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和探索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除中线旁小脑幕裂孔缘周围病灶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的中线旁小脑幕裂孔缘周围病灶17例,病灶位于丘脑枕部6例,中脑后外侧部6例,中脑桥脑交界区后外侧部1例,小脑半球前上部3例,骑跨小脑幕裂孔缘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6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均未出现视野缺损等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开颅简单,大多不需牺牲桥静脉,术野开阔,操作角度多样,易于保护深部血管,适用于中线旁小脑幕裂孔缘周围病灶的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以利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颞枕硬膜内入路,枕部经小脑幕与枕下联合入路,枕下内侧入路、旁正中入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和饮水咳呛1例,5例痊愈。结论:小脑幕脑膜瘤切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必须切除窦内肿瘤,在切除肿瘤侵入的横窦前、必须有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的证据。脑干随近的肿瘤先行包膜内切除,后切除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膜瘤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在传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基础上,离断颧弓切除Labbe氏静脉前颞下回脑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肢体轻瘫2例。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8~36个月,2例恢复良好,4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采用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29例,枕下入路6例,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残余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22例,次全切9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桥小脑角上皮样囊肿的手术,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应用神经内镜探查术野中难以发现的病灶的死角,仍能发现并切除肿瘤残余,提高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切除脑桥背侧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脑桥背侧病变12例,并进行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病变全切8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脑脊液漏及小脑性缄默征等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可安全有效地切除脑桥背侧病变,但仍需要大样本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51-54
目的探讨后颅窝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并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2018年7月共14例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MRI(平扫+增强)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该型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最终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术后MRI显示SimpsonⅠ级切除12例,SimpsonⅡ级切除2例,术后14例患者症状均出现消失或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术后7 d逐渐消失,1例患者出现术侧听力轻度下降,术后9 d恢复正常。经过3个月~3年随访,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主体向后颅窝扩展的小脑幕切迹型脑膜瘤,采用颞下入路能快速断掉肿瘤基底,控制肿瘤出血,且肿瘤全切率较高,并发症较少,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愈后。方法 手术切除1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6例,男1例,共8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桥脑,1个位于延髓,1个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部肿瘤采用经四脑室底入路,中脑部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并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病灶精确定位。结果 病灶均作全切除,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4个月和3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中脑病变患者术后病情加重,病理检查提示该患者除海绵状血管瘤外,还伴有少枝胶质瘤1级,经平均42个月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微侵袭技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膜瘤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在传统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的基础上,离断颧弓切除Labbe氏静脉前颞下回脑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肢体轻瘫2例.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8~36个月,2例恢复良好,4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底岩骨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及神经保护方法等。方法:21例岩斜区表皮样囊肿患者中,11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7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入路,4例采用颞枕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例.肿瘤次全切13例。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者8例,较术前明显好转者4例,基本同术前者8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起源和累及部位;保护神经功能的关键是应用显微技术囊内切除肿瘤后锐性分离包膜,在与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处留部分包膜,不强行剥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8年9月1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病理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全切除13例(SimpsomⅠ级4例,Ⅱ级9例),占72.2%;近全切除(SimpsomⅢ级)5例,占27.8%;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4例,主要为脑神经损伤、小脑损伤、脑脊液漏、偏盲、颅内/切口感染。术后随访1~6年,平均4.1年,仅1例手术后2年复发。结论肿瘤基底及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是选择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重要依据;术中对静脉窦和回流静脉的保护至关重要。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则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1.
枕部开颅切除松果体区肿瘤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安邦  李丹峰  钟东 《重庆医学》2008,37(13):1463-1464
目的探讨枕部的开颅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枕部开颅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早期随访结果。结果48例患者均经小脑幕入路,其中肿瘤全切除4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死亡1例,失语、轻偏瘫1例,视野缺损2例。8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结论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效果可靠,值得推广,但要重视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淮南朝阳医院2007年7月—2014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头晕、小脑受损体征为主,其中伴有眼颤2例、癫痫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例怀疑合并静脉畸形,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合并有静脉畸形1例。根据Zabramski分类,Ⅰ型2例、Ⅱ型6例。8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再发及出血,疗效满意。结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常急性起病,以头痛和小脑症状为主;MR血管成像对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延髓裂入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珐: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19例,其中2例第四脑室内长入幕上的巨大肿瘤,需结合切开小脑蚓部全切肿瘤。结果:病变全切19例,1例病人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切开小脑蚓部的1例病人出现小脑缄默综合征,其余病人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小脑延髓裂入路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损伤小、安全且暴露清楚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微创技巧和手术优点。方法对20例第Ⅳ脑室内肿瘤均采取枕下正中开颅,经扁桃体下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Ⅳ脑室内肿瘤,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清楚地显示病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的微创技巧和手术优点。方法对20例第Ⅳ脑室内肿瘤均采取枕下正中开颅,经扁桃体下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镜下切除第Ⅳ脑内肿瘤。结果病变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Ⅳ脑内肿瘤,可避免切开小脑蚓部,清楚地显示病变,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确保手术更加安全,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显微切除方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1999年3月至2006年8月间25例小脑幕脑膜瘤的病例资料经临床、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并根据肿瘤部位,采用颞枕入路、枕部入路、枕-枕下联合入路显微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1例(44%),SimpsonⅡ级切除8例(32%),大部分切除6例(24%),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利用现代影像技术,规范分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吴景荣  黄巧  王世伟 《吉林医学》2013,34(4):646-64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结果:观察组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死亡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χ2=1.36,1.36,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与改良扩大翼点入路切除治疗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都有其优越性,都值得临床选择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16例经彩色乳胶脑血管灌注的正常尸头,模拟完成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手术,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神经导航适时解剖学数据计量及分析.根据11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患者个体影像学特征,以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中,除小脑上方中央组桥静脉需离断外,其他桥静脉可良好保存.左、右内侧组桥静脉解剖游离后其间距达(35±6)mm,可满足入路的空间要求.向下牵拉小脑,可显露出松果体、Galen静脉的各属支血管、四叠体,甚至滑车神经等结构.在脉络膜后内侧动脉的内下打开第三脑室顶的下层脉络膜可进入第三脑室的后部.小脑幕外侧窦与直窦之间切开小脑幕,可向前、向上扩大手术显露空间进入幕上纵裂区.11例松果体区肿瘤直径约2~5 cm,全切8例,次全切3例,术后1例行颅后窝减压及V-P引流,1例术后短暂缄默和凝视,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小脑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时,通常不影响深部静脉系统,并能近无创地进入第三脑室,必要时可切开小脑幕显露幕上空间.该入路可有效显露松果体区相关结构,满足手术要求,是该区域手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治疗岩斜坡区病变的新手术入路,采用经岩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结果:共治疗11例,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无严重合并症及死亡,随诊5~29月,无明显复发,生活情况好。结果提示:本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操作距离近,对颞叶、小脑牵拉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