜 《陕西中医》2022,(11):1592-1595
“水渍三焦”是基于“腹膜属于三焦范畴”,在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下提出的理论,旨在从中医角度解释腹膜透析并发症的根本病机,为其防治提供思路。水渍三焦理论认为,腹膜透析作为肾替代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致病因素,透析液进出腹膜腔的过程,正如“水渍房屋,水退湿存”,水湿之邪侵犯三焦,引起三焦气化、转运水谷等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心、肺、脾、肾、胃、肠、膀胱等多重脏腑机能,兼之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有脾肾虚损,故种种相关并发症由此产生。此外,提出腹膜微炎症状态或为“水渍三焦”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现有关于三焦形质的学术观点,基于陈潮祖教授“膜腠三焦”学说结合现代研究,提出三焦源于胚层间隙的假说,从胚层发源阐释三焦的形质与功能:三焦的实质是皮肤、分肉、胸腹、经隧、五官、脑等所有的膜结构以及由膜结构所构成的腔隙;三焦的位置不仅局限于胸腹部,而是伴随胚层发育遍布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三焦的功能是运行津、气...  相似文献   

12.
何明倩  陶琳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67-137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科常见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其应归属"吐酸""嘈杂""食管癉"范畴,该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临床多从脏腑辨治,但该病与三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上、中、下三焦,三焦逆乱、清浊失调致病,本文将从三焦病机及三焦治疗角度对GERD进行阐述,并浅析脏腑辨治与三焦辨治异同,为临床从三焦辨治胃食管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防止恶性肿瘤转移是治疗肿瘤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防治肿瘤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对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治疗方案的发展。本文对已有文献有关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认识、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厥阴风动挟痰瘀毒流窜是肿瘤转移的相关病机,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转移提供新的思路,供同业者商榷。  相似文献   

14.
15.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治疗代谢综合征效果显著。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与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从三焦论治代谢综合征可取得显著疗效。文中基于三焦的相关理论探讨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综合征(MS)的中医治疗方法日益增多,但多或重于肾,或重于脾,或从肝治,或重痰浊瘀血等,均不够全面。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人体饮食水谷代谢的枢纽,直接关系着气、血、水、食的正常运行。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气、血、津、液得以正常生成、输布和排泄,若三焦气化不利,则生水湿、痰浊、瘀血等,发为多种代谢障碍。三焦气化功能障碍是MS的发病基础,针灸治疗以通利三焦为大法,临床选穴以胸腹部俞募配穴为主,选取参与饮食水谷代谢的重要脏腑(肝、肺、心、脾、肾)的背俞穴,如肝俞、肺俞、心俞、脾俞、肾俞、膀胱俞等,配伍腹部任脉脏腑募穴,如膻中、关元、中脘、天枢,整体调治MS。本法拓展了对代谢障碍性疾病中医病机的新认识,为针灸临床治疗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三焦的微循环实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银曼 《河南中医》1993,13(3):102-103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六腑三焦的功能与部位三焦的协调性出发论治脾胃病,主张辨证时首辨六腑三焦是否通畅,其次辨部位三焦之中焦是否和健,以燮理三焦、补益中气为主要治法,方用小柴胡汤、三仁汤、丹参饮、四君子汤加减,旨在通三焦、祛痰湿、调气血、安脾胃、调脏腑。  相似文献   

19.
论三焦病     
本文以三焦生理病理为依据,提示内伤杂病要重视对三焦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临床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抑郁症与脑、心存在明确的发病关联,但没有完整的学说或机制可以解释抑郁症发病的全部方面。中医学认为脑和心主导神志的生成与变化,将抑郁症归于神志病范畴,临床多按郁病、脏躁、百合病等论治。三焦是主导气化的重要藏腑,其解剖实质历来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关三焦实质结构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三焦与"间充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间充质"是一个由复杂胶原纤维网支撑的液体间隙,广泛分布全身各处,而且区别于已知组织器官,是一种综合信息沟通、物质交换、能量代谢等功能的庞大器官。三焦寓于脑、心的结构之中,联系并沟通脑、心,由此"脑-心-三焦"构成一个具有紧密生理病理联系的整体。以"脑-心-三焦"关联为基础,以气化为核心环节,阐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出抑郁症的关键病机为"脑心阳衰,焦阻气郁",以期完善中医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识,促进中医对脑病、三焦实质等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