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瘢痕疙瘩为一种继发于皮肤外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性变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生性皮肤病 ,好发于女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和免疫有关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现对近几年来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与瘢痕疙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具有独特遗传素质的成纤维细胞亚群,对β-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具有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差异极可能源自相关细胞因子受体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瘢痕疙瘩的临床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瘢痕疙瘩是创伤延迟愈合期间,由于过量胶原沉积在人体皮肤或角膜,形成超出最初损伤范围,并侵入周围正常皮肤或角膜的增殖性瘢痕组织。切除后有复发倾向。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培养研究有助于对本病发生的了解。将瘢痕疙瘩组织移植至裸鼠皮下,可能为本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可利用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作为调节细胞外基质平衡的主要酶,在瘢痕疙瘩的发病尤其是侵袭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解胶原束边缘的细胞外基质而使成纤维细胞向周围正常组织侵袭。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瘢痕疙瘩为一种继发于皮肤外伤后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性变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生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和免疫有关,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详。现对近几年来瘢痕疙瘩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常超出原伤口界限,呈侵袭性生长、瘤样增生,伴痒痛不适,单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愈十分困难。目前其机制研究涉及多基因、多细胞、多分子以及多通路,但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7.
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组成细胞,其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对临近细胞产生生物学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旁分泌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从角质形成细胞旁分泌在瘢痕疙瘩生物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瘢痕疙瘩是外科和皮肤科棘手的问题,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细胞因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将细胞因子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与瘢痕疙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具有独特遗传素质的成纤维细胞亚群 ,对 β 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具有与正常成纤维细胞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差异极可能源自相关细胞因子受体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修复过程的异常产物。目前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尚存争议,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组织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参与介导瘢痕疙瘩中的炎症反应,其中IL-6、TGF-β、TNF-α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而且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炎症因子激活或者抑制相应的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诱导炎症反应。对各种炎症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将为瘢痕疙瘩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年8月~2008年4月对本科门诊的瘢痕疙瘩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皮肤科专科体检,根据皮损的部位、形态、数目和对称性将瘢痕疙瘩分为五个临床类型,采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4例瘢痕疙瘩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为痤疮(48.70%)、毛囊炎(35.71%)、手术(10.39%)、外伤(9.74%)、搔抓(9.09%)、疫苗接种(7.14%)和烫伤(2.60%)。胸背下颌多发型男女比为3.67∶1,发病高峰年龄为11~20岁,87.50%由痤疮诱发;胸部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54.90%由毛囊炎诱发,23.53%为搔抓所致;四肢多发型患者发病年龄小,四肢多发型加混合型患者家族性患病率为66.67%,皮肤损伤后易形成瘢痕疙瘩皮损。胸外单发型患者几乎各年龄组均有发生,手术居其发病诱因的首位。结论瘢痕疙瘩的临床类型不同,其发病诱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外观正常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端粒酶的活性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法,对17例瘢痕疙瘩标本、10例瘢痕疙瘩周围外观正常皮肤标本及9例正常人对照组标本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瘢痕疙瘩标本中,50.5%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出阳性,且阳性细胞平均染色较深;在瘢痕疙瘩周围外观正常皮肤标本中,21.1%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出阳性;在正常人皮肤标本中,7.9%的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检出阳性,且阳性细胞平均染色深度明显浅于前两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生长增殖、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为临床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MTT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干预前后的生长曲线;光学显微镜观察干预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成纤维细胞在干预前后的细胞周期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成纤维细胞干预后的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成纤维细胞干预前后p53、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TT法显示槲皮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有抑制作用,抑制效应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槲皮素作用后48h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并且出现细胞凋亡,光镜可见细胞形态学上出现细胞皱缩,染色质浓集;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有凋亡峰出现;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显示凋亡率为16.5%±2.7%。槲皮素作用后细胞p53蛋白和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结论槲皮素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羟脯氨酸比色法对不同药物浓度处理后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量进行分析;RT-PCR及Real-timePCR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槲皮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槲皮素可降低Ⅰ、Ⅲ型胶原和TGFβ-1基因mRNA水平。结论槲皮素对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显著抑制效应,其作用机制之一为通过抑制TGFβ-1基因在转录水平降低了前胶原mRNA水平,因而使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5.
瘢痕疙瘩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瘢痕疙瘩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采用cDNA-mRNA原位杂交法观察正常皮肤、瘢痕疙瘩祛炎舒松—A(TA—A)治疗前及治疗后Ⅰ、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情况,并进行Ⅰ型胶原天狼星红特异性染色,观察Ⅰ型胶原的分布和含量。结果:研究表明瘢痕疙瘩中Ⅰ、Ⅲ型胶原表达增加,经TA治疗后降低。结论:瘢痕疙瘩中胶原堆积是胶原基因表达增加所致,TA—A能抑制胶原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内皮素-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瘢痕疙瘩组织的表达情况。 方法 组织活检标本分为 3组,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用地高辛标记的 cDNA探针,采取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内皮素-1和 bFGF mR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真皮组织内内皮素-1 mRNA的表达明显强于萎缩性瘢痕和对照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真皮浅层血管和部分真皮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组 6/8例真皮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 mRNA阳性,且呈弥漫性分布;萎缩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内皮素-1 mRNA无阳性着色。结论 内皮素-1和 bFGF mRNA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过度表达提示内皮素-1和 bFGF可能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在治疗瘢痕疙瘩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后采用不同剂量的β射线进行照射,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 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瘢痕成纤维细胞经过不同剂量β射线照射后,细胞生长缓慢,但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却提高了.结论:β射线能抑制体外增生性癜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后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前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甲素能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存在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雷公藤甲素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前胶原表达减弱。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有效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Ⅰ型、Ⅲ型前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内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内的GRP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瘢痕疙瘩及正常成纤维细胞上的GRPR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GRP及GRPR表达均较正常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GRP及GRPR过表达可能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skin, thought initially to protect the body passively from pathogenic organism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nsults, is now recognised additionally as a sophisticated immune organ that actively regulates local immunity. Studies linking local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to skin health and disease have revealed a complex network of cell communication and cytokine signalling. Here, we review the last 10 years of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and its relevance to skin i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