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1989年以来,我们对丹棱县仁美镇的飞龙及唐河乡的龙滩两村采用对象化疗辅以易感地带灭螺的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成效。1防治措施①对象治疗试区3-60岁村民每年用IHA检测血吸虫抗体,快速ELISA法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粪便孵化法检查毛蚴。任意一项阳性者作为治疗对象,于每年10月用吡喹酮治疗,剂量为60mg/kg分二日服。②易感地带灭螺每年对试区内人畜常到的有螺环境,如环山堰、灌溉农、毛渠及房屋周边环境用药物喷洒及没杀等方法灭螺。③健康教育对试区村民采用广播、观看录像及发放宣传品等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村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全省血吸虫病不同亚型流行区病情动态,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于1989、1995、2001三个年度分别对人、畜进行血吸虫粪检查病,用EXCELL建立数据库,SAS统计分析。结果 3次抽样调查中,不同亚型流行区人群和耕牛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病人和人群感染度(EPG)均呈上升趋势。洲滩、垸内地区居民感染率和EPG男性高于女性,但丘陵地区女性高于男性;各亚型流行区30-岁以上的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和EPG较高。2001年洲滩、丘陵地区人群感染率和EPG最高的职业是农民,垸内地区是渔民。结论 3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全省人群和耕牛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同亚型流行区的病人和人群EPG均呈上升趋势。因此,防治工作需针对不同亚型地区的流行特点,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洞庭湖洲垸亚型疫区采取不同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选择西洞庭湖洲垸型疫区五一村为试点,连续27年分阶段实施常规防治、人畜同步化疗、化疗结合改水的不同防治措施,观察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结果湖沼型洲垸亚型重流行区,常规防治措施,居民感染率维持在33.10%~34.73%的较高水平。以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措施,人群感染率、耕牛感染率分别从30.00%以上降至10.00%左右,儿童新感染率从15.00%下降到5.00%以下。化疗结合改水居民感染率维持在2.66%~7.61%,儿童新感染率为1.20%~3.70%。各阶段垸外易感地带感染性钉螺无明显变化。结论人畜同步扩大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短期可迅速降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是控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方法,但化疗措施仍无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6.
云南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山高谷深,环境复杂,交通困难,民族众多,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卫生文化知识缺乏,卫生状况差,很难做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是目前云南血吸虫病尚未控制的重流行区之一。为了研究和掌握这类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探求相应的变化规律,优化防治策略,总结防治经验,客观评估十年来的综合防治效果,特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个自然村的居民血吸虫病情进行了十年纵向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果园养鸡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方法在四川省蒲江县长秋乡选择果园,一次性放养1月龄小鸡100只,作为实验组;另选择环境、种植类型及螺情相似的果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灭螺措施。观察两组的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植被变化情况、药肥施用及收成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养鸡3个月后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基线调查分别降低了86.9%和98.1%(P0.001),其下降幅度高于采取常规灭螺措施的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养鸡4个月后的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与养鸡3个月后相比有进一步下降;对照组在同月份有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较上一月份有所回升,实验组和对照组两项螺情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的费用效益比对照组每亩可增加收入2 228.5元。结论果园养鸡灭螺的效果优于常规方法,灭螺效果也能维持较久。降低了血防工作的成本,同时增加了果园的收入和减少开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行特点、 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演变过程, 特别是总结了现阶段实行的 “以传 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研究进展以及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因素,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旨在为推 进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的规律并求证其分布的动态性。方法在四川省普格县对钉螺分布进行1年的动态观察。随机设框,检获框内全部钉螺,经压碎法鉴定死活后,计数每框的钉螺数。采用均数、方差等统计指标描述钉螺的分布特征,并拟合负二项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结果2008年4、5、7、8、9、11月的钉螺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6、10、12月及2009年2月的数据与选取的分布类型均不能有效拟合。结论普格地区的钉螺分布并非简单的负二项分布,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可能存在分布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一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部分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出现疫情回升态势。为了解这类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疫情回升原因,以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于1999年11月对江西省西北部的瑞昌市高丰乡永丰村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1概况 永丰村位于瑞昌市中部,属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该村有8个自然村,人口 2 001人,其中到非疫区打工者667人;耕地约 120hm2,居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并用新鲜粪施肥。村内大小灌溉沟渠纵横交错,穿绕村庄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居民习惯在沟渠内洗衣、洗菜和洗刷粪具,粪便能直接污染有螺水源。 该村是世行贷款…  相似文献   

