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37例麻风病人皮肤神经末梢的数量和形态改变,以及36例的血中抗神经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各型麻风病人均有皮肤神经末梢的数量减少及形态改变,大多数病人循环血中存在抗神经抗体。作者认为观察皮肤神经末梢改变与检测血中抗神经抗体相结合,对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0例麻风反应患者的病情观察方法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方法心理护理,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神经痛的观察及护理,眼部症状的观察及护理,用药的观察及护理,健康教育。结果20例麻风反应患者,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预防了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麻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麻风反应的观察和护理,减少麻风反应对患者机体的损害,避免畸残的发生.方法:对发生麻风反应的患者从心理、临床、皮肤、神经、眼的症状进行施护.结果:结果28例麻风反应患者,无1例发生可见性畸残.结论: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的实施,减轻了患者反应期间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缩短了麻风反应时间,降低反应程度.预防了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一例22岁男性胃壁内异位肝组织,大小为5×4×3cm,位于胃小弯侧的胃粘膜下层至肌层。其组织结构为肝组织,伴轻度肝硬变。异位肝组织表面的胃粘膜呈慢性胃溃疡表现。异位肝组织罕见,而胃壁内异位肝组织未见文献报告,且体积最大。异位肝与肝脏病变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苏木兰、基拉木兰和DDS分别治疗29例(实验组)和8例(对照组)两组麻风病人。结果显示:实验组29例中,显著进步7例(占24.1%),进步15例(占51.8%),其中结节缩小或消失占65%,斑损缩小或消失占52%;外周神经变软,缩小及疼痛减轻或消失占67.8%,病损区麻木减轻或范围缩小占61.2%。对照组8例中无一例显著进步,进步与无进步各占4例,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的改变不明显。查菌:实验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相比P<0.01。病理:实验组22例瘤型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呈弥漫性浸润者疗前10例(45.5%),疗后下降到6例(27.3%),疗前岛状浸润16例(72.7%)疗后下降到7例(31.8%);7例结核样型,疗前结核样结节4例(57.1%)疗后降到2例(28.6%),4例疗前上皮样细胞呈小灶聚集疗后无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22例瘤型和7例结核样型中各出现3例瘢痕形成。对照组8例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苏木兰、基拉木兰治疗麻风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1例26岁男性患者,面部持续发红2年,耳部皮肤增厚1年,2~3个月前发生3~4次鼻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皮肤检查示面部及耳部表面看似正常的皮肤却出现浸润性硬结和斑块,全身遍布大量小的、境界不清的轻度色减斑,上有光泽,对称分布于身体两侧。皮肤温度觉、触觉和痛觉无变化。患者外侧眉毛脱失,结膜充血。神经系统检查示尺神经、桡神经、胫后神经及右腓总神经增粗,但无神经压痛。全身系统检查示各项指标均正常。对典型皮损(斑块)做皮肤切口涂片检查(油浸下观察),在平均视野(6+)内可见大量固态均一着色的抗酸杆菌,单个出现或平行排列成簇(团)…  相似文献   

7.
病例回顾 某男,21岁,以“手指脱屑并疼痛10余天”为主诉就诊。就诊时发现患者手指颜色红,但不肿且无瘙痒、无发热或其他不适。询问病史了解到患者从事某电子原件生产线操作工作3年,工作时带橡胶手套,自发病之日起,自认为是手癣,自用“达克宁”乳膏治疗1周,好转后自行停药,现因病损复发来诊。  相似文献   

8.
9.
对生粕药物作用后大白鼠睾丸组织作病理学研究,病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药物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病理形态测量显示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进一步表明对病理形态研究中一些微小,具可测性的形态改变采用形态测量的方法,可以更客观更准地判断病变,从而弥补形态定性观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背景:排便失禁研究对于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很重要的。神经病变的发生已经对外科疗效产生了不利影响。运动潜伏期研究在评价神经病变方面的价值尚不明确,而细针肌电描记术是检测神经病变的金标准,这两项检测法与排便失禁症状之间的关系尚无研究报道。方法:分别采用运动潜伏期研究、纤维束与单纤维肌电描记法,对57例患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同时应用克立夫兰临床评分系统对其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左侧平均纤维密度与克利夫兰临床评分结果存在显相关性(r=0.32;P=0.02),但左侧或右侧运动潜伏期研究与之并无关联。结论:运用单纤维肌电描记法所得相关结果可轻易在现代医疗仪器上得到证实,而运动潜伏期研究的价值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麻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PBMC)中TLR2m RNA的表达及血清中IL-2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其在麻风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TLR2mRNA在麻风现症患者PBMC中的表达以及ELISA技术检测IL-2在血清中的水平。结果麻风患者PBMC中,TLR2mRNA表达水平0.56±0.06,对照组0.22±0.01;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2(pg/ml)23.42±16.45,对照组6.64±4.24;患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两者呈正相关(P=0.012,r=0.422)。结论麻风患者PBMC中TLR2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IL-2水平有一定相关性,TLR2与IL-2可能参与了麻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服胜 《当代医学》2011,17(15):78-79
目的比较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003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00例),非高血压组(n=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组高血压脑梗死多,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组后循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脑梗死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尤其男性风险较高;非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心血管病。两组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为腔隙性脑梗死以及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13.
