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9年期间收治的8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右上腹胀痛,5例无明显症状,血清学检查正常,病灶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灶均强化,门静脉延迟期呈密度不均匀病灶.8例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肝脏炎性假瘤.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随访1~10年无复发及死亡.肝脏炎性假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CT增强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尚难与肝癌及其它肝脏占位鉴别,手术切除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特征,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21年12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肝EHE的1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0例表现为肝脏多发占位,1例表现为肝内单发实性占位,共78个病灶。术前误诊7例,其中4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良性病灶。CT检查显示病灶为不均匀低密度;MRI T1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低信号,T2加权成像显示病灶为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环形持续强化(9例)或云絮状渐进性强化(2例)。9例患者T2加权成像病灶出现晕征,5例出现多发结节互相融合,7例见肝包膜皱缩征,7例MRI增强检查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6例病灶内见血管穿行。结论 肝EHE易误诊,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熟悉肝EHE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脏炎性假瘤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中的影像学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自本院的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所收治的30例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超声、MSCT检查后,比较超声、CT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总结其超.声及CT表.现。结果超声、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000%、6667%,而两者联合准确.率可达9333%,明显高于单一的超声与CT检查(P<005);肝脏炎性假瘤超声表现为病灶形态呈不规则状,均为单发病灶,肝左叶11例,肝右叶19例,回声欠均匀12例,边界欠清16例,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不明显25例,病灶周边可见血流频谱5例;CT表现:平扫均呈低密度影,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呈清楚或欠清,增强扫描中28例患者动脉期无强化,19例患者呈门脉期强化,15例患者延时期持续不同形式强化。结论超声与CT检查均有效显示肝脏炎性假瘤影像学特征,两者联合诊断准确率更佳,可弥补单一诊断的不足,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结果 19例20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1WI为稍低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可见到强化表现,如: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强化或偏心性强化.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反映了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丽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966-1968
目的:探讨CT以及磁共振成像(MR)对肝脏炎性假瘤(IPL)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中,所有病人全部行CT检查,4例行MR对比检查。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位于肝右叶,圆形或类圆形4例,葫芦形3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扫描,2例病灶有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7例病灶均可见轻度至中等度强化、中心核心样强化及不规则分割样强化。MR显示2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央低信号,边缘高信号;1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1例病灶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动态扫描与CT相似。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CT及MR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PHILIPS 16排CT扫描并确诊病例5例,其中男4例,女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结果:本组5例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形态表现不一,动脉期:5例病灶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表现不同.结论:当肝脏病灶影像表现为平扫为低密度影,形态多样化.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病灶呈延迟强化并增强表现复杂多样时,可提示诊断炎性假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周易  曾蒙苏  石园  丁莺  梁亮 《当代医学》2008,1(21):108-111
目的 分析富血供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IPL)的CT和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富血供IPL10例,7例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5例(2例兼CT扫描)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结合病理结果 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共检出病灶10个,均为单发,病灶最大横径2.0cm~8.6cm,平均(3.96±1.84)cm.病灶分布于肝左,右叶,其中2个沿门脉分支浸润生长.7例行CT检查,平扫均呈不均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均呈强化.门脉期2例呈"快进快出"改变,其余5例呈延迟强化.5例MRI检查,T1W1均呈不均低信号区,T2W1呈略低或略高信号区.增强后T1W1动脉期5例病灶均见强化,门脉期1例呈"快进快出"改变,其余4例呈延迟强化.10例病灶,3例病灶周围见包膜,2例见肝包膜凹陷,2例周围肝实质异常高灌注.组织学,所有病灶镜下均见增生的纤维组织,夹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其中3例见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结论 富血供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1表现多样,与病灶所处炎症动态过程及各种成分的比例与分布相关.沿门脉分支浸润性生长的病灶在影像学上具相对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显像(MRI)在肝脏炎性假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炎性假瘤(IPL)的MRI表现,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例中术前磁共振检查正确诊断4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肝脏转移瘤1例、不典型血管瘤4例、肝脓肿1例。MR平扫11例中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者6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2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周边伴环样长T2信号者1例。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动脉期均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周边环形强化7例,内见线样分隔强化者3例;附壁小结节样强化1例。结论IPL的MRI表现多样,与其病理结构及病程相关,MRI对IPL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夏文骞  鹿梅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2):1690-169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在CT上的表现。方法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随访观察诊断明确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结果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不均匀强化。