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中,切开复位内固定为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现今临床上常用微创手术对骨盆骨折进行治疗,在进行微创手术前往往需要对骨盆进行闭合复位[1-2]。临床上常通过手法复位或外支架牵引复位进行闭合复位。复位效果一般按照 Pastor 等[3]和 Matta[4]的影像学复位标准对其进行评分,优:移位 4 mm;良:移位5~10 mm;可:移位 10~20 mm;差:移位 20 mm。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SF-36量表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生命质量测定的效果评价;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评价;外固定架阶段加压联合重建钢板治疗陈旧性TileB1型骨盆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伤患者的早期临床特点,减少漏诊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对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伤的早期诊治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的102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16~65岁,平均(36.8±6.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半小时至24 h,平均(364.25±17.35)min;根据Tile评分法分型,A型47例,B型32例,C型23例。对腹腔脏器损伤的类型、临床表现、并发症、漏误诊情况、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伤的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案。结果本组中84例为腹腔内脏器破裂,18例腹腔脏器未破裂。平均确诊时间为伤后6.5 h。行剖腹探查72例,腹腔镜探查12例,其中因肝破裂损伤严重转开腹3例,I期介入栓塞止血治疗12例。治愈89例,死亡13例,其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继发DIC 9例,感染性休克1例,重型颅脑损伤2例,肺栓塞1例,救治成功率为87.25%。发生早期漏诊2例,其中1例合并结肠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另1例小肠嵌入骨折间隙继发肠梗阻破裂,术后2个月始愈。结论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的患者伤情重而复杂,极易漏误诊而直接危及生命。早期分析病情、完善相关检查,及时行抗休克治疗、骨盆外固定,必要时早期行腹部探查和损害控制性手术可提高早期确诊率与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有许多神经系统肿瘤需要进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由于全脑照射野为不规则野,需要应用低熔点铅进行遮挡。我们设计了一种立柱式挡铅托盘,使用较为方便,现介绍如下。整个托盘由支架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支架有外套管和内芯。外套管长70cm,根部焊接在底盘上,上端下10cm处加一紧固螺丝,起固定内芯用。内芯长约80cm,置于外管中,可调节托盘高度。托盘由盘面与角度调节片组成。盘面为一25cm×15cm之薄板,上面覆盖橡皮垫,下面用活动螺丝固定于盘面一端,另一端在下三分之一部分镂空,用紧固螺丝固定于支架内芯上,使盘面能在约45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残胃、胃肠吻合口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支架置入术要点。方法:对我院17例残胃、胃肠吻合口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支架置入术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结果:本组17例,一次性支架置入成功率(10/17)59%,二次置入成功率(13/17)76%;有效率(12/17)70.5%;并发症包括单纯腹痛发生率为70.6%,不包括单纯腹痛并发症发生率为52.9%,死亡率11.8%。结论:支架置入术一次性成功率较低,并发症多,死亡率偏高。但对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有效的手段。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中正确判断解剖结构,注意输入段的引流,选择合适的裸支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微创技术治疗骨盆脆性骨折(fragile fracture of pelvis,FFP)的临床疗效,评价FFP分型系统在FFP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采用微创技术治疗FFP 26例,按照FFP分型系统分为FFP II型20例,FFP III型6例。统计术前有无神经损伤、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方法。根据Matta放射评定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0(6~12)个月随访,术前VAS评分为7分,其中骨盆后环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3例,背侧内支架系统固定3例,前环采用经皮耻骨上支螺钉固定18例,腹侧内支架(INFIX系统)固定8例。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6(40~15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75 (50~105) min。根据Matta放射评定标准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4 (12~18)周。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0%,共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3.1%,其中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支架螺钉退钉,2例压疮,1例泌尿系统感染,无重要血管损伤,无深部感染。结论 FFP分型系统对指导FFP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采用微创技术治疗FFP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肱骨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观察手术固定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肘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肘关节松解充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均获18个月随访,无中途退出或脱落病例。