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参附注射液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气道阻力和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0 ~ 80岁,体重指数20 ~ 29 kg/m2,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参附注射液组(S组).麻醉诱导前,S组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4.5 ml·kg-1 ·h-1 20 min;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60min及术毕时记录气道峰压,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计算氧合指数.结果 与C组比较,S组单肺通气30、60 min时气道峰压降低,氧合指数升高(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降低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气道阻力,提高氧合功能,提示其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手术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液量、住院总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VC、FEV1、PEF同手术前相比降低(P0.05),且观察组FVC、FEV 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疗效较好,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实验组采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1例,并以同期肺癌手术未发生呼衰的84例作为对照组,用x~2检验。结果 术后呼衰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0)、第一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等均明显低于无呼衰组。根据手术方式分析,袖式肺叶切除、肺叶切除组的呼衰发生率均低于全肺切除组。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亦导致呼衰发生率增高。结论 肺功能下降、术后肺部感染是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以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行肺动脉重建对于中心型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肺切除组(47例)和肺动脉重建组(51例),分别行全肺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肺动脉重建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情况,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TLCO),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FEV1、FVC、MVV和TLCO无统计学差异(P=0. 947,0. 710,0. 608,0. 858),手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手术前(P 0. 05),而肺动脉重建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全肺切除组(均为P 0. 001);肺动脉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全肺切除组(P=0. 027或P 0. 001),两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除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 440);肺动脉重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肺切除组(9. 80%vs. 25. 53%,P=0. 040);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HR=0. 522,95%CI[0. 241,1. 130],P=0. 095);肺动脉重建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全肺切除组(HR=0. 471,95%CI[0. 237,0. 935],P=0. 031)。结论以自体心包、奇静脉补片行肺动脉重建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肺叶切除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分为参附组(n=30)及对照组(n=30),参附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1.5mL/kg;对照组以同样速度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参附组的MAP、HR在诱导后5min(T1)、手术探查时(T2)、单肺通气30min(T3)、单肺通气60min(T4)及关胸前冲洗胸腔时(T5)升高(P<0.05),术中麻黄碱、阿托品的使用量及输液总量减少(P<0.05),PaO2在T3、T4时较对照组升高(P<0.05),麻醉药物用量等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稳定作用,可改善单肺通气期间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VATS的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肺段切除组(37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组(37例,行VATS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接受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前与术后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皮肤受伤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肺叶切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短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MVV、FVC、FEV1%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段切除组MVV、FVC、FEV1%水平明显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皮肤无反应率高于肺叶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肺叶切除组...  相似文献   

7.
颈内静脉插管常见的并发症有血气胸、刺破颈动脉、感染等。作者报告一例病人颈内静脉前方进针进行插管引起肺内出血。此例女性,65岁,择期腹主动脉瘤切除术。过去曾行右肾切除术及左肾部分切除术。但肾功检查正常。病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体征,每天吸烟20支。术前血气分析,pH7.32,PaCO_2 5.8 kPa,PaO_2 11.32 kPa、BE-2.0mmol/L。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1.5L,用力肺活量(FVC)2.53L,FEV_1/FVC比值6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手术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应用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4周的心肺功能。结果 2组患者术后第1、4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自主通气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1、4周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比传统开胸手术在减少患者心肺功能损伤、加快患者术后心肺功能恢复方面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用双源CT定量容积成像技术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改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肺叶或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233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53±16)岁.术前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同时利用双源CT行深吸气末及深呼气末双时相扫描,分别测量患者的各肺叶、单侧肺及全肺的肺容积、像素指数分布直方图、肺密度值.术后3个月复查肺功能.最后比较CT容积扫描测得的肺容积值与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比较根据CT容积值预测的术后肺功能指标与患者术后实测肺功能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CT容积扫描平卧位肺野上部密度为-(870 ±22) HU,下部密度为-(767±16)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1);右上、右中、右下、左上、左下肺叶,右全及左全肺占双肺容积比例分别为20.5%、10.3%、23.1%、24.6%、21.5%、53.9%、46.1%.CT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与患者手术前常规肺功能指标肺总量、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残气量、FEV1/FVC之间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2、0.76、0.70、0.85、0.53(t=3.14、3.05、2.86、3.09、2.68,均P<0.01),与术后实测指标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68、0.75、0.81、-0.64(t=3.10、2.85、3.05、3.02、2.79;均P<0.01).结论 利用双源CT定量容积成像技术对患者的术后肺功能改变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精确评估待切除部位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并对术后肺功能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5例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患者术前及术后 (8~ 14个月 )肺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5例在术后均未出现供氧不足症状。 3例出现膈肌抬高 ;术后肺活量 (VC)、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数 (VC % )分别比术前减少 17.3 %和 3 2 .3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vc=3 .49、tvc% =4.17,P <0 .0 5 )。其它项目如残气量 (RV)、肺总量 (TLC)、残气量 /肺总量比值 (RV/TLC)、用力肺活量 (FVC)、1s用力呼气量 (FEV1)、1s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5 0 %肺活量的最大呼气流量预计值百分数 (FEF 5 0 % )的变化 ,和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成人的肺容量有部分丧失 ,但其丧失程度在机体可耐受范围内 ,不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脾切除术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n=19)与开腹组(n=19)。