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治疗痛风新药非布司他(Febuxostat)的研发、临床应用信息,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非布司他基本情况、各国上市的时间、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分析。非布司他作为新开发出来的治疗痛风的可选药物,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作为新药,也应加强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  相似文献   

2.
痛风是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目前临床尚未研制出可根治原发性痛风的药物,主要借助控制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方式加以治疗。秋水仙碱、2IL-1R拮抗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均为当前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文章就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与促进尿酸排泄的相关药物现状以及药物研发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痛风与进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非布司他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治疗。非布司他的推荐起始剂量为40 mg,1次/d。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证实非布司他降尿酸的临床疗效优于别嘌醇,但有研究提示在合并糖尿病或年龄≥65岁的痛风患者中,非布司他80 mg/d组的治疗效果更佳。非布司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腹泻、头痛、恶心及皮疹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与别嘌醇比较尚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非布司他相比别嘌醇用于治疗痛风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做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2020年第1期)、CNKI、CBM、VIP、Wanfang数据库,搜集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用于治疗痛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疾病.目前,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治疗药物.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活性代谢产物.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极少通过血脑屏障,相对无镇静作用,对认知和精神运动功能无损害,与H1受体的亲和力更高,且有半衰期长和疗效较长的特点,可以通过肝脏代谢产生具有很强活性的物质.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的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比拉斯汀、卢帕他定等.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采用联合用药,如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或与其他药物一起联合应用.多数研究显示,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比单一用药疗效高.既往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功能存在异常,与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Pub Med、Em 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和CBM数据库中检索非布司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2名作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2.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最终纳入5个RCTs。与别嘌醇相比,接受非布司他治疗的患者血清尿酸(s UA)水平更易于降低至6 mg·d L-1以下,且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非布司他并未降低痛风的发作率。非布司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别嘌醇组。结论虽然非布司他更容易将s UA降至6mg·d L-1以下,但没有证据表明非布司他预防痛风发作的效果优于别嘌醇,且非布司他价格昂贵,不应作为治疗慢性痛风的常规选择,除非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9,(23):3281-3287
目的:系统评价非布司他80、40 mg/d与别嘌醇300 mg/d相互对比治疗痛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9年3月,收集非布司他80 mg/d(试验组)、40 mg/d(观察组)与别嘌醇300 mg/d(对照组)治疗痛风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1、Stata 13.0软件对血尿酸降低水平、血尿酸浓度达标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消化道反应发生率、急性痛风发作频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RCT,合计1 8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血尿酸降低水平[MD=-70.17,95%CI(-97.41,-42.93),P<0.001]、血尿酸浓度达标率[RR=1.58,95%CI(1.20,2.08),P=0.001]显著高于观察组,血尿酸降低水平[MD=-34.68,95%(-61.35,-8.00),P=0.01]、血尿酸浓度达标率[RR=1.39,95%CI(1.04,1.85),P=0.03]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痛风发作频率[RR=1.54(1.02,2.31),P=0.04]显著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71,95%CI(0.52,0.99),P=0.04]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布司他80 mg/d对比非布司他40 mg/d和别嘌醇300 mg/d治疗痛风在降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布司他和别嘌醇治疗痛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方法在Em Base、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BM和CNKI和数据库中检索非布司他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分别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使用R evMan 5.2.7软件(Cochrane协作网)开展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纳入5个(RCT)。接受非布司他治疗的患者血清尿酸(s UA)水平与别嘌醇相比更容易降低至6 mg/d L以下;非布司他没有降低痛风的发作率的作用;非布司他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别嘌醇组。结论非布司他更容易将s UA水平降至6 mg/d L以下,但没有得出有效证据证明非布司他痛风发作的预防效果优于别嘌醇,且非布司他价格偏高,若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可选此方法,一般情况下不适合作为治疗慢性痛风的常规选择。  相似文献   

9.