将无支气管和肺疾病的食管癌患者17例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术前进行肺功能检查,术后对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吸烟组病理总分、炎性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均明显高于不吸烟组。吸烟组小气道平均直径为0.5918±0.1327mm明显小于非吸烟组的0.7823±0.2135mm。小气道病理改变与肺功能检查相关顺序依次为V50、V25、MMEF和FEV1%。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分类统计分析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6月福州市病理读片会资料 ,重点讨论分析少见病例中几例易误诊病历的病理诊断 ,以期提高对罕见、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水平。1 分类统计分析 [1 ]在上述期限内 ,福州市八所“三甲”、“二甲”医院共选送病理读片资料 10 5例 ,其中福建医科大学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及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 4 9例 ,省立医院及省肿瘤医院 4 3例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19例。所选送的病理读片资料以例数多少为序 ,依次有软组织、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 ;食管、胃、肠、肝 ;上呼吸道及耳、骨及关节、女性生殖系统 ;腹、盆腔及腹膜后 ;皮肤、肺及胸膜、乳腺、泌尿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甲状腺 ;纵隔、眼部等器官的 2 2个部位。前三位选送病例共 37例占 35 .2 % (37/10 5 ) ,是病理诊断难点中的难点。 10 5例中 ,肿瘤性病变 10 0例 ,非肿瘤性病变 5例 ,前者中恶性肿瘤 84例 ,交界性肿瘤 7例 ,良性肿瘤 9例。经苏木精 -伊红染色在第一位诊断意见中取得共识者 90例 ,占 85 .7% ,经免疫组织化学做出诊断者14例 ,远程会诊意见不一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与分析口腔鳞癌癌旁上皮的病理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4例口腔鳞癌标本的癌旁上皮和其它不同区域作形态定量研究,分析其上皮厚度、上皮钉长度、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面积及核浆比。结果①邻近的癌旁上皮其厚度、上皮钉长度与远处及正常区域的指标相比显著增加;②基底细胞面积及棘细胞核浆比依肿瘤边缘、邻近的癌旁上皮、远处癌旁上皮至正常区域的顺序逐渐减小。结论口腔鳞癌癌旁上具有高度恶变的危险性,形态定量研究对于探讨其癌变发生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皮肤科79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以及皮肤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男:女为1.3:1。发病年龄31—86岁,平均62岁。临床表现多为结节,痣样或疣状改变。病理分型为实体型46例(58.2%),色素型11例(13.9%),其余类型为22例(27.8%)。临床初诊不符合率为40.5%。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和肿瘤病理表现多样,病理分型以实体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付小京  唐显华  徐霞  张志海 《吉林医学》2013,34(21):4208-4209
目的:对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皮肤血管炎临床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患者的组织病理主要分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阶段透明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肉芽肿性血管炎以及血管炎伴脂膜炎。发病因素包括有系统性免疫疾病、感染、药物、季节因素、食物因素以及过废劳累等。结论:皮肤血管炎的组织病理学分型较为准确,发病因素复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吴李贤 《海南医学》2013,24(23):3560-356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诊断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于B超多普勒引导下行肝组织活检制片,并对切片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组织纤维化分级。肝组织活检同时进行血常规、血清肝功能、HBV标志物、乙肝五项等检测。根据各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分为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进行比较,同时将患者肝功临床分级情况与其病理分级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的小叶内变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界面性炎症评分、汇管区炎症评分、纤维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PTA、HBV-DNA监测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BI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符合率情况K=0.148,u=2.349,P〈0.05,提示患者病理分级与临床分级一致性强度微弱。结论临床诊断并不能够完全正确反应肝组织病变情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若无穿刺禁忌证时应当积极接受肝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