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我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效果、对糖尿病的知晓度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优于治疗前[(5.8±1.9)mmol/L〈(13.0±4.2)mmol/L、(9.9±2.2)mmol/L〈(12.8±4.1)mmol/L;(6.9±1.6)mmol/L〈(18.4±6.3)mmol/L、(13.7±1.8)mmol/L〈(183±6.0)mmol/L],且观察组采用速效胰岛素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2.0%vs.69.0%);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远大于对照组(94.0%vs.71.0%)。结论临床上应用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同时强化了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9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3餐前短效、睡前中效胰岛素1日4次强化治疗,2—3周使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FBG〈7.0mmol/L,2hPG〈10.0mmol/L)且稳定2周后药物(降糖药物或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结果1年后FBG、2hPG、HOMA—IR显著下降(P〈0.01),2hINS、HOMA-β显著上升(分别为P〈0.05和P〈0.01),FINS、BMI、TG、TC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的控制血糖,血糖较易达到能够严格控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1次皮下注射,调整剂量使空腹血糖控制于3.9~6.0mmol/L。同时联合瑞格列奈,调整剂量使餐后2h血糖控制于4.4~8.0mmol/L,或至4.0mg/餐。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及BM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5.1±1.3)mmol/Lvs(12.3±4.2)mmol/L]。餐后2h血糖[(8.2±3.8)mmol/Lvs(17.5±6.1)mmol/L],HbA1c[(7.3±1.1)%vs(11.6±1.3)%],均明显下降(P〈0.01)。BMI[(25.8±4.1)kg/m^2 vs(25.6±3.5)kg/m^2],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控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与人正规胰岛素对不规律进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82±2.85)岁]被纳入研究,先后用方案A和方案B治疗,各4个月。方案A: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人正规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方案B:三餐后10~15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每周检测2次空腹血糖(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并对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其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的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在方案A治疗期间分别为(7.37±4.22)mmol/L、(9.73±3.38)mmol/L、(10.23±3.96)mmol/L和(10.85±3.36)mmol/L,在方案B治疗期间分别为(7.01±1.74)mmol/L、(9.23±1.58)mmol/L、(9.22±1.28)mmol/L和(9.76±1.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方案B较方案A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降低;治疗前后HbA1c的差值在方案A、B分别为(3.08±0.96)%和(3.37±0.47)%(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中重度低血糖发生率,在方案A治疗中分别为68例次及36.7%,在方案B治疗中分别为21例次及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门冬胰岛素餐后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小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作次数并降低其严重程度,对不规律进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84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予胰岛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人,使两组血糖分别控制于10.0-11.1mmol/L和4.4—6.1mmol/L。结果:CT组患者病死率、肾功能损害、发热例数、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日平均血糖均明显高于IT组,日胰岛素用量明显小于IT组。结论:危重病患者治疗中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单用胰岛素、体质指数(BMI)≥25、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胰岛素+罗格列酮)组32例,在使用胰岛素的基础上联合罗格列酮4mg/d口服,并根据血糖水平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组30例,继续应用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rB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糖化血红蛋白(HbA,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BMI、胰岛素用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4、8、12周时,2组血糖、HBA,C均下降;4周时,2组胰岛素用量均增加;8周时,2组BMI增加、TG下降,2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8周时,(胰岛素+罗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减少,而胰岛素组用量继续增加,治疗12周时,2组TC、TG下降,(胰岛素+罗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减少、A/C、2hCP下降,I-IDL-C升高,组间同期及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罗格列酮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减少胰岛素剂量,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一系列异常,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对β细胞功能及其病程的影响。方法对空腹血糖〉11.1mmol/L的3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周的持续胰岛索皮下输注(CSⅡ)强化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变化。随访患者血糖控制情况2年,分析临床缓解有关因素。结果2周的CSⅡ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分别由(13.6±1.5)mmol/L、(20.1±4.0)mmo[/L降至(5.6±0.4)mmo[/L、(8.2±1.4)mmol/L,达到良好控制(P〈0.01),且未见明显低血糖。治疗后C肽水平(1.3±0.4)μg/L,较治疗前(0.8±0.2)μg/L明显升高(P〈0.05),HOMA-β(95±34),较治疗前(27±9)明显提高(P〈0.02),HOMA-IR(1.26±0.29),较治疗前(2.31±0.52)明显下降(P〈0.05)。随访2年,单纯饮食运动组较需加用口服药组BMI和治疗后空腹血糖低(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胰岛素平均用量少(P〈0.05,P〈0.01)。结论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能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血糖控制,有利于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和诺和灵N分别与格列美脲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至少3个月而血糖控制不佳(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选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或诺和灵N联用格列美脲2~4mg早晨一次口服治疗16周。比较甘精胰岛素组或诺和灵N组治疗前后FPG和HbA1c的变化并评估两组间的差异性。结果治疗16周时,甘精胰岛素组和诺和灵N组的HbA1c值分别下降1.9±0.8%和1.8±0.9%(P=0.6864),空腹血糖水平分别下降3.5±1.4mmol/L和3.1±1.5mmol/L(P=0.4373),两组疗效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甘精胰岛素组较诺和灵N组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人数(6/14 vs 14/6;P=0.0105)和发生夜间低血糖次数(6 vs 31;P=0.0040)都显著性减少。结论睡前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或诺和灵N联用格列美脲2~4mg早晨口服的治疗方法可使单纯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到良好的血糖控制。两种方法的疗效大致相同,但甘精胰岛素治疗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故更具选择优势。  相似文献   

9.
