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12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同济医院2006年6月~ 2014年1月收治的127例死亡MH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期规律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存活患者127例作为对照.记录死亡患者死亡原因,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 127例死亡患者前三位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血管并发症40例(31.50%),其次为严重感染31例(24.41%)及脑血管病变30例(23.62%).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Kt/v、TC、Alb、Hb、hs-CRP及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其次为严重感染、脑血管疾病.血压高、脂代谢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透析不充分、炎症反应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引起MHD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本中心MHD患者103例,采用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将患者分为营养正常组(评分≤10分)和营养不良组(评分>10分),分析影响MHD患者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103例MHD患者中,营养正常组59例,营养不良组44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2.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95%CI(1.004,1.072),P=0.027]、糖尿病[95% CI(1.113,16.143),P=0.034]、肾病营养知识知晓率低[95% CI(1.253,12.531),P=0.019]为MH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年龄、糖尿病、肾病营养知识知晓率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预方法加强营养,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本院血液透析患者死亡情况及原因,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率,为以后透析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在本院透析中心登记的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患者人数、年龄、透析龄、原发性肾脏病类型、死亡原因。结果 共纳入死亡人数113例,中位透析龄11.7个月。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46例)、感染(13例) 、肿瘤晚期(4例)、其他原因(7例)。不同透析龄的死亡患者中,透析龄较短的患者贫血较重、白蛋白较低。结论 本中心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生存期较短,死亡患者中小于1年的透析龄患者比例最大。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积极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态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MHD患者153例,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各项指标,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生存函数乘积限(Kaplan-Meier)分析观察LVM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影响LVMI的危险因素关系。结果153例MHD患者中,84例(占55.2%)患者存在左心室肥厚。多元回归结果显示超滤量(UF)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周3次透析与每周2次透析的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分别为59.3%和52.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厚患者的5、10和15年生存率分为78.3%、54.3%和36.2%。结论MHD患者存在较高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UF、血红蛋白与左心室肥厚相关,预防患者左心室肥厚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调查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和病变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MHD患者98例,以45岁为界分为青年组(47例)和中老年组(5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心脏腔径及心功能参数。分析青年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病率、病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47例青年患者中有30例(63.8%)存在心脏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和瓣膜反流,患病率分别为61.7%、38.3%和34.0%。(2)青年组患者向心性肥厚的患病率为86.2%,离心性肥厚的患病率为13.8%,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无心脏病变青年MHD患者相比,伴心脏病变者的超滤量、收缩压、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明显增高,而Kt/V、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量、收缩压、血红蛋白和血甲状旁腺激素是青年MHD患者并发心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MH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房增大和瓣膜反流。超滤量、收缩压、血红蛋白和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是影响青年MHD患者并发心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和滦平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CS分成两组,其中发生ACS患者57例(ACS组),未发生ACS的118例(非ACS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肾衰竭的基础疾病、透析龄、发生ACS前1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脱水量及发生ACS时的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血白蛋白(ALB)、血脂、血尿酸(UA)、肺动脉压(PH)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ACS的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的男性居多[38例(66.67%)],而房颤病史、透析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超流量、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钾(K+)低于非ACS组,ALB高于非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的收缩压≥160 mmHg(OR=3.240,95%CI:1.255~5.367,P<0.05)和超流量≥3 500 mL/次(OR=2.797,95%CI:1.033~4.574,P<0.05)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透析前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60 mmHg)、超流量过大(超流量≥3 500 mL/次)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踝肱指数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17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其进行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踝肱指数测量。以任何一侧踝肱指数〈0.90作为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断标准,分析其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12.8%(23/179),男女患病率无差异。年龄大于65岁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为18.9%,低于65岁患者为8.6%。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为18.7%,非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为7.7%。有脑血管疾病患者比无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高(33.3%:11.3%,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为1.036-1.276,P=0.009)、慢性肾脏病病程(优势比1.003~1.018,P=0.007)、脑血管疾病(优势比2-202.19,P=0.011)为外周动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较高,年龄、慢性肾脏病病程及脑血管疾病史为此人群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科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及波动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129例血液透析患者,以住院或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以该研究人群的平均血浆白蛋白(meanserul serumin,Albmean)水平为标准,计算患者单次血浆白蛋白水平相对Albmean的变化值即波动。以标准差SDAIbmean=√∑(xi—Albmean)。/N-1表示。使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lb—mean≤40g/L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40g/L组(P:0.037)。(2)SDA1bmean≤3.0g/L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3.0g/L组(P=0.01)。(3)将患者分为4组,Alb≤40g/L+SDAlbmean〉3.0g/L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08)。与Alb〉40g/L+SDAlbmean≤3.0g/L组比较,Alb≤40g/L+SDAlbmean〉3.0g/L组患者有3.2倍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论Albmean及SDAlbmean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相关。当血液透析患者Albmean〉40g/L及SDAIbmean≤3.0g/L时可能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MHD患者152例(HD组),选取健康人群3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血浆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C反应蛋白(CRP)、血浆白蛋白(ALB)、肌酐(Scr)、尿酸(UA),并统计MHD患者的透析龄、是否应用静脉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等信息,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微炎症状态、透析龄、血浆白蛋白、肌酐等因素对MHD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结果 HD组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A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微炎症状态、静脉补铁、透析龄、Scr与MDA呈正相关,其中微炎症状态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最大.ALB、UA、EPO与MDA呈负相关、与TAC呈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高于正常人群,且微炎症状态对氧化应激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0.
