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解剖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是较常见的心脏复合畸形。我们自1980年3月至1995年8月手术治疗41例(同时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未列入)。现总结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13.5岁。全组...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的外科修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二尖瓣脱垂的外科修复经验,方法:对44例二尖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44例患者中风湿性2例,非风湿性42例(2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关不全中度24例,重度20例,腱索断裂或缺如12例,腱索过长32例,其中多根腱索过长6例,治疗行腱索移植10例,健索缩短25例(多根腱索短6例),人工腱索1例,瓣叶折叠3例,瓣叶切除5例,同时行瓣裂缝合8例,瓣环成形28例(后环缝缩14例),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风湿性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左心房血栓再次手术行瓣膜替换,二尖瓣功能正常34例(77.8%),基本正常6(13.6%),残留轻至中度关闭不全3例(6.8%),随访1-18例(平均6.5年),效果良好,结论:外科修复治疗二尖瓣脱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与脱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发病率占同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3.2%,其中8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满意。我们对发病机制,不同类型的主动脉瓣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3年 11月 ,外科治疗 4 4例冠心病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中轻~中度 7例 ,中度 2 4例 ,重度 13例。行二尖瓣成形术 30例 ,其中交界区瓣环成形术 12例 ,用人工瓣环行瓣环成形术 17例 ,1例行双孔二尖瓣成形 ;4例同时行后瓣叶楔形切除 ,1例作腱索转移。瓣膜置换术 14例 ,置入双叶机械瓣 12例 ,生物瓣 2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 7例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或心衰死亡 4例 ,心律失常 2例 ,脑栓塞 1例。 33例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远期死亡 2例 ,生存者远期心功能I~II级 2 9例 ,III级 2例。术后超声复查左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6 2 3± 6 3)mm对 (5 4 3± 7 1)mm]。行瓣膜成形术者远期复查超声显示无反流或轻微反流 12例 ,轻度反流 5例 ,中度反流 2例。瓣膜置换术者 12例出现瓣周漏 ,其余病例瓣膜功能良好。统计分析显示 ,左心室功能、临床心功能级别与手术风险相关。结论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积极处理 ,手术矫治方式应根据瓣膜病理改变及心功能决定 ,尽量施行瓣膜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合并畸形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间隔缺损合并畸形的外科处理李木泉林有光蓝斌陈恕马陈声作者单位:515031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自1989年至1994年我们共收治173例室间隔缺损(VSD)病人,其中合并其它畸形34例(19%),现就这些合并畸形的诊断、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流出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94例VSD合并AI的临床资料、VSD补片修补和主动脉瓣处理方法。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低心排6例(6.4%)。在主动脉瓣脱垂伴轻度AI60例中,出院时超声检查(UCG)14例仍有轻度AI,随访中2例加重需再次手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25例中,UCG提示23例主动脉瓣轻度返流,2例轻微返流,2~5年后3例返流加重。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中1例术后1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流出道VSD伴有AI,应根据主动脉瓣病理改变而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对168例小儿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儿行二尖瓣成形术,男103例,女65例,平均年龄(3.0±2.1)岁,手术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根据不同病理改变采用不同成形方法,术中以注水试验评价成形效果。结果全组患儿术毕二尖瓣无反流或轻度反流,1例术后5 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平均随诊1个月~10年,有1例二尖瓣反流加重再次手术,发现环缩缝线撕脱,再次成形术后效果满意,168例中无一例行瓣膜置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小儿来讲,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只要可能,尽量施行成形术是一种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27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患儿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9月外科治疗27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43例接受了166例次姑息手术,单一姑息手术120例,复合姑息手术23例,39例最终行根治手术.127例行一期根治手术.患儿初次手术时Nakata指数(107.57±58.06) mm2/m2,127例行一期根治手术患儿术前Nakata指数(219.89±99.56) mm2/m2.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33例(12.2%,33/270例),2005年前24例(19.7%,24/122例),2005年后9例(6.1%,9/148例).姑息治疗组死亡11例(7.7%,11/143例),2005年前7例(9.8%,7/71例),2005年后4例(5.5%,4/72例).一期根治组死亡18例(14.2%,18/127例),2005年前14例(20.6%,14/68例),2005年后4例(6.8%,4/59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灌注肺、肺动脉融合术3个因素同姑息手术死亡相关(r分别为3.794、4.394、3.746,OR分别为44.424、80.990、42.338);术后灌注肺、术终间隔开放、肺动脉融合术、HTK液灌注并零平衡超滤4个因素与一期根治手术死亡相关(r分别为1.871、0.367、2.428、-2.004,OR分别为6.493、1.443、11.336、0.135).结论 2005年后外科治疗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死亡比例降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灌注肺、肺动脉融合术增加姑息手术死亡比例.