12.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沟渠环境地膜覆盖灭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膜覆盖法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沟渠环境的灭螺效果。方法选择有螺沟渠作为试验现场,分设施药覆膜组(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按2 g/m2的剂量喷洒后覆盖地膜)、单纯覆膜组(不施药直接覆盖地膜)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灭螺措施)。于覆膜后7、10、40、60 d和90 d,分别进行灭螺效果调查,并每天测定地膜内外环境温度。结果覆膜后膜内温度显著高于膜外(t=4.12,P〈0.01);覆膜7 d后施药覆膜组和单纯覆膜组的活螺密度较实验前分别下降99.01%和67.71%,10 d后分别下降96.58%和93.06%,40 d后均可达100%。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施药覆膜、延长覆膜时间、提高膜内累积温度等均能有效提高灭螺效果。结论地膜覆盖法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短时期施药加覆膜作用强于单纯地膜覆盖,随着覆膜时间增加,单纯地膜覆盖同样具有理想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在一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通过连续3年的全民化疗,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及肝脾肿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区居民的血吸虫感染率从1992年的15.6%下降到1994年的4.7%;感染度明显下降.受检居民的肝脾肿大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改善,提示在中度流行区全民化疗可显著降低感染,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5.
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省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当前山区重疫区多在山丘地区,研究该区流行特点对于防治山区血吸虫病及研究防治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于1986年在川西盆地西南边缘山区的眉山县海珠乡和郑军乡进行了调查,区内海拔为500~700m,人群居住分散,多系单家独户,调查范围为2个乡、10个村。计53个村民组,人口6 055人,耕牛619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和防治现状,评价防治效果,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于1986~1990年以善卷乡为试点,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成果巩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态势以及防治成效,分析了该类地区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揭示了当前血吸虫病的传播特点,并探索了“十二五”期间达传播控制后的措施和策略,以巩固防治成果和可持续发展,如期实现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8.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有7个区县、47个乡镇,28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疫区人口42万多人。据防治初期调查,居民平均粪检阳性率为20.89%,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为20.4%,钉螺感染率为1.8-2.33%,调查野生动物26种,有17种感染血吸虫,属山丘型血吸虫病重疫区。自1950年开展防治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查出钉螺面积33185673m2,病人69686人(其中晚期病人2614人、急血1640人),病牛10956头次。经过40多年的积极防治,1978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1993年达到消灭标准,全…  相似文献   

19.
<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和皖南山区,是我国防治血吸虫病流行重点省份之一。全省有9个市的50个县(市、区)为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血防区直接受威胁人口六百余万。钉螺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和沿江水系、湖泊的江、洲、湖滩,以及以河、沟、田、水系灌区为主的山丘内陆型  相似文献   

20.
两个山丘型疫区牛血吸虫病疫情动态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疫区牛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正确评估防治效果、制订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山丘型疫区仁美和大仓作为观察点,采用毛蚴孵化法检查牛血吸虫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牛感染率;入户调查家畜放牧行为,每年4、9月调查野粪和钉螺分布及感染率。结果与1993年比较,2007年仁美和大仓观察点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98.4%和93.8%;感染度亦呈下降态势,至2007年基本以低感染度为主。1995年以后仁美观察点野粪阳性率为0,大仓点至2007年处于较低徘徊状态;活螺密度和阳性螺密度呈下降趋势。结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自然环境特殊,疫区往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加大查治病和扩大化疗力度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疫情。要彻底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还必须加强钉螺孳生环境改造和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