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情况和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报告监测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8年保山市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770例。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7.47/10万、15.93/10万、13.94/10万、16.13/10万、9.58/10万,各年皆呈高度散发状态。7-8月份为其流行高峰,发病占总发病数的26.27%。发病主要集中在15~30岁的青壮年。结论保山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近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应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加大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监测力度等综合性措施,加强防治,减少发病,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云南、贵州、广西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迁规律。方法 收集3省(自治区)2001-2012年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统计学方法分析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1-2012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01-2006年发病率由30.15/10万降至10.83/10万(年均发病率21.12/10万);2007-2012年发病率趋于稳定,波动于4.75/10万~6.83/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73/10万)。夏秋季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高发季节。发病地图显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聚集性明显:云南、贵州两省的高发县集中于玉溪至贵阳的带状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发县集中于桂林地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显示,2001-2003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一级聚集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遵义、安顺等县(市);2004-2012年一级聚集区迁移并固定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等县(市)。结论 我国西南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聚集区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中部的带状区域。2004年以后主要发病聚集区由贵州省转移至云南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其流行规律,为控制伤寒副伤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1993-2006年灵川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最高的年份发病率达181.76/10万,年均发病率为76.51/10万;14年间共发生流行暴发疫情18起;学生和农民为高发人群,占82.97%;6~11月为流行高峰,占64.66%;水污染是伤寒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灵川县伤寒副伤寒疫情仍较严重,必须加强学校和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  相似文献   

4.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特征,为伤寒/副伤寒的防控、监测策略制定及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流行特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针对13个国家级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采用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等方法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03/10万,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省份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4岁组为发病率最高。农民、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自2009年逐年上升。7-8月及夏秋季为发病高峰。2009-2013年共报告25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13个监测点的伤寒/副伤寒病例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率为3.00%(940/31 322),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68.19%(641/940),伤寒沙门菌占31.60%(297/940)。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均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50.22%和85.33%。伤寒沙门菌PFGE带型多而分散,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带型相对少而集中。结论 虽然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处于低发水平,但时有暴发,应进一步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伤寒及副伤寒病原确诊、暴发发现及应对能力,建立耐药监测系统,在新的高发省份加强监测并开展危险因素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紫云自治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70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2.73/10万。甲型副伤寒居多。全年病例分布不均衡。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少数病例易形成慢性带菌者。[结论]加强卫生健康宣教,提高伤寒病例监测水平;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990-2019年兴化市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兴化市1990-2019年甲乙类肠道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兴化市1990-2019年共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7种30 282例,年均发病率69.66/10万。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61.30/10万、21.29/10万、18.35/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x趋势2=56 574.719,P < 0.001)。1990-1999年甲肝、伤寒副伤寒高发,占总发病的78.58%,2000-2009年发病以肝炎(未分型)、甲肝为主,占65.87%,2010年后肝炎(未分型)、戊肝发病占69.81%。三个时期病人的性别和年龄组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农村和市区发病数分别占74.35%、25.65%,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1990-1999年、2000-2009年发病呈明显双峰分布,高峰在每年3月和7-10月,2010-2019年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发病趋于平缓。  结论  1990-2019年兴化市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明显下降,防制效果显著;今后需加强对农村地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中老年人的防控,结合新时期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北仑区1985-2005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北仑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85-2005年北仑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1年间北仑区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35.63/10万,每隔2-3年出现一个高流行年,1999年后伤寒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分布呈现春季单峰。发病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72.54%),本地户籍发病远大于外来流动人口。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危险因素分析提示伤寒流行与生吃、半生吃毛蚶、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有关。结论北仑区属于伤寒高流行地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饮食行为干预、加大贝壳类海产品监测,是控制当前北仑区伤寒高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宁市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宁市2004-2010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对2011-2013年的发病进行行预测.结果 2004-2010年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1.20/10万,以夏秋季为主,8月达高峰;男女发病率比为1.42∶1;发病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城区发病明显高于郊县.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1-2013年发病率较2010年稍有下降,但幅度不大.结论 伤寒副伤寒仍是南宁重点防治的疾病,重点对象是农民和学生.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的同时,应注意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的综合卫生管理,尤其是饮用水管理,以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和最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县达到69.0/10万,最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玉芬  刘志涛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31-2132
目的掌握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各州(市)2008—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疫情年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云南省2008—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 675例,死亡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77/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02/10万。西双版纳州、玉溪市、德宏州、红河州、昆明市及保山市6个州(市)为云南省的高发地区,5—10月为高发月份(64.66%),发病年龄以20~39岁组居多,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64.65%)。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简称伤寒)发病和病原学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2003~2010年伤寒疫情资料和2005~2010年伤寒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0年伤寒累计报告1 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5.37/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9.03、6.26、6.12、6.63、6.82、3.81、2.50、1.57(P<0.01)。年均发病率(/10万),吉首市为13.65,泸溪县为5.59,凤凰县为12.57,花垣县为3.95,保靖县为3.84,古丈县为1.93,永顺县为0.87,龙山县为1.83;男性为5.80,女性为4.93(P<0.01);0~4岁为3.21,5~24岁为6.57,25~44岁为5.70,45~64岁为4.59,≥65岁为2.47。1 083例病人中,农民占41.92%,学生占31.30%,其他占26.78%;5~10月发病的占65.37%。2006~2010年累计对160例伤寒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检测,从160份血样中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从42份大便中检出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466份疑似病例、963份重点人群、55份岀院病例标本和124份外环境水样均为阴性。[结论]2003~2010年湘西州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流行菌株是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菌株耐药情况,为做好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对各市州分离上送的6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10年间湖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9 888例,死亡0例,年均发病率1.47/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5—9月为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地区。2011—2020年湖南省共报告4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暴发场所均为学校,传播途径均为水型传播。67株伤寒、副伤寒菌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厄他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为97.0%;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性较低(<10%)。55.3%菌株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现1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湖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呈持续低发状态,局部地区存在暴发。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5.
刘瑞田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73-2275
目的对临沂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制定科学控制对策,消除流行周期。方法收集该市1956—2011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总和统计和年代统计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56—2011年共计发生伤寒副伤寒12 079例,年均发病率为2.45/10万。发病具有20 a左右1次的流行周期,每年6—12月份为多发季节。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占77.72%;农民、学生、工人发病占81.75%,平原发病高于山区。目前该地区已进入第3次流行周期后的散发期,2005—2011年年均发病率已降为0.78/10万。结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净化疫情,该市20年左右1次的伤寒副伤寒流行周期可被消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居民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在贵州、云南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2县、云南省2县区共抽取9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的2400户家庭,每个抽中的调查户采用Kish表法进行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员使用统一问卷调查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结果4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知识总知晓率为:贵州开阳县7.87%,贵州平坝县15.04%,云南玉溪市红塔区35.92%,云南澄江县31.09%。云南两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均高于贵州两县(P〈0.05);4个区县均以“20-29岁”组人群总知晓率最高。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低,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也越低。4区县居民喝生水的比例均较高,对采取何种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的行为正确率较低。结论4个高发区县的居民普遍缺乏对伤寒、副伤寒疾病及防治知识的了解,在此地区人群中开展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农民、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