徐君君  曾彩芳 《药学研究》2021,40(3):206-207,210
目的对应用不同降尿酸药物的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患者分析,比较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降尿酸治疗方案,按使用的降尿酸药物不同,分成两组,非布司他组和别嘌醇组,分别分析患者的尿酸控制水平,对比分析两组的区别。结果非布司他组尿酸水平远低于别嘌醇组,成组t检验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用非布司他组的尿酸水平控制优于别嘌醇组。同时根据大量文献数据,在应用非布司他或其他降尿酸药物应密切监测患者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肾移植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10.
5—HT3受体拮抗剂抑制化疗致吐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化疗药物诱发恶心和呕吐的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促进了5-HT3受体拮抗剂作为最强止吐药的发展,人们已经对其中的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和多拉司琼进行了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5-HT3受体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前研究,并叙述了它们的临床比较研究,对临床适用性,费,用,疗效和安全性的利弊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临床常用治疗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等)市场销售额也逐年递增,但这些药物均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国内外药企已将研发重点放在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降尿酸药物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1(URAT1)抑制剂领域,已上市的雷西那德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而在研新药SHR4640、SIM1909-13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同时用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发作间歇期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痛风间歇期患者11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非布司他组55例和活菌辅助组55组。两组患者均控制饮食、口服非布司他,活菌辅助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水平,肠道菌群变化和治疗期间的痛风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XOD、UA和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活菌辅助组患者的IL-1β(P=0.018)、IL-6(P=0.044)、XOD(P=0.000)、UA(P=0.000)和ESR(P=0.003)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布司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UN、CR水平比较,组内、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患者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拟杆菌和肠杆菌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活菌辅助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和拟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数量减少,与治疗前、非布司他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活菌辅助组患者的痛风急性发作率为3.64%(2/55),低于非布司他组的12.96%(7/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发作间歇期患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辅助治疗,可以降低U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痛风急性发作;其机制可能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参与嘌呤氧化代谢,促进UA分解、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非布司他治疗痛风发作间歇期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痛风间歇期患者11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非布司他组55例和活菌辅助组55组。两组患者均控制饮食、口服非布司他,活菌辅助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黄嘌呤氧化酶(XOD)、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水平,肠道菌群变化和治疗期间的痛风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6、XOD、UA和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活菌辅助组患者的IL-1β(P=0.018)、IL-6(P=0.044)、XOD(P=0.000)、UA(P=0.000)和ESR(P=0.003)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布司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UN、CR水平比较,组内、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布司他组患者治疗前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拟杆菌和肠杆菌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活菌辅助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和拟杆菌数量增加,肠杆菌数量减少,与治疗前、非布司他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活菌辅助组患者的痛风急性发作率为3.64%(2/55),低于非布司他组的12.96%(7/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发作间歇期患者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进行辅助治疗,可以降低U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痛风急性发作;其机制可能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参与嘌呤氧化代谢,促进UA分解、排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我院2003-2007年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用药情况,了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我院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2007年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用药品种、消耗金额、DDDs、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中,我院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用药金额逐年上升,且第2代远远大于第1代。DDDs平均值排名前3位的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每年的平均DDDc值比较稳定。结论:安全、高效且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少的第2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抗过敏治疗的主导药物,传统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改良剂型以及安全性更可靠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进展和临床应用的评价。方法 :采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和结论 :近年来 ,高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进展十分迅速 ,通过抑制白三烯合成和白三烯受体而对抗哮喘 ,对白三烯受体的选择性高 ,有良好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成为一类新型、安全和有效的抗炎和平喘药物 ,在防治成人和 12岁以上儿童的长期哮喘上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消肿定痛合剂联合非布司他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50例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是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参照组使用50 ml大剂量消肿定痛合剂联合非布司他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伴随对肺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解释,一类内皮素受体桔抗剂于近期问市,本文阐述其在治疗肺动脉高压症的进展与临床评价,方法:采用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结果及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近年来进展迅猛,其抑制ET-1的收缩血管和促进细胞增殖作用,使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问题已不再难于逾越,成为解脱肺动脉高压症之门一把金“药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