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可疑为卵巢癌的患者术前行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其腹膜及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和闭孔动脉旁淋巴结声像图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46确诊为卵巢癌,有腹膜转移40例,超声检查诊断正确率87.5%(35/40);有淋巴结转移25例,超声诊断正确率76.0%(19/25).卵巢癌肿瘤的CDFI、RI值、伴腹水情况与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做为诊断卵巢癌腹膜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首选方法,给卵巢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对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22.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2例(17.6%)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例(10.3%)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5.9%)患者同时出现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4.4%)为单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不符合率为22.1%。术后随访6~57个月,平均26个月,获访率100%,1例复发,1例复发并死亡。结论: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不仅对进行准确的手术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49例。分为两组:研究组(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36例,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共113例。对两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1%,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5.6%;对照组低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8.8%,其中孤立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2.7%。手术时间研究组[(205±58)min]长于对照组[(175±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淋巴囊肿、淋巴脓肿、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神经损伤、乳糜漏、二次手术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时不应该忽视肾血管水平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评估尤为重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判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近年来腹腔镜下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PAL)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研究热点。从腹膜后间隙解剖及妇科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入手,综合分析国内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和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相关研究及其意义,不同学者对经腹膜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9例,其中,行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50例(腹腔镜组),传统开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39例(开腹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在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较开腹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但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间长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中腔静脉损伤、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切口裂开4例,腹腔镜组无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现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8例,除术前1例患者发现脐部癌转移诊断为ⅣB期和1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癌转移诊断ⅢC1期与术后病理诊断相同外,其余6例分期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随访:开腹组复发2例,其中1例死亡;腹腔镜组复发1例后死亡,均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结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规范化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准确分期、制定精确术后诊治方案,改善预后方面作用是肯定的,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易启华  郑莹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4):261-264
在国内ⅠB2期、ⅡA2期称之为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ⅡB~ⅣA期称为晚期宫颈癌。对于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准确评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可指导是否行延伸野放疗。目前评估手段有影像学评估及手术评估。因影像学不能准确评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对是否行延伸野放疗不能做到精确指导,故建议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对局部晚期及晚期宫颈癌患者,均可行手术评估,以准确指导是否加用延伸野放疗,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手术途径及手术方式以腹腔镜下腹膜后入路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或切除术为宜,淋巴结切除上界以肠系膜下动脉水平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70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217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脉管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组,切除至肠系膜下血管水平组以及肾血管水平组术后10月生存率分别为:98.6%,94.3%和100.0%。结论中低分化、淋巴脉管转移、特殊病理类型、以及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其切除范围应至肾血管水平。  相似文献   

8.
NCCN和FIGO指南对淋巴结切除适应证做出推荐,但就宫颈癌淋巴结切除仍存在争议点。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行手术分期是安全可行的。前哨淋巴结切除术目前尚不能替代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对于ⅠA2~ⅡA2期宫颈癌,建议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上界达肠系膜下动脉水平足够。有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建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86例,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41例,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两组术后辅以放疗或放化疗.对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复发率、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5.0%;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为70.0%.对照组复发17例,复发率为38.6%;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0%和6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9.3vs 40.0%)、术中出血量(325.0±58.0ml vs 315.0±50.1 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1%vs 5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多因素分析则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在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以术后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及其用于指引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手术中淋巴结切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妇科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的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7例,手术开始前于宫颈注射吲哚菁绿,国产欧谱曼迪荧光腹腔镜系统(opto-cam2100)采集淋巴显影图后系统性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达左肾静脉水平,术后将显影和非显影淋巴结分别标示送检。