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路上,母亲是我们的生活教练。她伫立在中老年的人生驿站上回望来时路,看我们一步步从童年、少年、青年,踉踉跄跄走来。她就像我们的人生坐标,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举止,耐心地指引我们这座‘山’该怎么翻;那条‘河’该如何淌;此道‘关’又该如何过?[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两细胞进行‘交谈’,一号细胞是神经细胞或者其他类型的细胞,二号细胞可能是血管里的细胞,两细胞进行交流必然产生一种物质,有人把它叫做第一信使分子,这些‘使者’逐渐被释放到血流中,寻找其他目标细胞……一氧化氮的分子结构非常简单,它是一个没有配对电子的‘单身汉’,会与其他细胞发生关系,不需要能量就可以在细胞壁中穿行,是唯一有资格同时作为细胞内和细胞间分子的‘使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龙骨     
‘科学大众’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号曾载贾兰坡君的‘由挖龙骨作副业生产谈起’一文所提出的问题确很重要,个人甚为赞同,但也有提出商讨的意见,兹分述如下。首先:我也认为中医之所谓‘龙骨’,即泛指巨型脊椎动物之骨骼化石,当完全包括古生物中的‘龙类’以及‘犀象’类;但中医书所载的‘上品’,当有所专指,而非所有的都是‘好药’。不过不管怎样,总之都是‘将有时而窮’的东西,足为宝贵的生物学、考古学、以至医药的材料。即宜加以保存,专人开采,不宜任人滥施採伐为要。我所不同的意见,则是认为中药中的‘龙骨’确有医疗价值,这是为许多人所忽略或抹杀的,但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 ,在部分从事中医教育与临床工作者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中医的脏腑 ,不是一个解剖学名词 ,而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中医的心、肝、脾等脏腑 ,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概念。”[1]在此姑且称其为“中医脏腑概念功能说”,前者可称之为“单纯功能说”,后者可称之为“复合功能说”。上述学说笔者实难苟同 ,提出如下质疑与评说。1 有悖常理 ,何以立论如果按照“单纯功能说”,中医之脏腑仅仅是一个“功能性”概念 ,而非解剖学名词 ,那无异于说中医的脏腑观是建立在没有解剖学…  相似文献   

5.
徐建华 《中医杂志》2006,47(7):557-557
陈勇等建议将中药源于“苦欲补泻”论的“补阴”功效称为“坚阴”,这是颇为正确的。但同时建议将源于“精气阴阳”论的(如熟地黄的)“补阴”功效称为“补精”,源于“寒热阴阳”论的则不必改易;基本上亦即主张将中药的“补阴”功效规范为“清补”。并认为“以‘清补’药作为‘补阴’药似已自然形成”,“虽然‘清补’并不能等同‘补阴’,但因约定俗成,已被广泛接受”(见《中医杂志》2005年第6期),这是有失偏颇和欠妥的。  相似文献   

6.
<正>记得有一次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在开场白中说:"中国人的健康,坏就坏在一个‘等’字。等什么?等不舒服,医学术语叫‘症状’。有了不舒服才上医院看病;医院也在等,等什么?等病人就诊。医院的传统模式是坐堂行医,医生是‘坐堂医生’。这两个‘等’,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变得很无奈……"  相似文献   

7.
创造快乐     
“我来给你们讲个叫‘写作文’的笑话:一天,老师叫同学们写关于新年的作文,小瓜这样写到:正月初一的早上,我推开门,突然发现门口有一堆屎,大吃了一斤(惊),急忙叫姐姐出来,姐姐也大吃了一斤(惊),哥哥出来看了后也大吃了一斤(惊),爸爸妈妈也都大吃了一斤(惊)!……;因小瓜把惊讶的。陈’字写成了斤两的‘斤’字,  相似文献   

8.
雷立柏 《东方养生》2012,(7):153-153
汤一介先生有一次对我说"中国本来没有‘宗教’,只有佛教的‘宗’和儒家的‘教’。"但他可能不知道,在拉丁语传统中,religio(宗教)这个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按摩’又称‘推拏’,是中国古代理疗法之一。據汉书藝文志:按摩术‘创自黄岐’,我国古典医学内经素问及医宗金鑑内科均有明文记载,历代医学家对按摩也都有详明的著述;唐朝太医署曾设有按摩生专科,内置按摩博士及按摩师以教之。在天宝年间,并将是术传入日本。由於封建统治階级将中国医学的压制和摧残,使按摩之术几至失传。目前我国熟知按摩术,以之治疗疾病者较少,本  相似文献   

10.
<正>说起超氧化物歧化酶,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但,不少人都知道北京"大宝"有一款产品叫"SOD蜜",隆力奇也有一款产品叫"SOD蜜",那么,为什么它们都叫"SOD"呢?这"SOD"是什么意思呢?据国家级营养师金浩博士介绍,说起来,"SOD"就是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酵素,它是一种颇为神奇的物质。那还是在1998年,美国三位著名科学  相似文献   

11.
从络病理论探讨脉管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络病理论,分析络病与脉管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络病理论的角度探讨脉管病的病因病机治则.  相似文献   

12.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为外感病发生和传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温病学说以病邪为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治疗上则主要体现出辨病施治的优势。两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中医外感病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古以来被誉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其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已成为中医诊治的核心思想之一[1]。《伤寒论》以六经理论为辨证线索,分经审证而治之。其中对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条文较多,但散在分布于各篇,现将其中对耳鼻喉疾病的具体论述提炼整理,归纳总结,以期为耳鼻喉科疾病专科论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和仲景原序内容为依据,结合仲景对疾病的认识和瘟疫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伤寒论》不仅论述了伤寒病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论述了瘟疫证治,其对瘟疫的认识及治疗预防调护思想对后世疫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脾系不是单纯的解剖学概念,它是关于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的综合性系统。正确把握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相关疾病,是中医脾系基础证规范化研究的前提,是现代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运用的基础,是中医药现代化向前推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壮医药防治皮肤病与性病的基本特点及壮医药外治法在皮肤病与性病中应用的探讨,提出壮医药外治法在常见皮肤病中应用广泛,而对于性传播疾病虽有理论基础但实践应用少,由此为今后的临床与科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专著,但其中涉及内科杂证者甚多。如本文所及之"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结胸"证、"脏结"证,既可见无外感变证中,又可于杂病中出现。这四个病证于临床中经常见到,虽然依张仲景之法论治,每获捷效,但究其所以,却不能了了。首先是这几种病的病位问题,自古迄今,无人指点明白。笔者对此谨抒自见,以"蓄血证"蓄于肠道与冲脉,以"热入血室"为热在血分,以"结胸"证为邪结胸膈胃肠,以"脏结"证为邪结在肝。  相似文献   

19.
依据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采用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背部俞穴,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等方式,达到对体内细胞因子、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调节,用来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患,这是既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点,又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43-144
张珍玉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基础、临床两擅其长,强调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文章结合张珍玉教授治愈皮肤病及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两则医案,说明"诸病皆可从肝论治"这一独特的学术观点对于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