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萍  王新陆 《光明中医》2006,21(7):10-12
本文在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脑髓说"及其对癫狂、痫症、中风等病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脑主神明"说的科学性,认为此学说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突破,呼吁以此为核心建立藏象学说的新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医脑病学.  相似文献   

2.
再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是目前中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临床上心血管病患者精神情志的异常表现,也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因此,阐明"心主神明"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临床指导作用.为"心主神明"提供科学而有力的依据,是目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王清任的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主张是有别于传统中医神明理论的一种独特观点。对王清任《医林改错》立论基础和论证逻辑的分析研究表明,这一主张是否定心藏神在逻辑上的发展,是由其人体观延伸出来的自然的和必然的结论,是他对肉眼可见证据的简单化理解的集中反映。王清任在神明问题上的主张不是孤立的观点,而是他人体观的集中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4.
脑主神明理论的源流及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先秦、两汉以降有关脑理论的文化背景,以及同时期中医脑主神明理论的发展,剖析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的渊源,对中医脑神理论的源流及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一句可视为心主神明论的总纲。从内容上来讲,心主神明论的理论框架可以总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形态看,心为神之舍;从功能看,心为神之主;从生理看,心得神则生;从病理看,心失神则死。从形式上来讲,《黄帝内经》心主神明论的表述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意义上来讲,心主神明论可不拘泥于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比五脏藏神论阐述问题更为灵活。两种理论一合一分,相得益彰。脑主神明的提出使心主神明受到极大挑战,二者对后世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和心身疾病的诊疗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王勇 《光明中医》2009,24(10):1967-1968
<黄帝内经>博大精深,是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经典,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比如说<内经>中"心主神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虽然王清任等大家早就认识到了"心主神明"的错误,但时至今日,却仍有"高层论坛"的医家绞尽脑汁为之掩饰,甚至还置客观事实于不顾,公然向世人声称:"只有'心主神明'才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理论依据,认为"心主神明"论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之上,说明五脏、心、精神活动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对中医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心主神明"论也导致中医对脑这一重要的器官缺乏独立和完整性的认识。提出应当提倡"脑是主管知觉、运动、思维和记忆的器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11.
对脾统四脏学术理论源于清代医家沈金鳌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周易》奠定了这一学术理论的哲学基础,《内经》是其学术渊源,而金元医家李杲创建了脾统四脏的学术理论,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发展,完善于明清。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及“心脑共主神明”这几种观点的争议,本文从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了神的本质及其与心脑的关系,并对“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几种观点做了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神明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脑主元神谈老年性痴呆病因病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性痴呆症主要以神的病变为特征 ,姚止庵在注解《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 :“形神相离 ,行尸而已”。形虽存而神已失 ,正是痴呆病的特点。老年性痴呆伴随现代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而变得突出 ,古代文献对此病的记载并不详细 ,而且所记载的痴呆不是针对老年人发生的痴呆。清·王清任所述“高年无记性者 ,脑髓渐空所致”与之较为接近 ,但也不是针对老年性痴呆的专论。本文试从脑主元神出发 ,结合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特点 ,探讨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1 神的概念及神明之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神的概念很广 ,既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  相似文献   

14.
从脑主神明角度论针灸治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脑主神明的理论,分析针灸治神与脑主神明的关系。指出脑主神明对治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治神的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医理论公认"神"的概念有三个层面内涵,即:①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表现;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以下简称为广义神);③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中医论神有广狭之分,又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即广义神,识神即狭义神.在何脏主神的认识上,近些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出现了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之争,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关神的观点,以及<黄帝内经>以降中医理论中有关神及何脏主神的历代有代表性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脑共主神是中国人所持的一贯看法,这一观点从中医理论中无法剔除,应当将心脑所主之神的内涵统一到"蕴涵狭义神在内的广义之神"的认识上来.  相似文献   

16.
陈雷  李德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41-1842
《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间不乏脑髓的论述 ,但始终未提及脑主神的理论。后世医家在临床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脑与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心脑共主神明"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大为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33-3134
通过对张锡纯的"心脑共主神明"说在中西医两方面的立论根据和思维特色进行分析,指出该说不但是中西医结合的早期尝试,也是中西医异同的充分体现;以中医的"气"与"气化"观念为工具对西医知识的改造和发挥,导致了张锡纯对西医知识的独特改造和对"神明"问题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脑主神明观综合认识中医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肯定了以心主神明观为指导的传统中医脑病学说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同时从脑主神明观探讨中医脑病生理病理特点、证治思路及防护思想,认为脑主神明指导下的新中医脑病学是对传统认识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临床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脑主神明”理论修正了“心主神明”理论藏象学说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医传统文化,在脑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近年来学术上谁主神明的争鸣,详细阐述了“脑主神明”的涵义、对其理论学说的认识,以及该理论在脑病诊治中的主导作用,以助于推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20.
肾主命门论     
命门位于肾中。命门的物质基础是肾精所化生的元气。命门的功能是对肾的某些功能的概括。命门的病变也从肾论治。所以说,命门是肾的组成部分。命门的命名无非是为了强调肾为五脏之根本,肾精是生命之元,及其对人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