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阻塞部位及程度、侧支循环状态,对94例首次Q波心肌梗塞患者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QRS积分显著相关(r=-0.94和r=0.76,P均<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8预测心性意外的精确性(65%)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5%)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51%)。因此,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可为估价心肌梗塞患者远期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实用指数。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10例病人,男7例,女3例,年龄55~83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2例,脑梗塞3例,脑肿瘤1例,以上诊断均经CT检查证实,平时心电图除2例有轻度ST段压低外,其余8例大致正常,10例病人除2例有冠心病外均无心脏病史,所有病人均否认心肌梗塞史,入院后查心电图T波除V_1及aVR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扩张(CA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1年10月2258例因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行冠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发现CAE患者102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与CAE的相关性,按照是否合并狭窄分为单纯冠状动脉扩张组(n=25)和冠状动脉扩张合并狭窄组(n=77),进一步将CAE合并狭窄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策略不同分为介入治疗亚组和药物治疗亚组,对所有CAE患者随访2年,评价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CAE发生率4.52%(102/2258),扩张合并狭窄较单纯扩张更为常见(75.50%vs.24.50%)。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是C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2;95%CI:1.80~6.20)。单纯扩张组与扩张合并狭窄组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7.5%vs.32.0%,P>0.05);但在扩张合并狭窄组中,介入治疗亚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亚组(15.09%vs.72.73%,P<0.01)。结论 CAE常与狭窄同时存在,更好发于男性,CAE预后与是否合并狭窄无关,但对于合并狭窄的患者,及时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改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5例反复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尸检病例的冠状动脉及心肌梗塞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5倒均因反复梗塞涉及范围广泛而死于泵衰竭或继发性室颤。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18例确诊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病例进一步探讨其诊断,以便协助临床早诊断早治疗。 1 临床资科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年龄在40—78岁,平均59岁。男14人,女4人。其中冠心病患者10人,高心病4人,肺心病2人,糖尿病患者2人。 1.2 本文选择 筛选患者做为依据为:①持续性心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近期预后差异,提炼影响患者预后的核心因素。方法:收录具备完备诊治及住院存活或死亡信息的ACS患者233例,根据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心肌缺血/梗死范围、心脏泵功能细分ACS为7种具体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结果:所有ACS的平均住院存活率为84.1%。其中急性大面积心梗伴泵功能衰竭或心电不稳定患者的住院存活率为21.4%,弥漫多支或左主干病变ACS并泵功能衰竭患者住院存活率为50.0%,其近期预后显著差于ACS的一般存活率。急性大面积心梗存活率为71.4%,差于ACS的平均存活率。非弥漫冠脉病变中小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存活率为95.5%,弥漫性缺血ACS伴小范围急性心肌受损住院存活率96.9%,非弥漫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住院存活率为100%,均优于ACS的一般住院存活率。说明心脏泵功能是决定患者近期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冠脉病变和心肌受损范围是另两项重要决定因素。结论:不同类型的ACS预后差异巨大,根据冠脉病变、心肌受损范围及心脏泵功能进行分型分析可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住院存活率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入院时空腹进行hs-CRP测定,择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分为3组:A组≤4分为轻度、B组4分~8分为中度、C组>8分为重度.分组比较相关因素.观察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反复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结果 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3组之间hs-CRP水平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在反复心绞痛发作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两项之间比较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有相关性,hsCRP水平增高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入院时血清hs-CRP水平增高的心绞痛患者有较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总结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临床具有静息性胸痛或胸闷,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64例患者进行乙酰胆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将乙酰胆碱试验阳性即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根据胸痛或胸闷发作时心电图上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典型变异型心绞痛组(典型组)和非典型变异型心绞痛性冠状动脉痉挛组(非典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特点(危险因素、心电图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乙酰胆碱试验的影像学)。结果共有46例(72%,46/64)患者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其中典型组和非典型组分别为12及34例。典型组的平均年龄偏低(P〈0.05),血脂代谢紊乱在非典型组更常见,运动心电图试验两组多为阴性,核素灌注心肌显像负荷试验两组均表现有反向再分布,冠状动脉造影典型组多为轻度局限性狭窄或节段性内膜不光滑,肌桥发生率更高,乙酰胆碱试验多诱发节段性痉挛。而非典型组为弥漫性血管细小、内膜不光滑、僵硬,血管迂曲伴远端血流缓慢,乙酰胆碱试验多诱发弥漫性血管痉挛,并可见多支血管同时痉挛。结论非典型性冠状动脉痉挛较典型变异型心绞痛更常见,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诊断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经验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症状典型者诊断并不困难,如症状不典型者则常易漏诊或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确诊的4例以及误诊的2例报道如下,并对诊断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例1:男,72岁,住院号232466。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已多年,近由呼吸道感染促发心悸、气急、不能  相似文献   

11.
