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疼痛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方法:15例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胫骨骨折切开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不同时间随访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并用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 pharmaco-EEG,QPEEG)采集脑电信号,直至患者无痛或出院.利用功率谱分析技术,计算QPEEG各频段的相对功率百分比.结果:疼痛可引起脑电的显著改变:大多数脑区的δ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左额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两额及左顶、枕区的α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以及左顶、颞区β波活动增加(P<0.05).结论:疼痛引起了脑电的显著改变,为QPEEG用于疼痛监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用于定量药物脑电图疼痛程度监测的肌松兔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疼痛程度建立肌松兔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07/08在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壮年中国家兔18只,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擦拭组和切皮组,每组9只。30g/L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和维库溴铵0.3mg/kg建立肌松兔模型肌肉松弛后,进行机械通气,频率30次/min,潮气量10mL/kg。擦拭组给予非伤害性刺激,干棉球擦拭腹正中皮肤10cm;切皮组给予伤害性刺激,做腹正中腹膜外切口10cm。观察刺激前后兔定量药物脑电图各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脑电图的处理是根据其频率分为δ、θ、α1、α2、α3、β6个频段,记录同一脑区不同频段所占功率百分比。频段划分:8(0.8~3.8Hz)、0(4.0-7.8Hz)、α1(8.0~8.8Hz)、α2(9.0~10.8Hz)、α3(11.0~13.0Hz)、β(13.0-30.0Hz)。采集刺激前30s及刺激后60s的脑电信号,每次采样5s。结果:18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与刺激前相比,擦拭组各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切皮组除θ频段外,各频段在不同脑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②各组变异系数低于60%。擦拭组变异系数在20%-50%之间,切皮组变异系数在20%~60%之间。结论:肌松兔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镇痛程度的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于定量药物脑电图疼痛程度监测的肌松兔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疼痛程度建立肌松兔模型。方法:实验于2005-07/08在徐州医学院麻醉学基础教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壮年中国家兔18只,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擦拭组和切皮组,每组9只。30g/L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和维库溴铵0.3mg/kg建立肌松兔模型肌肉松弛后,进行机械通气,频率30次/min,潮气量10mL/kg。擦拭组给予非伤害性刺激,干棉球擦拭腹正中皮肤10cm;切皮组给予伤害性刺激,做腹正中腹膜外切口10cm。观察刺激前后兔定量药物脑电图各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脑电图的处理是根据其频率分为δ、θ、α1、α2、α3、β6个频段,记录同一脑区不同频段所占功率百分比。频段划分:δ(0.8~3.8Hz)、θ(4.0~7.8Hz)、α1(8.0~8.8Hz)、α2(9.0~10.8Hz)、α3(11.0~13.0Hz)、β(13.0~30.0Hz)。采集刺激前30s及刺激后60s的脑电信号,每次采样5s。结果:18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与刺激前相比,擦拭组各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切皮组除θ频段外,各频段在不同脑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P<0.05)。②各组变异系数低于60%。擦拭组变异系数在20%~50%之间,切皮组变异系数在20%~60%之间。结论:肌松兔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镇痛程度的定量药物脑电图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对定量药物脑电图δ频段影响的量效与时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异丙酚对兔翻正反射的影响和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的变化,探讨异丙酚对QPEEGδ频段影响的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白色家兔18只,雌雄兼用,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兔静注异丙本分前后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异丙酚2.5mg/kg对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影响;5mg/kg使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增大1倍以上,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gt;0.05);10mg/kg使各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在20s-5min内均显著增大(r=0.62-0.95,P&;lt;0.01)。结论 异丙酚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大兔QPEEGδ频段的功率百分比,提示δ频段可在一程度上成为反映催眠作用的深度及镇痛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正常人定量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正常人脑电活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2名健康受试者左额叶予20Hz,100次/串、共5串、100%运动阈值的rTMS,并观察其刺激前后定量脑电图(qEEG)变化。结果:正常人rTMS后短时间内左额区β波频率增加刺激前β波为主者2名(2/12),刺激后8名(8/12)(x^2=4.285,P&;lt;0.05);磁刺激前后各脑区的δ,θ,α.β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各脑区(δ+θ)/(α+β)比值无明显改变(t=1.433~2.132,均P&;gt;0.05),刺激过程中无明显不适。结论:rTMS对健康人脑电活动有一定调节作用,在一定强度和频率内rTMS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丙嗪、氟哌啶醇定量脑电图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人自身对照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2周时,根据定量脑电图θ频段功率值是否增高,分为增高组(A组)和无改变两组(B组),并比较两组第12周临床疗效。