术后灌注肺、肺动脉融合术、术终间隔开放增加一期根治手术死亡比例,HTK液灌注并零平衡超滤可减少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MR)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4年 4月至2 0 0 0年 10月 ,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MR病人 34例 ,其中二尖瓣轻度反流 1例 ,中度反流 2 5例 ,重度反流 8例。二尖瓣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单纯瓣环扩大、瓣叶脱垂或二尖瓣腱索断裂。手术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成形 (MVP) 2 7例 ;单纯二尖瓣前交界或双交界折叠环缩 15例 ;脱垂瓣叶切除后再缝合 9例 ;二尖瓣前叶脱垂部分直接缝合到相应的后叶形成双孔二尖瓣 3例 ;应用二尖瓣瓣环 2 0例 ;二尖瓣置换 (MVR) 7例 ,均选择机械瓣。结果 无手术或住院死亡和严重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平均左室舒张末径为 (5 3 0± 6 3)mm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31例平均随访 2 9个月。无远期死亡。病人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心功能I~II级 2 8例 ,III级 3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微量二尖瓣反流 6例 ,少至中度反流 3例。机械瓣功能正常。结论 冠心病合并中度以上MR应积极处理 ,二尖瓣成形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多发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J  Yi D  Sun G  Zhu H  Liu J  Hou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3):198-200
目的 总结小儿单纯性多发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本组患儿诊断准确率95.2%,病死率9.5%,无残余漏发生。2例术后早期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小儿多发肌部室间隔缺损,行手术矫治疗效满意;术前详细的心脏彩色血流图检查和术中仔细探察,对于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防止手术后残余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胸壁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治疗129例PVSD患者(儿),男60例,女69例;年龄9个月~57岁.PVSD直径1.4~9.0 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3~5 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114例封堵成功,15例术中转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其中应用等边封堵伞96枚,偏心封堵伞20枚.术后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胸壁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尚缺乏长期的随访资料,有待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Rastelli手术治疗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全组49例中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体重17.2kg.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1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18例;伴肺动脉狭窄45例,伴肺动脉高压4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Rastelli手术.二期根治5例.体外循环灌注(178.5±52.5)min;主动脉阻断(109.2±38.3) min.结果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2.2%.死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肾衰、心律紊乱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有心律紊乱、肺动脉高压危象、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功能紊乱、肾衰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包或胸腔积液、感染等.CICU平均监护7.3 d.随访中因同种带瓣大动脉(VHC)感染死亡1例.结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右室流出道直切口有利于心内隧道修补室间隔缺损;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手术中,解剖右室径路显露缺损较好且易避开传导系统,但不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而解剖左室径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大于4岁者手术宜选择大号VHC可减少再次手术几率;对无长段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病婴,可在动脉换位术基础上行肺动脉瓣叶交界切开或Konno术以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为防止术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对伴肺动脉狭窄的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儿,提倡心房-大动脉双换位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外科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3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V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3.4±7.6)岁.其中VSR修补合并同期冠状动脉再血管化26例(再血管化组),单纯VSR修补11例(单纯修补组).结果:围手术期再血管化组病死率15.4%(4/26),低于单纯修补组的63.6%(7/11),P=0.006.出院患者26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4.0±29.8)个月,总随访时间57人年.再血管化组晚期死亡2例,单纯修补组3例.再血管化组6~8年生存率为(64.3 ±21.0)%,单纯修补组4年生存率为(25.0±2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患者获得中长期生存,心功能Ⅰ~Ⅱ级17例,Ⅲ~Ⅳ级4例.再发VSR 4例.多因素分析发现未冉血管化、心源性休克、急诊手术为早期死亡危险因子,未再血管化、术后低心排是晚期死亡的危险因子.结论:VSR修补术同期施行再血管化手术可提高围手术期生存率和中长期生存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对提高VSR围手术期生存率、减少VSR再发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0年至2004年,外科治疗22例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病人,其中前室间隔穿孔19例,后室间隔穿孔3例;合并室壁瘤18例.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8例,其中1999年前13例中死亡7例,1999年后9例中仅死亡1例.余者症状消失,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 心梗后室间隔穿孔是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手术为最佳治疗方法.术前应行冠状动脉造影,如有狭窄,术中应充分进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4年10月至2010年1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125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病例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E5组,每组25例,从各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中转开胸率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比较手术效果.结果 各组病例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3项指标A、B组明显长于C、D、E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转开胸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学习曲线约为50例.  相似文献   