观察组术后肘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分别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末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关节开放松解术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肘关节僵硬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单纯松解术,改善预后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总结预防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自1997年所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16例,其中梅花针弯曲2例,钢板弯曲1例,钢板断裂9例,螺丝钉断裂或松动3例,钢板断裂同时伴螺丝钉松动1例。再次手术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髓内钉固定11例,加压钢板固定3例,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结果 随访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除2例遗留屈曲未达90°以外,其余均恢复正常,无断钉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重视,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效的首选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3.0%,大多数由高能量创伤导致,包括交通事故、挤压伤和高处坠落等,表现为不稳定骨折,常伴发腹部或盆腔脏器、泌尿生殖系统、盆腔神经血管、腹膜后区损伤及下肢骨折等其它损伤。Wubben]报道骨盆骨折的病死率取决于骨盆骨折及盆腔外损伤的类型,范围在6.4%~30%,Heetveld等认为骨盆骨折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病死率高达37%,急诊的快速评估和诊断以及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对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近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方法。方法 68例患者,74侧近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手术治疗,随访11~72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 (1)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因近膝关节骨折手术创伤大,膝关节屈伸锻炼最早在手术3天后进行。(2)术后感染、皮肤坏死、肢体恢复功能训练的时间、关节退变和不稳是导致肢体功能不良的主要因素。(3)解剖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术后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68.6%,90.9%。结论 手术方法选择应注重减少关节周围组织结构破坏的外固定支架,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张召珍  沈俊  陈洁 《肿瘤学杂志》2004,10(3):195-196
总结食管扩张术和食管支架置入术在治疗50例食管癌狭窄中的临床经验.食管癌良性狭窄的病例,无论选择食管扩张术,还是选择支架置入术,其吞咽困难的症状基本改善.食管癌恶性狭窄的病例,基本上都选择食管支架置入术,术后其吞咽困难评分从4级降至1~2级,平均生存6~7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微创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钢板组(40例)与螺钉组(38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治疗,钢板组给予路经皮张力带固定与钢板内固定,而螺钉组则为经皮骶髂提供螺钉内固定,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34)。钢板组术后3个月的钉道感染、骶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螺钉组为5.3%,螺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钢板组与螺钉组术后3个月的Majeed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5.0%和94.7%,螺钉组明显高于钢板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相对于钢板内固定,微创后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创伤小,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提高患者的Majeed评分优良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胰腺癌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放置胰管支架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62名初次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在术中插入了胰腺支架预防术后急性胰腺炎的胰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患者24例,未发生胰腺炎患者38例,采用固定回归和随机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ERCP术放置胰管支架后发生胰腺炎患者进行建模。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年轻、女性、高血压、插管时间超过60 min、胰管支架放置于胰头、插管次数为ERCP术放置胰管支架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插管时间超过60 min、胰管支架放置于胰头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插管时间过长和胰管支架放置在胰头部位,决定了胰腺癌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放置胰管支架后更容易发生胰腺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金属内固定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对采用金属内固定的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提供剂量修正的临床数据。方法:按照测量条件,将带有金属内固定支架的体模在螺旋CT下进行扫描,层厚为5mm,图像通过LANTIS网络传输系统传入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进行模拟计算。按照相同条件,分别用6MV和15 MVX线照射,用热释光剂量仪和FAMER型电离室对钛镍合金支架界面以及界面上下一定深度分别测量,并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比较。结果:实际测量与TPS计算存在一定误差,实测值明显大于TPS计算值,支架前表面的误差最大可达3.9%(6MV)和6.6%(15MV),支架后表面的误差最大为2.8%(6MV)和6.3%(15MV),距表面距离越远,误差越小。结论:镍钛合金支架患者放射治疗时,实际测量剂量比TPS计算剂量要大,有可能增加放射性损伤。TPS计算过程中,虽然对金属物进行了密度修正,但仍存在一定误差,有必要在制订放疗计划时对照射剂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5.