10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死亡特点,以便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透析死亡患者共107例,统计患者年龄、透析龄、原发病、死亡原因等.结果 死亡患者以60~80岁多见,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为主,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肺部感染、全身衰竭、猝死,部分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与患者依从性差有关.猝死多发于周末、周一等透析间期长的时段.结论 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应重视其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预防感染、对部分透析患者予心理治疗、增强医患合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铁过载的相关情况及其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20例,按SF水平分为三组.A组(SF≤500 mg/L,n=60),B组(500 mg/L< SF≤1000 mg/L,n =35)和C组(SF> 1000 mg/L,n =25).调查患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静脉补铁剂量、血红蛋白的变化、尿素氮、肌酐、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以及铁调素的水平.结果 C组患者的静脉铁补充剂量、输血量均大于A、B两组(P<0.05),A组血红蛋白变化量大于B、C两组(P<0.05),C组铁调素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在SF≤500 mg/L,静脉补铁能有效地改善贫血,如补铁过量;SF> 1000 mg/L并不能显著的改善贫血及表现出铁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1月的25例血液透析患者(平均透析龄58±18.7个月;平均年龄45.6±8.3岁).监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临床症状、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清钙、血清磷及碱性磷酸酶等变化.结果 25例患者中,甲状旁腺全切术共24例(占96%),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自体移植术1例(占4%).术后围手术期无死亡发生.术后绝大部分患者的骨痛及皮肤瘙痒症状在数天内缓解,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术前颈部彩色超声示小于4枚甲状旁腺结节性增大的5例患者骨痛症状均有复发(20%),但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发生率8%).术后全部患者均出现低钙血症(发生率100%),经积极补钙治疗后均可有效控制.25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明显增高的iPTH、血清钙、血清磷和ALP.术后iPTH(P<0.01)、血清钙(P<0.01)、血清磷(P<0.01)和ALP(P<0.01)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随访6个月,5例复发(20%),且均为术前检查小于4枚甲状旁腺结节性增大的患者.结论 PTX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旁亢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88例,登记基本情况,使用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问卷调查,对其生活质量(QOL)进行统计.结果 原发病情况及费用来源与生活质量不具有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婚姻、透龄、教育程度、工作及收入情况与生活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透龄、教育程度、年龄、婚姻情况、性别、收入及工作情况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透析频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净中心MHD患者,年龄超过18岁,透析龄在1年以上,透析方式均采用Fx60高通量血液透析,每次透析时间均为4h.根据透析方案的不同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3组.A组:每周透析4次;B组:每周透析3次;C组:每周透析2次.所有患者均根据指南常规给予降压、补充促红素、铁剂、维生素、叶酸及活性维生素D3等.分别观察各组患者基线及透析1年后的HGB、血清铁蛋白、转铁饱和度、维生素B12、叶酸、ALB、CRP、Scr、BUN、PTH.结果 资料完整的患者共67例,其中男33例,女34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5±14)岁,其中A组共16例:男9例,女7例;B组共27例:男13例,女14例;C组共24例:男11例,女13例.A、B、C三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及基线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1年后三组患者的HGB、CRP、ALB、BUN、Scr、PT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铁蛋白、转铁饱和度、维生素B12、叶酸、Kt/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1年后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比较HGB、ALB、CRP、Scr、BUN、PT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HGB、ALB、CRP、Scr、PT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周透析4次及3次的患贫血状况较每周透析2次的要好,每周透析4次与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差异不大.所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证每周透析3次,在改善营贫血状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