蒙雪兰  蒙碧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27-3228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与151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为观察组,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根据血糖情况选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和餐后2hC肽(2hCP)等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HbAlc、FPG、2hPG水平及FCP、2hCP释放情况[(6.5±3.4)%、(6.2±3.0)mmol/L、(7.4±2.9)mmol/L、(381.7±91.3)pmol/L、(450.3±89.4)p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3.2)%、(7.7±3.1)mmol/L、(8.8±2.8)mmol/L、(330.4±81.2)pmol/L、(377.9±89.3)pmol/L](均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血糖控制、胰腺功能恢复良好,且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后再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1岁,因口干、乏力、多饮、多尿,加重1周,并出现双下肢水肿、冰凉等不适症状于2013年6月26日入住武威市人民医院。入院后查随机血糖31.6 mmol/L,血压180/100 mmHg,尿常规提示:葡萄糖(++++),蛋白质(+++)。诊断:1型糖尿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入院前患者长期注射门冬胰岛素、重组甘精胰岛素控制血糖,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列地尔注射液(脂微球)20μg/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d;复方a 酮酸片:2.52 g/次,3次/d;门冬胰岛素5 u 餐前15 min皮下注射,3次/d;重组甘精胰岛素14 u皮下注射,1次/22:00时。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出现双下肢酸软、无力、麻木、针刺样感、头晕等症状,第4天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1.
1例52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先后用门冬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改为门冬胰岛素30皮下注射(剂量不详)。约1个月后,患者的注射部位出现皮疹伴瘙痒,持续2—3h后消退。约2个月后,患者的前臂和腹部注射部位出现局限性脂肪萎缩区,直径1—4cm,停用门冬胰岛素30,改为口服那格列奈60mg,2次/d。1年后,患者的脂肪萎缩区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2.
杨文英 《药品评价》2011,8(17):20-24
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下降68%.早时相胰岛素分泌下降82%.预混胰岛素似为更适合之选。IMPROVE中国数据证实,胰岛素类似物如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使HbA。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显著下降,重度低血糖发生率(0.003次,患者-年)仅为基线(0.063次,患者-年)的1/20(P〈0.001)。同时可每日1次或2次注射起始、每日3次注射强化治疗。在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治疗中安全性更高,更为灵活便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以40例稳定规律透析且近2周未用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药物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逐步换用厄贝沙坦降压并使血压保持基本稳定,分别于换用厄贝沙坦降压治疗前及治疗5周和10周时,透析当天空腹抽血检测血生化、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提示厄贝沙坦治疗后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钾、甲状旁腺素和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所下降,但空腹胰岛素由(13.5-4-3.7)uIU/m1降至(9.1±2.3)uIU/ml,且胰岛素抵抗指数由(3.5±1.5)降至(2.2±0.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厄贝沙坦能改善稳定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4.
