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综合影像学诊断下肢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下肢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27侧下肢肢体乳糜反流性淋巴水肿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DLG)、造影后CT、核素淋巴显像检查,其中4例接受盆腔MR扫描,11例接受下肢MR扫描.结果 DLG示26例患者可见下肢乳糜反流,26例胸导管出口不同程度受阻;造影后CT所见与其基本吻合.核素淋巴显像显示27侧下肢肢体淋巴肿,伴9例阴囊淋巴水肿,19例胸导管出口梗阻;21例接受单侧淋巴显像,均证实乳糜反流存在.MRI示下肢、盆壁水肿呈网格状长T2信号.结论 DLG及核素淋巴显像可直接、动态显示淋巴系统异常;DLG后CT可弥补二者空间分辨力较低的缺陷,并可清晰显示周围组织的情况.MRI可以明确肢体淋巴水肿的部位及范围,鉴别水肿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T淋巴管成像(CTL)诊断原发性乳糜尿的价值。方法 分析37例原发性乳糜尿,比较CTL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LG)所见淋巴管形态、淋巴回流,泌尿系统、胸腹盆部淋巴管异常及腹盆腔、腹膜后、肺、纵隔及骨骼等其他异常;以Kappa检验评价二者诊断原发性乳糜尿的一致性。结果 CTL显示对侧髂淋巴反流、对侧腰干反流及支气管纵隔干反流优于DLG(P均<0.05),诊断一致性中等(Kappa均>0.40);二者显示同侧及对侧肾脏淋巴反流几乎完全一致(Kappa均>0.80),而CTL能进一步显示肾脏及肾周异常淋巴管分布;DLG显示颈干及锁骨下干反流优于CTL(P<0.05),二者显示同侧髂、腰干及腹膜后淋巴管纡曲扩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一致性中等及以下(Kappa均<0.50)。CTL显示对比剂异常反流至胸部14例、腹盆部36例,5例复杂性淋巴管畸形及8例淋巴管瘤等;DLG仅显示7例胸部及5例腹盆部对比剂异常反流。结论 CTL显示肾脏反流、肾周异常淋巴管分布及对侧髂、腰干反流具有重要价值,而DLG显示胸导管末端反流更具优势;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淋巴管造影对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乳糜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乳糜尿患者的核素淋巴显像、直接淋巴管造影、CT淋巴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所有资料.结果 11例乳糜尿患者中,核素淋巴显像发现胸导管扩张8例,腰干增宽5例,肾盂显影7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10例,腰干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4例,向肾盂反流10例;CT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9例,右淋巴管扩张1例,腰干、腹膜后、髂、盆腔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10例,肾盂、肾窦反流11例.结论 CT淋巴管造影可以发现更多病变淋巴管,并清晰显示其周围解剖关系,对核素淋巴显像和直接淋巴管造影的低空间分辨力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糜反流综合征(CRS)是指乳糜回流途中的淋巴管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缺陷,乳糜液不能正常地回流至静脉,而反流到正常的组织器官中并由此产生的一组罕见的症候群[1],乳糜反流被分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而先天性发育异常分为两型:Ⅰ型(巨大淋巴管megalymphatics)、Ⅱ型(淋巴管缺陷lymphatic deficiency)。Ⅰ型-先天性阴道乳糜漏主要表现为阴道流液,女性发病少于男性,儿童和青少年起病为常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下肢淋巴水肿以及有乳糜液从生殖器或下肢流出,亦可有乳糜尿、乳糜腹水、乳糜胸等[2]。此病罕见,病例报道少[3],现将1例原发性乳糜反流综合征Ⅰ型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MSCT诊断乳糜性心包积液淋巴回流障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乳糜性心包积液的DLG及造影后MSCT资料;7例伴乳糜胸,其中1例伴乳糜痰;8例接受胸导管梗阻解除术.结果 9例DLG和MSCT均表现为胸导管出口梗阻;5例合并心包区反流,其中4例通过扩张的支气管纵隔干反流.8例接受胸导管出口梗阻解除术,术后病情好转.结论 DLG和MSCT可显示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胸导管及属支异常,并能显示心包腔与淋巴系统的异常交通,后者可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成像在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淋巴管肌瘤病(LAM)诊治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我院经病理或影像学典型表现证实的12例LAM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资料,并与手术相对照。 结果 CT示12例LAM均伴有乳糜性胸腔积液,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伴有盆腔积液。12例LAM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均不同程度出现腹膜后和(或)髂淋巴管扩张,5例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时出现胸导管扩张,1例胸导管回流不畅,5例胸导管未显影,1例部分显影。12例LAM中1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和造影后CT成像可为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LA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淋巴管瘤CT淋巴管造影(CTL)及常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骨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9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及造影后CT平扫,16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L和常规CT表现。结果 骨淋巴管瘤CT表现为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影,多位于脊柱(n=71)及骨盆(n=73)。79例中,囊状病变37例,筛网状病变18例,24例二者均存在;28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可见硬化边,47例患者部分骨病变可见硬化边,4例患者所有骨病变均未见硬化边。骨内病变增强CT扫描均未见强化。CTL检查中,24例病变内可见碘化油沉积。