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荧光显影对于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影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37例患者中显影成功34例,显影率为91.9%。其中仅盆腔淋巴结显影22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显影11例,仅腹主动脉旁区域显影者1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区域显影率分别为89.2%(33/37)和32.4%(12/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射经验(≤10例vs.10例)为显影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1,95%CI 1.082~59.135),而体重指数、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患者年龄等对显影效果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显影病例中,根据显影淋巴结肿瘤转移状态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灵敏度为85.7%,假阴性率为14.3%,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为96.4%、97.1%。28例多区域显影者中,根据显影淋巴结肿瘤转移状态预测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为100%,假阴性率为0。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在临床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显影淋巴结对于患者腹膜后淋巴结是否存在肿瘤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指引下选择性淋巴结切除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手术中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手术的主要目的包括手术探查(手术分期)与实施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包括盆腔淋巴结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1,2].双侧附件与腹膜后淋巴结均是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所以是手术分期与治疗必须切除的范围,这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关键所在,与其预后密切相关,尤其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结转移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转移途径,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较为少见。但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通过术前、术中相关方法进行预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存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尚无预测方法的统一标准。综合分析患者的病理、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对指导临床决策,避免不必要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减少不良反应,降低手术费用以及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的转移以淋巴转移常见,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可明显影响预后。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评估尤为重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作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评估的金标准,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综合分析近年关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相关文献,发现其仍存不同方面的争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临床价值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腺症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放射治疗(ChaR et al) 本文观察腹主动脉旁区域放射治疗对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病人生存率的影响。17/26例接受了腹主动脉旁区放射治疗,9/17(53%)无病存活(18~55月),中数27月。其余8人中,6例(35%)于6~38月时死于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接受多种方法治疗的Ⅲc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情况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选择1994~1998年间,因子宫内膜癌而经腹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腹腔细胞学检查、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5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2例。盆腔淋巴结包括髂外、髂内血管、闭孔神经以上区域的所有淋巴组织;腹主动脉淋巴结为从血管分叉到十二指肠区域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组织。平均切除的盆腔淋巴结数18个,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个。盆腔淋巴结转移者予全盆腔放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获盆腔烟囱野放疗。均加行卡铂AUC5和紫杉醇化疗6个疗程。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Kaplan-Meier分析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以1987~1997年卵巢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的158例为研究对象。组织分型、组织分化度、原发癌灶大小、腹膜种植、腹水癌细胞检查、腹水量、血清CA125七项指标俱全的有115例。不考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有无,仅凭初次手术腹腔内病变及远处转移所见暂定临床分期,为Ⅰ期(PT_1)68例、Ⅱ期(PT_2)13例、Ⅲ期(PT_3)27例、Ⅳ期(M_1)7例。组织学分型:浆液性腺癌46例,粘液性腺癌30例,透明细胞癌24例,子宫内膜样癌11例,未分化癌4例。初次手术79例,二次手术36例。化疗方案为CAP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1例Ⅰ期或Ⅱ期卵巢癌的病例作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报告,阐述了横膈、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网膜、腹腔等5处是Ⅰ、Ⅱ期卵巢癌患者亚临床转移的易发部位。31例都己在外院作了完全的肿瘤切除术后,转来行辅助治疗的。在开始辅助治疗前均行腹腔镜检查,同时并对盆腔凹陷处及左右结肠间隙进行冲洗,查找恶性细胞。31例中有5例转来后又作二次开腹手术,切除网膜及摘除大的主动脉旁淋巴结送活检。作者将上述检查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5年宫颈癌治疗指南中提及部分早期宫颈癌可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部分中晚期宫颈癌可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PAL)。然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其临床价值的评判等相关问题,国内外专家尚无统一意见,仍存较多争议。现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应用于宫颈癌治疗中的争议问题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前哨淋巴结(SLN)绘图作为一项能显示可疑转移淋巴结的新技术,目前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现有的子宫内膜癌SLN的文献,了解SLN的背景、多种识别技术、应用价值及微转移等,并分析其与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对患者生存质量、期别、预后的影响,尚存在的争议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总结目前的观点如下:吲哚菁绿(ICG)宫颈注射能够准确地评估盆腔和部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状态,假阴性率可达到5%;SLN为腹主动脉旁的检测率约为5%,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概率约为0.8%~1%,Ⅱ型子宫内膜癌及高级别患者转移概率为3%;SLN通过病理学超分期能很好地预测淋巴结的小体积转移(单独细胞转移及微转移),小体积转移患者有较好的预后,经辅助治疗后无进展生存发生率与未发生转移患者相似;SLN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可仅行SLN切除,而高危因素患者行SLN切除是合理的但安全性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