美国肺癌死亡率调查揭示的地区差异促进了对高危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作者从最新地图上追溯肺癌死亡率的变化类型 ,以明确肺癌的发病因素。对美国9个人口普查部门和 50 8个州经济区 ,自 1 950~ 1 994年的年龄校正种族和性别肺癌死亡率进行了估算。结果证明 ,肺癌死亡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并随时间的推移肺癌死亡率亦有实质性变化。在 50年代与60年代东北与中北地区州的城市和东南及海湾沿海一带 ,白人男性肺癌死亡率较高 ;到 70年代北方地区开始下降 ,而广大南方地区的肺癌死亡率开始上升 ;80~ 90年代中期 ,整个东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offmannⅡ组合式外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胫腓骨开放性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儿童开放性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进行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彻底清创后根据原有伤口的特点选择手术切口扩创。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线捆绑游离的骨折块,在胫骨钻入3根以上外固定针,针的位置不追求对称,尽可能地使杆一杆固定夹朝向骨折方向,连接杆也尽可能地短。C臂x线机透视下检查骨折复位情况。放置负压引流管或橡皮片,如肢体肿胀严重,可用VSD覆盖创面,二期闭合伤口。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及拆除外固定架时间5.0—6.5个月,平均5.2个月。拆除外固定系统时膝、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再次骨折的病例。3例出现针道感染,其中1级2例、2级1例,通过换药、抗生素治疗、加强护理等手段痊愈,无因针道感染发生外固定系统松动而提前拆除。按照Johner—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为95%。结论彻底清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源和后期的感染控制呈正相关。儿童开放性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采用HoffmannⅡ组合式外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开放性胫腓骨骨干不稳定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骨盆骨折494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初步观察;复杂骨盆骨折的处理;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翻修43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日后柱(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置入术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50例,先行胆道支架引流术,再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患者胆红素消退、支架畅通情况、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后,患者黄疸症状均改善明显,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肿瘤有效率(PR+CR)为90.0%(45/50)。1年和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0.0%和11.8%,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取胆道支架置入术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量金属内固定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对采用金属内固定的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提供剂量修正的临床数据。方法:按照测量条件,将带有金属内固定支架的体模在螺旋CT下进行扫描,层厚为5mm,图像通过LANTIS网络传输系统传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中进行模拟计算。按照相同条件,分别用6MV和15MVX线照射,用热释光剂量仪和FAMER型电离室对钛镍合金支架界面以及界面上下一定深度分别测量,并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比较。结果:实际测量与TPS计算存在一定误差,实测值明显大于TPS计算值,支架前表面的误差最大可达3.9%(6MV)和6.6%(15MV),支架后表面的误差最大为2.8%(6MV)和6.3%(15MV),距表面距离越远,误差越小。结论:镍钛合金支架患者放射治疗时,实际测量剂量比TPS计算剂量要大,有可能增加放射性损伤。TPS计算过程中,虽然对金属物进行了密度修正,但仍存在一定误差,有必要在制订放疗计划时对照射剂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应用清创后同期骨延长术治疗胫骨骨折患者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1例胫骨骨折后发生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其中29例有活动性感染征象,25例创口有内固定物,本组均采用清创后同期外固定支架骨延长术治疗,根据骨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本组治疗效果优25例,良5例,可1例,总体优良率96.8%;随访12个月,骨不连接处已全部愈合,骨延长区生长满意,延长后双侧下肢长度差评价(1.2±0.5)cm,平均骨延长长度(7.6±1.2)cm;并发症统计显示,本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3例疼痛剧烈无法忍受,给予止痛药后缓解,17例出现针道感染,5例因骨质疏松导致固定针滑脱,再次行手术后未出现滑脱,2例行跟腱延长手术。结论清创同期行外固定支架骨延长术治疗胫骨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确切,手术效果满意,患者骨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