结论 骨淋巴管瘤CTL及常规CT表现较具特征性,且常伴淋巴系统其他异常改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糜尿患者非增强MR淋巴成像(3D Unenhanced MR lymphography,MRL)淋巴管-泌尿系瘘道定位与胸导管异常,与直接淋巴管造影(Direct lymphangiography,DLG)术后CT对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乳糜尿患者MRL及DLG术后CT资料,由两位医师盲法阅片,评价淋巴管-泌尿系瘘道位置和胸导管梗阻相关征象。MRL评价指标包括:肾淋巴管及其他腹膜后淋巴管扩张,胸导管扩张和胸导管周围迂曲淋巴管。DLG术后CT评价指标:肾淋巴管和泌尿系对比剂返流,髂干和胸导管出口区淋巴管对比剂返流。 结果 MRL显示19例(79.2%)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2例位于双肾,6例位于左肾,10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膀胱。DLG术后CT显示26患者淋巴管-泌尿系瘘道:6例位于双肾,7例位于左肾,10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膀胱。MRL与DLG术后CT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601, p<0.001)。两种检查方法对单侧肾脏水平淋巴管-泌尿系瘘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63,P<0.001),MRL灵敏度Sen=69.0%,特异度Spe=100%。2例患者DLG及术后CT对比剂未达胸导管颈段,MRL可显示其中1例颈段胸导管。MRL发现2例合并单侧双肾盂输尿管畸形患者。 结论 MRL能作为乳糜尿患者无创显示淋巴管-泌尿系瘘道的初步检查方法,可显示胸导管梗阻情况,与DLG术后CT有较好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多系统淋巴管肌瘤病(LAM)的CT表现,提高对其疾病的进一步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多系统LAM患者的CT表现。结果:10例LAM均出现肺部异常,CT表现为:两肺多发或广泛分布薄壁小囊状影10例;纵隔淋巴结肿大和乳糜胸水各2例,气胸1例,肺磨玻璃样改变1例。6例出现腹部异常,CT表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其中1例合并肝AML;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LALM)和乳糜腹水各1例。结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同时行胸腹部CT检查有助于本病的全面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MSCT诊断乳糜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MSCT诊断乳糜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乳糜胸患者的DLG及DLG后MSCT成像资料,将MSCT与DLG影像相对照。结果 DLG后MSCT显示造影侧髂及腹膜后淋巴管扩张、纡曲30例(100%),与DLG相吻合;出现对侧髂腰部反流和腹膜后淋巴管扩张13例(43.33%),DLG显示9例(30.00%,P=0.13);出现腹腔反流4例(13.33%),DLG显示3例(10.00%,P=1.00);胸导管出口受阻20例(66.67%),DLG显示22例(73.33%,P=0.50);胸导管部分未显影9例(30.00%),DLG显示8例(26.67%,P=1.00);对比剂入血10例(33.33%),DLG显示4例(13.33%,P=0.07);对比剂漏出至胸腔8例(26.67%),DLG显示1例(3.33%,P=0.02)。两种检查均显示1例(3.33%)肺内淋巴管扩张(P=1.00)。结论 DLG后MSCT成像与DLG互为补充,可为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造影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P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DPL患者18例,由2名医师分别对其淋巴管造影表现及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18例DPL患者的胸部表现包括:对比剂反流18例(100%)、淋巴管扩张18例(100%)、纵隔软组织肥厚18例(100%)、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8例(100%)、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3%)、叶间裂增厚15例(83.33%)、双肺磨玻璃影14例(77.78%),以及胸腔积液17例(94.44%)、胸膜增厚9例(50.00%)、胸膜外软组织增厚11例(61.11%)、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16例(88.89%)、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44.44%)、胸腔和纵隔心包积气4例(22.22%)、胸廓塌陷3例(16.67%);胸外异常表现包括:腹膜后对比剂反流和淋巴管扩张4例(22.22%)、腹腔积液1例(5.56%)、腹膜后和脾脏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5.56%)、颈部淋巴管扩张8例(44.44%)、胸导管出口梗阻8例(44.44%)、颈部多发淋巴结10例(62.50%)、腋窝多发淋巴结16例(88.89%)、下肢淋巴水肿1例(5.56%)、颜面部水肿1例(5.56%)和骨骼异常3例(16.67%).结论 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能通过显示对比剂的异常分布和堆积明确判断有无淋巴液反流和淋巴管扩张及增多,为诊断和治疗DPL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CT淋巴管成像(CTL)及平扫CT诊断乳糜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乳糜痰患者CTL及胸部平扫CT资料,观察淋巴管异常及胸部其他异常表现。结果 17例CTL均见碘化油异常沉积,分布于颈根部、纵隔区、胸腔和胸壁,以颈静脉角区最为常见,部分可见肺部碘化油反流及多处淋巴管扩张;胸部平扫CT显示肺、胸膜、纵隔及心包等多处异常,以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最为常见。结论 CTL对诊断乳糜痰有一定价值;胸部平扫CT可显示乳糜痰患者肺及胸部其他结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兔足背皮内、皮下注射钆双胺行脊柱旁淋巴干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8只,首先经足背皮内注射钆双铵(皮内组),间隔3天后再经皮下注射(皮下组),采集冠状位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l3d-cor)图像,分别评价腰淋巴干及胸导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皮内组显示所有兔两侧腘窝淋巴结、髂淋巴结及主动脉下淋巴结明显强化,强化持续时间大于30 min,最长达90 min;6例腰淋巴干全程及乳糜池明显强化;5例可见部分胸导管强化。皮下组显示所有兔两侧腘窝淋巴结均明显强化,但腰淋巴结、腰淋巴干及胸导管未见强化。腰淋巴干及胸导管强化程度总评分皮内组与皮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0,P=0.0002)。结论 足背皮内注射钆双胺淋巴管成像能较皮下注射更好地显示腰干淋巴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