结果 氯丙嗪、氟哌啶醇服药后,定量脑电图表现为额、中央、顶、枕θ频段功率值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氯丙嗪、氟哌啶醇定量脑电图可以作为对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判定和预测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qEEG)对轻型脑外伤(mTBI)早期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mTBI患者97例为mTBI组,同期选取正常成人80例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qEEG检测,对97例患者随访3年。结果:97例观察者中θ、δ波功率谱值在额颞区明显增高,α波功率谱值在枕区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年,发现97例患者中出现反复发作头痛的77例,出现失眠的有58例,出现焦虑的有60例。结论:qEEG有助于临床发现和诊断mTBI,有助于发现mTBI超早期的脑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黄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9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研究组患者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组(<10 mL)、中量出血组(10~30 mL)及大量出血组(>30 mL);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及重度损伤组。另纳入同期来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且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IL-6水平,分析并且比较研究组不同脑出血量分组、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分组的血清hs-CRP、IL-6 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hs-CRP、IL-6水平大量出血组高于中量出血组、中量出血组高于小量出血组(均P<0.05);重度损伤组高于中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高于轻度损伤组(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有密切关系,血清hs-CRP、IL-6水平可作为诊断脑出血程度和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在不同状态下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程度.探讨在新生儿接受必要刺激时如何减少伤害.[方法]将120例患肺炎的住院足月新生儿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新生儿分别在以下状态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A组为吃饱、睡眠时;B组为吃饱、清醒时;C组为饥饿、睡眠时;D组为饥饿、清醒时.选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分别于头皮静脉穿刺前1 min、穿刺时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疼痛刺激时,A组疼痛反应明显轻于其余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足月新生儿在吃饱、睡眠时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下接受疼痛刺激,其疼痛反应最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在不同状态下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程度,探讨在新生儿接受必要刺激时如何减少伤害。[方法]将120例患肺炎的住院足月新生儿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新生儿分别在以下状态时进行头皮静脉穿刺:A组为吃饱、睡眠时;B组为吃饱、清醒时;C组为饥饿、睡眠时;D组为饥饿、清醒时。选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分别于头皮静脉穿刺前1min、穿刺时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疼痛刺激时,A组疼痛反应明显轻于其余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在吃饱、睡眠时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下接受疼痛刺激,其疼痛反应最轻。 相似文献
11.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炎症痛兔血清皮质醇和白介素-8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福尔马林诱导的兔伤害反应、血清皮质醇(CS)和白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用手术法在兔星状神经节附近置入导管,选择24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SGB组(B组)和对照组(C组)。B和C组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3%福尔马林0.5ml致痛,A组同样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痛前10min,B组经导管注射0.25%布比卡因0.5ml,A和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痛前10min(T0)、致痛后10(T1)、60(T2)和120min(T3)取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清CS和IL8浓度。结果SGB后福尔马林诱导的Ⅱ期伤害反应明显缓解。C组致痛后血清CS浓度显著升高,在T2时点达高峰(P<0.01);B组致痛后血清CS浓度无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T2和T3时点血清IL8浓度较T0及T1时点显著升高(P<0.01);B组T2和T3时点血清IL8浓度明显低于C组同时点(P<0.01)。结论SGB可减轻福尔马林诱导的Ⅱ期伤害反应,可抑制福尔马林刺激引起的血清CS和IL8浓度升高,这些改变可能与其治疗炎症痛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蛋白激酶C对福尔马林诱导急性内脏炎症疼痛评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 :本实验用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 ,经脊髓蛛网膜下腔插管给予蛋白激酶C (PKC)激动剂PMA (phorbol 12 myristate 13 acetate)和抑制剂H 7(1 (5 isoquinolinesulfonyl) 2 methylpiperazinedihydrochloride) ,观察其对内脏炎症痛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用成年健康Wistar大鼠 ,随机分 5组 :单纯福尔马林直肠致炎组 (F)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插管组 (F IT) ;插管内注射生理盐水组 (F IT NaCl) ;插管内注射PMA组 (F IT PMA) ;插管内注射H 7组 (F IT H 7)。记录 5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反应 ,以 15min为一个时间段 ,共记录 8个时间段 ,计 2h ,分别计算疼痛分数。