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经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20例颞下入路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l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9例,好转11例。结论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简便、实用,术野宽阔,能避开脑神经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颞枕经小脑幕人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经颞枕入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病例均在术前行MRI检查.结果 18例于术患者,肿瘤直径<3.0cm4例;3.0-4.5cm5例;>4.5 cm 9例,最大径可达到7.6 cm×7 cm X7 cm.全切8例,次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1例.偏瘫2例,面瘫1例.听力减退1例,无脑脊液耳漏、失语.1例死亡.结论 颞枕经小腩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具有可行性,可以使鞍旁海绵窦区、上中斜坡、岩骨背侧小脑脑桥角区暴露充分,利十该区域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手术治疗的2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颞下经天幕入路15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7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动眼神经麻痹和面瘫3例、颞叶水肿伴出血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全切肿瘤无复发,残余肿瘤无进展;末次随访KP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应制定个体化的、以手术为中心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以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导向,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的同时保证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1998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行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除10例(25.0%),大部分切除2例(5.0%)。40例病人随访3~15个月,术后6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10例展神经麻痹病人中,完全恢复4例,不同程度恢复4例,未恢复2例;8例轻度面瘫病人中,完全恢复6例,未恢复2例;12例面部麻木加重病人中,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6例,较术前加重6例;偏瘫2例和失语3例,6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正岩斜区脑膜瘤指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1],不包括起源于下斜坡和内听道外侧的脑膜瘤。岩斜区位置深在,局部解剖复杂,与脑干及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毗邻,因此,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手术入路与岩骨的关系,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可分为前方入路(包括额颞-眶-颧入路等)、侧方入路(包括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入路,各种经岩骨入路等)、后方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失语6例、脑脊液耳漏2例,听力障碍6例,以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症状加重4例,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暴露充分,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微,损伤颅神经机会较小,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经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 结合本组20例颞下入路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9例,好转11例。结论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简便、实用,术野宽阔,能避开脑神经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改良颞顶部直切口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对切除岩斜区和脑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颞顶部直切口替代马蹄形切口的颞下入路的病例资料,记录开关颅时间,病变的病理类型和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 病变全切除29例,近全切除7例.面神经额支功能保存34例(94.4%).术后随访9~24个月,颞肌无明显萎缩,外形美观效果良好.1例病人因术后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清除,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安全和有效性方面,颞顶部直切口可替代传统马蹄形切口进行颞下颅中窝底入路切除脑干和岩斜区病变.这一改良可减少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本病的放射学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以探讨岩斜坡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和如何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岩斜坡脑膜瘤,采用3种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包括(1)经岩骨-天幕入路3例;(2)乳突后枕下入路15例;(3)远外侧枕下入路3例。结果术后恢复良好者19例(90.5%),经术后CT或MR证实肿瘤全切除者13例(62%),无手术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10例(47%),其中永久性损害3例(14%)。肿瘤巨大、肿瘤血管化或纤维化、脑干与肿瘤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消失、基底动脉供血等因素增加手术困难,影响术后效果。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精良的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坡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残死率。但保证病人术后生存质量是最重要的手术目的,当肿瘤巨大或蛛网膜界面消失时,全切除肿瘤会十分困难,应考虑次全切除肿瘤,术后用γ-刀处理残余肿瘤。  相似文献   

14.
张建  张良  林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0):1019-1021
目的 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和保护神经的方法. 方法 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脑膜瘤31例,其中乙状窦后入路22例,联合颞枕下入路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除1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0例(32.26%)患者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除外展神经未能解剖保留的病例外,余病例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均有改善. 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或联合颞枕下人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效果良好,选择合适的操作间隙有利于肿瘤切除和减小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完全恢复,无新出现的面瘫,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5例。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重度病残2例。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可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S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人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骨窗形成后,注意将横窦、乙状窦轮廓。切开硬膜后充分向外侧和向上牵开。通过颅神经间隙完成肿瘤的内减压后,分离肿瘤与颅神经及脑干的粘连并分块切除。如果肿瘤向中颅凹延伸,可切开部分天幕后向上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向枕骨大孔延伸,可将乙状窦后入路与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起来加以切除。对于MRI显示具有侵袭性特征,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肿瘤,不应追求肿瘤的全切除,“脑干减压”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60%)。手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40%)。半年随访恢复良好者13例(86.6%)。结论应用简单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改良处理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