10例出现周边环状强化.病灶内强化呈粗细不均网格状伴有片状低密度,其中4例病灶内缘见棘状突起样强化。4例病灶在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呈从外向内弥散趋势,显示病灶范围缩小。结论肝脏炎性假瘤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在炎症的变化过程中,瘤体短期内可使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而失去IPL常见的一些特征,在CT引导下行定位穿刺抽吸活检术,是取得诊断金标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术前诊断良性病变10例,2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诊断为炎性假瘤者7例.T1WI上5例为等信号,6例为低信号.T2WI上3例呈低信号,5例呈略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多期动态扫描: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在静脉期及平衡期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强化方式多样,偏心性或周边不均匀环行强化,或呈间隔样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MR诊断IPL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病史,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对肝脏炎性假瘤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20例肝脏转移瘤病人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大多数病灶(18/26)在T1加权像中呈低信号,其余呈等或稍高于肝脏信号强度;在T2加权像,全部病灶呈高信号强度;显示肝脏转移瘤病灶,MRI优于B超,等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治。方法 对 5例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明确诊断 ,行肝包块切除术 ,3例误诊为肝癌 ,行肝叶切除术。结论 肝炎性假瘤诊断困难 ,强调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胡久民  张自力  邹文远 《西部医学》2012,24(1):140-141,143
目的探讨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8例经16层螺旋CT诊断并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回顾性分析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缘模糊。增强后边缘显示清晰,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3例无明显强化,5例周边呈轻度强化,其中有3例病灶内呈中心小结节样强化或钟乳样强化,延迟期病灶周边仍轻度强化,且范围缩小。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可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对肝脏炎性假瘤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特征,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 10例表现为肝脏多发占位,1例表现为肝内单发实性占位,术前误诊7例,其中4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血管瘤,1例误诊为良性病灶。 结论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易误诊,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肝癌的17例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其中血管瘤、寄生虫性肉芽肿、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各1例,孤立性坏死结节5例,肝结核瘤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硬化结节增生、肝肾上腺残余瘤各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3.1cm(1.0cm~6.0cm),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左肝5例,右肝12例。结论:肝脏少数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肝癌。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肝内胆汁瘤形成的病理过程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850例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皮肝穿肿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I)的患者CT随访,对疑有胆汁瘤的12例患者行经皮肝穿胆汁瘤造影,所有胆汁瘤均行外引流或无水酒精消融治疗.结果 发现12例胆汁瘤(12/850)均呈囊状扩张,其中3例伴病灶周围的柱状扩张,2例伴肝内胆管的"软藤状"扩张,经外引流或酒精消融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胆汁瘤是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肝内胆管管壁坏死所致的一种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基础,治疗上可采取外引流、酒精消融及内科保守治疗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合并静脉流出道瘤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和右心房(RA)等静脉流出道瘤栓(TT)的影像学特点,评估介入、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此类肝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HVTT IVCTT RATT9例,HVTT IVCTT9例,HVTT RATT1例,IVCTT RATT1例.16例肝动脉造影,其中15例提示瘤栓为肝动脉供血.15例行TACE,其中2例行Ⅱ期切除 IVCTT摘除术,1例介入前行肝癌局部高温固化术.患者生存时间:7d~7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结论]HVTT,IVCTT和RATT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TACE可明显延长肝癌病灶较局限,肝功良好和肺部无转移的病人的生存期.少数病例可争取Ⅱ期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或单发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单发肿块病灶2例含斑片状钙化影;增强扫描早期多发病灶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可见肿瘤由周边向中心递进强化。单发巨大病灶边缘强化为著,中心坏死区始终未见强化,CT随访6例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6例MR平扫表现为肝内的长T1长T2占位信号,边界清晰,2例病灶周围可见增粗血管。结论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表现为多发或单发,CT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巨大单发病灶中心坏死区强化不显著,MR病灶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提示肝动脉供血;多发结节型激素治疗效果好,6个月随访提示病灶明显缩小或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CT与MRI影像学方法诊断肝脏炎性假瘤,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方法 收集肝脏炎性假瘤患者28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患者接受CT诊断,对照组患者接受MRI方法诊断,分析两组诊断结果并对比其差异.结果 经CT平扫的患者发现病灶者12例,经MRI诊断发现病灶者有13例,当进行CT增强扫描时,5处病灶无强化,当MRI增强扫描时,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方法均可有效诊断肝脏炎性假瘤,CT操作相对简单且价格相对低廉,MRI效果略好但可行性略低.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肝癌的动态增强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肝癌动态增强MRI扫描特点和动态增强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5例怀疑肝脏占位的病人行常规MRI检查(包括T1W/WATS、T2W/TSE、T2W/SPIR)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HCC动态增强的MRI特点和病灶分化程度.[结果]T1W/WATS、T2W/TSE、T2W/SPIR、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检出病灶26、29、29、33个,动态增强扫描90%(30/33)病灶在动脉期强化.在动脉期高于或等于肝脏实质,门静脉期低于肝实质的强化类型中,低分化HCC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强化类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高于或等于肝脏实质强化类型中,高分化HCC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论]表明动态增强MRI对小肝癌病灶的检测和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