结果 :F组与F IT组 8个时间段内疼痛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F IT NaCl组与F IT组相比也无显著性意义 ;F IT PMA组与F IT NaCl组相比在前 75min内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F IT H 7组与F IT NaCl组相比在前 90min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①蛛网膜下腔内插管对内脏疼痛评分无影响 ;②PKC在福尔马林致急性内脏炎症痛感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镇痛治疗方法对开胸术后患者心肺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疼痛与镇痛治疗对开胸术后患者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总结516例开胸行肺叶切除或食管癌切除患者术后六日的疼痛情况。采用术中肋间神经冷冻、自控硬膜外镇痛、静脉泵镇痛和一般镇痛四种方法,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术后胸痛进行评级。将疼痛4级以下的患者定为充分镇痛组,5级以上的患者定为不充分镇痛组,结合二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充分镇痛组中,术后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和总的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73%、4.41%和15.20%;不充分镇痛组中分别为25.32%,12.5%和30.77%,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术中肋间神经冷冻、硬膜外镇痛、静脉泵镇痛、一般镇痛的充分镇痛率分别为75.79%、52.17%、43.08%、11.93%。结论:术后镇痛治疗以充分降低疼痛评分(VAS≤4级)为目的,加强术后充分镇痛治疗是预防开胸术后心肺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结扎L5、L6脊神经(SNL)模型制成后第5天,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组Ⅰ)或乳铁蛋白0.5g/kg(组Ⅱ)、1g/kg(组Ⅲ)、2g/kg(组Ⅳ)溶于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腹腔内注射乳铁蛋白1g/kg 纳洛酮2mg/kg(组Ⅴ)。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机械性痛敏实验的压力阈值(PPT)和热敏实验的潜伏期(PWL)。结果:与组Ⅰ比较,组ⅡPPT和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Ⅲ、Ⅳ给药后30~180min PPT升高,30~60min PWL延长。组Ⅴ与组Ⅰ比较,PPT和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组Ⅴ相比,组Ⅲ、组Ⅳ给药后30~180min PPT增加,30~60min PWL延长。结论:乳铁蛋白通过阿片受体介导,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伍用不同剂量氟哌啶对曲马多PCEA术后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不同剂量量氟哌啶对曲马多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效应及副作用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32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n=80):1%曲马多+0.15%丁哌卡因(对照组);B组(n=80):1%曲马多+0.15%丁哌卡因+0.005%氟哌啶;C组(n=80):1%曲马多+0.15%丁哌卡因+0.01%氟哌啶;D组(n=80):1%曲马多+0.15%丁哌卡因+0.015%氟哌啶。上述各组按比例配制 相似文献
16.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晚期癌痛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多瑞吉117例中,对40例晚期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应用多瑞吉(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评价.方法:采用多瑞吉剂量逐渐递增的办法,调整剂量达到24小时无疼痛或基本不痛,每72小时更换多瑞吉一次,应用至少4周以上.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40例治疗超过30天,占34%,接受贴剂治疗的平均时间为38.3天.VAS评分由用药前的平均8.23,降至平均3.47,用药后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缓解率较高.疼痛的中度以上缓解率为86.0%,明显以上缓解率为63.2%.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副反应有恶心、便秘、嗜睡等,患者易于耐受.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晚期癌性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7.
氯丙嗪抑制大鼠一足福尔马林致炎迟反应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用福尔马林致炎模型研究蛋白激酶C(PKC)非特异性抑制剂氯丙嗪 在组织损伤所致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和结果:福尔马林足底皮下注射使大鼠产生疼痛的早反应和迟反应(痛觉过敏),氯丙嗪显著减轻迟反应。提示蛋白激酶C在疼痛信息的传导和中枢敏感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拮抗地塞米松对炎痛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上,地塞米松(Dex)5~20mgkgip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福尔马林Ⅱ相反应。ip硝普钠(SNP)2.25~3mgkg或左旋精氨酸(LArg)75~100mgkg可拮抗Dex的镇痛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在该剂量范围内,SNP或LArg对小鼠福尔马林双相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地塞米松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体内一氧化氮(NO)的信息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鼠鞘内注射PGE1对不同性质疼痛调控作用的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GE1在脊髓水平对不同性质疼痛的调控作用。方法:清醒小鼠鞘内注射法给药,用热水缩尾法,福尔马林实验,冰醋酸扭体法等三种方法测痛。结果:在热痛模型上,PGE1 0.1ng ̄0.1μg/只使小鼠痛阈显著降低,10ng时最明显,而在较大剂量1μg/只无明显作用。福尔马林实验中,PGE1 0.1,10ng/只无显著作用0.1μg/只抑制其1相反应,1μg/只显著抑制其Ⅰ,Ⅱ相反应。在冰醋酸扭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大鼠急性内脏炎症疼痛模型,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对急性内脏炎症疼痛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疼痛模型组(EIP);(3)迷走神经切断疼痛模型组(VGX);(4)迷走神经电刺激疼痛模型组(STM),术毕即刻持续电刺激20min.各组模型制备完毕,电刺激后0,1,2h检测TNF-α,并每15min进行疼痛学评分,连续记录2h.结果:Sham组与EIP,VGX,STM组比较,在1h,2h时TNF-α有显著性差异,疼痛评分在120min内有显著性差异,EIP与VGX组比较TNF-α在1,2h时无差异,疼痛评分无差异.STM与VGX组及EIP组比较,TNF-α在1,2h时有显著性差异,疼痛评分在90min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急性内脏炎性疼痛,减轻TNF-α的释放,对急性内脏炎性疼痛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