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频消融迷宫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ai Z  Sun G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19-721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其中19例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的患者,同时行瓣膜替换术,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修得。射频消融的路线采用小板井嘉夫的手术径路。术后16例恢复窦性心律,占80%,未恢复窦性心律的4例,2例为房颤,1例为房扑,另1例为结性心律。  相似文献   

2.
141例心脏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AF)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6年7月到2008年5月在心脏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141例,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律、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6例.出院135例中,随访129例(95.56%),失访6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6.79±7.91)个月.随访者中1例1O个月死于心衰,余128例生存.心功能(NYHA)Ⅰ级120例(93.75%),Ⅱ级8例(6.25%).被随访者3个月、6个月和1年以上稳定窦性心律(sSR)分别为69.77%、72.36%和87.14%.超声显示左心房比术前明显缩小,sSR者均出现明显 A 峰波,左心房功能良好.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施行双极射频迷宫手术治疗AF安全有效.随着术后时间延长,sSR逐渐增加,AF复发率逐渐降低.老年、AF病程超过5年、左心房内径>60 mm以及中到重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影响双极射频迷宫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纤维化特点及其对外科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9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九病房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患者60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术中射频消融前取左心耳病理标本.根据术前左心房内径(LAD)不同,分为a组(LAD≤50 mm)、b组(50 mm< LAD≤60 mm)、c组(60 mm<LAD≤70 mm)、d组(LAD >70 mm),每组各15例.标本切片染色后,比较4组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及细胞径差异.收集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心电图,随访术后第3、6、12个月心电图,研究4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 4组显微镜下测得胶原容积分数值和心肌细胞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12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3、6、12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a组93.3%、93.3%、93.3%、100%、100%;b组80.0%、73.3%、80.0%、80.0%、80.0%;c组66.7%、66.7%、66.7%、73.3%、66.7%;d组53.3%、53.3%、53.3%、60.0%、60.0%.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越大、心房纤维化程度越高,心肌细胞径越大外科射频消融术后6及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20例,其中19例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的患者,同时行瓣膜替换术,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射频消融的路线采用小板井嘉夫的手术径路。术后16例恢复窦性心律,占80%,未恢复窦性心律的4例,2例为房颤,1例为房扑,另1例为结性心律。射频消融迷宫术耗时短,仅增加钳闭主动脉时间平均20.5分钟,无术后出血的潜在危险。但术后7~10天之内,有18例出现过房颤、房扑、房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可能由于射频消融不均匀,干扰心房的心电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47 ~ 71岁,平均(61.5±5.6)岁.房颤病史2~ 25年,平均(6.2±4.0)年.术前心功能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632±0.055.手术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胸腔镜下实施心外膜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应用胺碘酮和华法林3个月,术后1、3、6、12个月及每年随访患者并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平均手术(60.5±30.1) min,术后呼吸机使用(11.5±2.1)h.术后随访2.6~14.2个月,无阵发心悸、短脉、偏瘫等症状,无死亡或卒中,24 h动态心电图示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房颤转复率100%.结论 初步经验显示全胸腔镜下左心房后壁隔离法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06年8月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30例,术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病2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冠心病1例。手术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射频消融系统,每例患者分别应用单极系统和双极系统,按照迷宫手术线路分别于左、右心房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手术,并切除左、右心耳,同期完成相应的心脏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手术时间30.5±12.6min。术后死亡1例,其余29例顺利出院。术后当天21例患者(70.0%)转为窦性心律。29例患者出院后随访7.6±4.8个月,24例(82.8%)为窦性心律,5例(17.2%)为心房颤动或房室结性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简单、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所采用的术式分为SPVI组(30例)和CPVA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复发率。结果CPVA组手术时间为(171.0±25.8)min,SPVI组为(168.2±21.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9)。CPVA组x线暴露时间为(38.5±8.4)min,SPVI组为(45.8±16.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7.1±7.8)个月,CPVA组复发率为5.3%,SPVI组为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CPVA比SPVI具有更少的X线暴露时间和更低的复发率,且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猪心房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消融组织透壁性损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PS  Chen X  Liu 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4):1881-1884
目的 分析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对猪心房不同部位不同次数的消融产生的组织透壁性损伤.方法 选取6只新鲜(离体时间<20 min)的保存完整心房组织的普通家猪心脏,按消融部位分为4组,分别对左心房后壁、左心房顶、右心房前壁以及左心房后壁近二尖瓣后瓣环部位使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对各部位心房组织,在长约2.0 cm的厚度均一区域,间隔0.5 cm行4次夹闭消融,记录每次消融结束时间,取各次消融后的心房组织,分别用4%甲醛和5%戊二醛保存,送光镜下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透壁性损伤情况.对消融时间以及损伤情况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同一部位心房组织,随着消融次数的增加,所需消融时间逐渐降低;不同部位的心房组织,相同次数的消融,所需消融时间与组织厚度呈正比.结论 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左心房后壁、左心房前壁相对较薄的部位,至少2次消融才能确保组织的透壁性损伤;右心房前壁以及左心房后壁近二尖瓣后瓣环部位,3~4次消融才能确保组织的透壁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改良线路心房直视迷宫式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在瓣膜置换同时采用改良线路经心房直视迷品式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66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病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经心房行迷宫式射频消融,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无手术死亡,57例房颤消失,其中术后窦性心律54例(81.8%),结性心律1例(1.5%),心房扑动2例(3%),9例(13.6%)仍为房颤,随访2-60个月,总随访率89.6%,窦性心律稳定,无远期死亡,结论:经心房内视改良线路迷宫式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方法简捷,安全有效,远期疗效稳定,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评估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及左心耳结构及功能改变,分析其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AF患者(AF组)及对照组32例的心脏CT资料,以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房最大、最小容积(LAVmax、LAVmin)及左心耳最大、最小容积(LAAVmax、LAAVmin),计算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及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根据临床症状将AF组患者分为阵发性AF亚组及持续性AF亚组,又根据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或"血栓前状态"分为AF左心耳血栓阳性亚组及阴性亚组,对左心房及左心耳容积及心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F左心耳血栓两亚组LAVmax、LAVmin、LAAVmax及LAAV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AF左心耳阳性亚组LAVmax、LAVmin、LAAVmax及LAAVmin均高于阴性亚组(P均0.01);AF左心耳血栓两亚组LAEF及LAAE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1),且AF左心耳阳性亚组LAEF及LAAEF均低于阴性亚组(P均0.001)。持续性AF亚组LAEF及LAAEF均明显低于阵发性AF亚组(P均0.01),阵发性AF亚组与持续性AF亚组间LAVmax、LAVmin、LAAVmax及LAAV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持续性AF亚组左心耳血栓及"血栓前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阵发性AF亚组[72.41%(21/29)vs 14.55%(8/55),χ2=113.46,P0.001]。结论当AF患者存在左心耳血栓或"血栓前状态"时,左心房及心耳结构及功能重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