16.
We encountered a case of massiv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after corrective surgery for a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Fixation of the septal leaflet to the ventricular septum at the point where it was closed with a pericardial patch and marked annular dilatation were the lesions contributing to the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he posterior leaflet of the tricuspid valve was excised from the tricuspid annulus, slid to the adhering septal leaflet, and then reattached to a safe area of the septal leaflet to prevent conduction disturbance. The sliding repair was supported by annuloplasty with a Carpentier–Edwards ring, and a concomitant right-sided Maze procedure was conducted for atrial flutt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室间隔缺损病人,合并膜部瘤形成35例,其中21例膜部瘤合并多处破口.所有病例采用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等边封堵器闭合VSD.术中TEE监测封堵过程,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术后1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跟踪随访.结果 73例在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均获成功,术中即刻用经食管超声检查显示,9例封堵器边缘仍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48 h复查显示7例仍存在微量分流.术后1年随访中4例仍有微量残余分流,但显示左心室内径、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明显减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治封堵疗的室间隔缺损中,对术前适应证的筛选、术中实时监测及术后疗效评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pplication of echocardiography in mini-invasive surgical device closure of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Methods 73 VSD patients including 35 with aneurysm formation and among them 21 with multi-defects in the aneurysm were treated by mini-invasive device closure. A closure device was positioned to the defect through parastemal mini-incision in all patients. TEE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whole procedure, to guide the device positioning and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instantly after operation. All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TE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positioned closure devices by TEE guiding. 9 cases were found with trace to small amount residual shunt instantly after operation. 7 cases still had small amount residual shunt at the time of 4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 In the one year follow-up, 4 cases had residual shunt, but the size and volume of left ventricl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was also reduced. Conclusion Echocardiography possesse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operative indication screening, intraoperati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the curative effect postoperatively.  相似文献   

18.
全机器人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达芬奇S”(da Vinci S)全机器人下不开胸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临床经验。方法1月至2007年7月,使用da Vinci S全机器人系统,不开胸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15例中男3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38.5±7.8)岁。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2.0cm~3.6cm,无右向左分流,肺动脉压轻到中度升高。全组肺功能良好,无胸膜炎病史。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做3个直径均为1cm的器械臂孔,分别插入机器人系统的内窥镜和机械臂;1个直径为2cm工作孔。机器人操控医师于操作台前、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机器人进行手术。直接修补10例,心包补片修补5例。术中食管超声评估修补效果。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术中手术方式的转变。平均体外循环(109.5±12.6)min,主动脉阻断(41.2±11.7)min。术中及术后出血明显减少,术后第2d出监护室,术后恢复明显加快,无残余分流和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全机器人不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确实、可靠,是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