年轻心肌梗塞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年龄≤40岁的年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6例(A组)与同期同症年龄≥60岁的患者29例(B组)就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比较.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A组较B组少.吸烟史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A组单位时间吸烟量大于B组.血脂各项指标两组无显著差异.阳性家族史A组明显多于B组.梗塞部位A组以前壁居多,B组中位于前壁、下壁者数量相似.冠脉造影A组以单支病变——累及前降支近段占绝大多数,并有3例择期冠脉造影未见异常.B组中多支病变则占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甲亢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心梗),国内报道较少,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女,45岁,住院号590。因心前区疼痛频发3小时,于1983年1月24日入院。患者于1982年3月曾在本院诊为甲亢。给他巴唑、心得安及扩冠药治疗,症状稍缓解,住院20天在门诊继续随访治疗。出  相似文献   

13.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青年人心肌梗塞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青年人心肌梗塞一例柳荫,朱亚莉,金葵花患者男,28岁,汽车司机。因阵发性胸部压榨样痛45天入院。患者于45天前晚9时饮啤酒3升,次日凌晨3时腹泻1次伴剧烈呕吐6次,为胃内容物,随即出现胸骨后剧烈压榨样痛,伴大汗。于晨8时到当地医院以"...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范围宽广的临床情况〔1〕。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ACS临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点及近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冠心病患者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连续502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56例行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甲组),446例行非开口处病变支架术(乙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甲组中54例支架术成功(96.4%),并发症发生率3.6%;乙组中432例支架术成功(96.9%),并发症发生率7.2%,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随访(12.0±4.8)个月,随访率为92.3%.甲乙两组的心绞痛复发(50.0%和44.4%),硝酸酯药物停用(26.9%和35.2%),再入院(44.2%和31.9%)及心功能改善(42.3%和51.4%)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均>0.05).但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乙组显著增加(34.6%和20.4%,P=0.020).结论开口处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成功率高,但预后较非开口处病变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诊断标准的探讨—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可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两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以病理性Q波为其特征;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仅产生异常的ST段和/或T波改变,其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改变往往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本文分析了我院1973年1月~1982年9月确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Wagner简化QRS评分法,对73例MI进行评分,用评分计算梗塞面积、LVEF。结果表明:随QRS评分增高,梗塞面积增大,LVEF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和住院死亡数有增长趋势。评分低(1~2分)组,近期预后好。评分高(9分)组,近期预后差。评分中度(3~8分)组,病情及并发症轻重不等,近期预后较难据评分估计,应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女患,39岁。6小时前因疖肿混合肌注青、链霉素后即意识丧失,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7ml,数分钟清醒,感心慌。以往注射青霉素无反应,未用过链霉素。本次青霉素皮试5分钟阴性,链霉素未皮试.查体:T37.2℃,Bp30/50mmHg,神清,左内踝上方见一黄豆大疖肿,心界不大,律不齐,70次/分,无杂音,肺(一)。Hb106g/L,WBC6×10~9/L,中性0.74,淋巴0.24,酸性0.02.ESR16mm/h.血钾3.55mmol/L,入院第2天SGOT26U,LDH<250U,AKP<7.5U,血糖血脂正常。EKG:1987年11月11日入院时:Q-T间期0.39秒,Tv_1>Tv_2,Tv_3~Tv_6倒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早期预后.方法:对发病12小时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且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39例,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是否出现CAVB分为CAVB组(n=35)和无完全性房室阻滞(NAVB)组(n=104),进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及早期预后分析.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梗塞相关血管闭塞(TIMl 0~1级)率CAVB组高于NAV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AVB组多支病变、无有效侧支循环、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均高于NAVB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肌酸激酶峰值、合并右心室梗死及院内病死率CAVB组高于NAV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完全性房室阻滞不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的完全性房室阻滞,与梗死区域的残余血流(前向血流与侧支血流)减少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者即使介入治疗成功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4日至2018年8月24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的全部患者22例,共有24处冠状动脉病变。这些病变类型包括反复支架内再狭窄、球囊无法通过或扩张的严重狭窄、无法行导丝交换的严重钙化、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术中联合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旋磨或其他常规介入治疗手段,置入或不置入支架。结果 24处病变手术即刻成功比例为23/24。未获即刻成功的1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导丝成功通过后激光导管无法通过病变处,其他器械也无法通过。最终19/24的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中无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穿孔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结论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尤其是反复再狭窄)、球囊无法通过或无法充分扩张的严重狭窄、无法进行导丝交换的严重钙化以及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可以为其他器械通过及支架置入创造条件,提高此类病变的手术成功率,临床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是一种有益的介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