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24 h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结果:两组患者术前FVC、FEV1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腹腔镜组FVC、FEV1实测值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对呼吸系统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食道癌根治术后病人肺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部位食管癌对病人肺功能影响程度的差异。方法 自2009年至2010年80例食道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不同部位进行分组,上段食道癌组10例,中段食道癌组39例,下段食道癌组31例。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情况,对两组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例病人术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经术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I%)及最大通气量(MVV%)测定,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食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但不同部位食道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部位食道癌对肺功能差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肺癌心包内处理血管的全肺切除手术59例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探讨心包内处理血管的全肺切除术在提高肺癌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对59例肺癌病人行心包内处理血管的全肺切除术,此术式占同期全肺切除术41.8%(59/141例)。结果 手术死亡2例(3.4%),主要并发症13.6%.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0%(49/57例),31.6%(18/57例)和26.3%(15/57例)。3例小细胞肺癌无1例生存逾3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标准全肺切除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预后与标准全肺切除术亦相近。结论 心包内处理血管的全肺切除是安全的,可提高肺癌切除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5年生存率。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补充性全肺切除术治疗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补充性全肺切除术的适应证、危险性和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9例残肺恶性病变患者的补充性全肺切除术 ,其中第二原发性肺癌 14例 ,肺癌复发 35例 ;再次手术平均间隔期为 2 9个月。 结果 全组死亡6例 ,1例死于术中 ,5例死于术后 ,手术死亡率为 12 .2 4%。术后随访 1个月~ 5年 ,中位数生存时间 2 .5年 ,5年生存率为 33%。 结论 补充性全肺切除术治疗残肺癌 ,手术死亡率和术后 5年生存率接近标准的全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e cholecystectomy,LC)以其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普遍开展.我院在2005年3月-2005年4月间对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ed cholecystectomy,OC)对肺功能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l1,FEV1)的影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肺切除加左心房部分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寻求晚期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总结34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行肺切除加左心房部分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对34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施行了肺切除加左心房部分切除术。左肺下叶切除术19例,左全肺切除术4例,右肺中下叶切除术6例,右肺下叶切除术2例,右全肺切除术3例。肿瘤侵及肺静脉根部与心房交界处近心端25例,明显侵犯左心房9例,其中2例同时侵及靠近肺动脉分叉处,常规无法处理肺动脉,在体外循环下切除全肺并同时切除部分左心房。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心律失常8例次,肺炎5例次,心功能不全1例次。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9.4%、44.1%,6例生存>5年。结论 肺癌累及左心房或肺静脉根部时应切除部分左心房以达到根治性切除,从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巨大多囊肾尿毒症患者摘除一侧囊肾同期同侧肾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巨大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同期囊肾摘除同侧肾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45例终末期多囊肾尿毒症患者应用2种术式行.肾移植:腹膜外囊肾摘除同期同侧髂窝植肾23例(A组),保留囊肾常规植肾22例(B组),观察2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周血压、腹围、肺活量,肺总量、1 s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0/FVC)、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 结果 A组术后住院(14.5±2.6)d、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30.0±0.7)/(13.3±8.4)mm Hg(1 mm Hg=0.133 kPa)、腹围缩小(11.0士6.3)cm、肺活量增加(1.4土0.3)L、肺总量增加(2.0±1.0)L、FEV1.0/FVC增加(5.3±1.0)%、DGF发生率8.7%(2/23)、1年人/肾存活率100.0%/95.7%.B组术后住院(28.4±7.9)d、术后血压较术前下降(3.9±11.2)/(2.9±12.0)mm Hg、腹围缩小(3.3±2.2)cm、肺活量增加(0.4±0.3)L、肺总量增加(0.8±0.2)L、FEV1.0/FVC增加(2.0±0.9)%、DGF发生率9.1%(2/22)、1年人/肾存活率100.0%/95.5%.2组间DGF发生率、1年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囊肾尿毒症患者摘除一侧囊肾同期同侧肾移植安全、便利,适合于囊肾巨大妨碍植肾操作的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高血压、腹胀、呼吸不畅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肺癌切除138例Ⅰ/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50例,年龄44~76(57.4±8.8)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胸腔镜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3例)和开胸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7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手术并发症、肺功能变化。结果胸腔镜组和开胸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组数、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胸组(P0.05);手术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l%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VC%pred、FEV1%pred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胸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胸组(20.63%vs.32.00%,χ2=3.974,P=0.046)。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患者手术效果可靠,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和手术方式对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27.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1%,35.9%,21.0%.外科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非外科治疗患者(P=0.000).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楔形切除术患者(P=0.048).行楔形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非外科治疗患者(P =0.024).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影响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肺叶或全肺切除组局部复发率低于楔形切除组(P =0.030).远处转移率在肺叶或全肺切除组、楔形切除组和非外科治疗组呈逐渐上升趋势,通过两两比较,肺叶或全肺切除组低于非外科治疗组(P=0.021),肺叶或全肺切除组与楔形切除组、楔形切除组与非外科治疗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的初始治疗应推荐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术后建议常规行辅助性化放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接受临床治疗的138例食管癌合并COPD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69)和微创组(n=69),传统组患者给予传统根治术治疗,微创组患者给予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各项肺功能指标和手术情况等采用( ±s)的方式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呼吸困难指数(MRC)分级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MRC轻度患者比例明显提高,重度患者比例明显下降(P<0.05);微创组的肺弥散容量(DLco/SB)和每单位肺容积时的肺弥散量(DLco/VA)指标均明显升高,两组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比,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χ2=10.817, P=0.001),两组的手术清扫淋巴结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合并COPD患者,可明显改善食管癌合并COPD患者的肺功能,同时其手术情况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