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该文主要就藏药如意珍宝丸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式偏瘫性肩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30例偏瘫性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藏药如意珍宝丸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VAS和Fugl-Meyer评分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藏药如意珍宝丸结合康复训练的模式来进行偏瘫性肩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其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有效改善患者偏瘫肩的运动功能,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100例,遵循随机入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强化肩胛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旋、内旋、外展)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刺络拔罐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治疗后各组组内比较(P<0.05),各组疗后均优于疗前,两组组间比较(P<0.05),刺络拔罐康复组优于康复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肩痛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同时对偏瘫疼痛肩关节进行经筋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68%,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的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改善(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经筋手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偏瘫肩痛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Bobath疗法治疗,治疗组采取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治疗时间为60 d,治疗后评价两组的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显著,患者疼痛减轻,且上肢运动能力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龙虎钻风散外敷结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炎性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炎性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龙虎钻风散外敷及肩部臭氧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予局部中频治疗仪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VAS评分、上肢Fugle-Meyer法评定、ADL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ugle-Meyer功能评分、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虎钻风散外敷结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炎性偏瘫肩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对改善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2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31例,2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VAS评分、FMA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组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obath疗法结合中药熏蒸对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Bobath疗法治疗;观察组(30例)在Bobath疗法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联合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评分和VAS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有为93.33%,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bath疗法结合中药熏蒸能显著缓解偏瘫肩痛,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电针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3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 -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3周,治疗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采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减轻偏瘫后肩痛,有助于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均采用Rood技术训练4周,治疗组则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MB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525-1527
目的:观察偏瘫肩痛患者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改善效果,从而可为临床偏瘫肩痛患者临床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7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等护理干预;观察组于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中药局部熏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者为34例,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占71.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局部熏蒸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偏瘫肩痛患者可有效减轻其疼痛,促进其上肢功能改善,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效果,因此可推荐作为偏瘫肩痛患者临床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揭阳市中医医院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水电解质、神经生长营养、运动疗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以及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与普通针刺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2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独活寄生汤,观察组采用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显效率33.3%,高于对照组的77.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接经法配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症状,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补元固肩针灸法与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56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康复组(26例).针灸组采用艾条温和灸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刺肩贞、臑俞、曲池等穴;康复组采用按摩局部组织、抗痉挛活动等常规康复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1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等为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分别进行评分,进行止痛效果和功能效果评价.结果:针灸组止痛总有效率为100.0%(30/30),康复组为96.2%(25/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灸组改善程度优于康复组(均P<0.01).结论:两种方法对偏瘫肩痛的治疗均有止痛效果,补元固肩针灸法对患侧上肢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要优于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及常规组各30例。围刺组采用痛点围刺后接电针法,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后接电针法。两组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进行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基础性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度(Constant-Murey)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围刺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nstant-murey评分的差值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 0. 05),且围刺组上肢FMA评分增高幅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显著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助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身痛逐瘀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等长练习,在肩活动范围内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完成等长练习(健侧上肢作阻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中药内服身痛逐瘀汤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期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低切、中切、高切)指标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效果理想,其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肌电组)、超声介导药物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康复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上肢Fugl-Meyer量表(FMA)、量角器分别评价其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电组、联合组愈显率分别39.29%、65.52%、89.29%。联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减轻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7,(7):850-85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在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患者中抽取8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口服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每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度量表评分(VAS评分)和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治疗30d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的缓解和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及针灸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偏瘫后肩痛的症状和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接经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 基金项目:青岛市中医药科研项目 编号:(2015-ZYY009); 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信息:马光兴,男,1987-01-10,山东省淄博市,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孙炜,女,1975-12-11,山东省青岛市,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对神经系统疾病及骨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 ]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大接经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SHSS评分及血清CRP、NO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两组上肢后伸、前屈、内旋、外展、外旋等角度均明显增加(P <0.05);并且治疗组增加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上肢Fugl-Meyer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上肢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SHS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感觉、运动和远端水肿评分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NO水平水平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 <0.05)。结论:采用大接经针法联合小针刀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肩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