胡庆芬  邓宁  邱宇阳 《河北医药》2016,(7):1065-1067
目的:研究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4例初诊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采用甘精胰岛素+阿卡波糖治疗,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30(2次/d)皮下注射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FPG、2hPG、HbA1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水平组内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组间、组内TG、TC、HDL-C、LDL-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胰岛素用量[(15.4±6.8)U/d]、血糖达标时间[(4.6±2.4)d]、低血糖发生率(2.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24.6±7.5)U/d]、血糖达标时间[(6.3±2.5)d]、低血糖发生率(29.79%)( P <0.05);2组患者日平均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高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好,同时具有达标时间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胰岛素用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2岁,因发现糖尿病10余年,消瘦1年于2013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体检时化验空腹血糖8.0 mmol/L,当地诊断为2型糖尿病,行饮食控制,未检测血糖,自2007年开始服用“阿卡波糖片、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平时测空腹血糖波动于5~6 mmol/L,餐后2 h 血糖波动于6~8 mmol/L。自2011年因血糖高(间断测空腹血糖波动于7 mmol/L左右,餐后2 h波动于13 mmol/L左右,无酮症发生),就诊于当地医院停用口服药物降糖治疗,改为“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因注射部位反复红色硬结,伴痒,为进一步诊治来我科住院。1年来患者进行性消瘦,体重较1年前下降8 kg,且间断出现心慌、易饥、出汗,当时测血糖最低达3.4 mmol/L,进食后症状好转,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行胰岛功能检查。既往高血压病史三十余年,平时服用“厄贝沙坦片”,血压控制可。个人史及婚育史无特殊,父亲、姐姐患有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恢复糖尿患者对磺脲类降糖药敏感性。方法30例门诊和急诊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使用常规剂量磺脲类药物,但血糖控制不良。应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后血糖达到控制良好3个月,之后停用胰岛素,继续以前的口服药物的治疗。结果停用口服降糖药之前3个月内平均血糖为(5.7±0.7)mmol/L,餐后2h血糖或随机血糖为(14.2±7.2)mmol/L;应用胰岛素达标时空腹血糖为(9.4±7.5)mmol/L,餐后2h血糖为(7.2±1.4)mmol/L;应用胰岛素期间空腹血糖为(6.0±0.8)mmol/L,餐后2h血糖为(7.8±1.2)mmol/L;停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为(6.1±0.6)mmol/L,餐后2h血糖为(7.7±1.3)mmol/L。在改用原来口服降糖药后,1个月平均空腹血糖为(6.5±0.5)mmol/L。餐后2h血糖为(8.1±0.8)mmol/L,与应用胰岛素前相比,血糖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恢复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紊不足以代偿胰岛素抵抗的结果。英国前瞻性研究(UKPDS),T2DM,一旦发现血糖升高,体内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已经丧失了50%以上.持续性高血糖为诱发和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因素。还可进一步增加胰岛素抵抗。如何在早期发现血糖高时即给予胰岛B细胞进行保护而延缓B细胞的衰竭,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从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初诊的空腹血糖〉11.1mmol/L的T2DM患38例,排除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患及心功能不全。给予早期胰岛素治疗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并随访1年,以观察早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患的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对于血糖初诊高、降糖口服药及其他类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较差的2型糖尿病(DM)患者,应用赖脯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赖脯胰岛素25治疗的120例2型DM患者,66例2次/d皮下注射(2次组);54例3次/d皮下注射(3次组)。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情况。结果两组经14d治疗后血糖值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01),两组血糖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2次组发生低血糖事件17例,3次组发生1l例;2次组胰岛素用量为(0.44±0.14)U/kg,3次组胰岛素用量为(0.62±0.16)U/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次/d或3次/d赖脯胰岛素25皮下注射,对2型DM患者,均可控制HbAlc。及血糖,3次/d效果较满意且无增加低血糖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许鲁宁 《海峡药学》1996,8(3):39-40
胰岛素为高分子防类激素,临床上多采用皮下注射给药。笔者选择9例Ⅱ型糖尿病(NIDDM)的病人干餐前鼻粘膜喷胰岛素,观察其餐后的降血糖作用,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选择:9例均为住院病人,经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不理想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体重为51.63±671kg,平均年龄为5813±5.24岁.平均病程8±4.50年。饮食提供1300~1600卡/d(碳水化合物占45%,脂肪占35%,蛋白质占20%)。其中3例曾接受过普通胰岛素治疗。2.胰岛素和吸收促进剂:2.1普通胰岛素注射液。4O0u/10ml·mH73.丹麦诺德大药厂生产,单…  相似文献   

20.
在一项随机、平行分组的开放试验中,27例妊娠糖尿病妇女(年龄30.7±6.3岁,HbA1c〈7%)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治疗组(餐前5分钟注射)和常规人胰岛素治疗组(餐前30分钟注射)。试验时间为从诊断妊娠糖尿病(18~28周)至产后6周。研究期间两组的总体血糖水平均控制良好(试验开始和结束时HbA1c≤6%)。进餐试验时,试验6周时的平均血糖水平(门冬胰岛素组4.2±0.57mmol/L,常规人胰岛素组4.8±0.86mmol/L)略低于试验0周时(门冬胰岛素组4.9±0.59mmol/L,常规人胰岛素组5.1±0.36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