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机对991例临产妇和999份脐带血进行了血清学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IgG)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发现62例母亲抗HCV-IgG阳性,检出率6.26%,其新生儿脐带血28份抗HCV-IgG阳性,检出率为45.16%;74例母亲HBsAg阳性,检出率7.47%,其新生儿31份脐带血HBsAg的阳性,检出率41.89%;4例母亲抗HCV-IgG及HBsAg均阳性,检出率为0.40%.上述3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抗HCV阳性组与HBsAg阳性组之间对妊娠.分娩及围产儿影响无差别;汉族HBsAg阳性率高于维吾尔族,但不同民族抗HCV阳性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静  韩国荣 《现代医学》2009,37(3):226-228
目的 探讨母婴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肝病毒DNA (HBV-DNA)与血清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血清HBV-DNA阳性产妇55例,依据入院时血清HBV-DNA的检测结果分为病毒高载量组(≥106copies·ml-1,n=25)和低载量组(<106copies·ml-1,n=30),分别提取产妇外周血及新生儿脐血中PBMC,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两者中HBV-DNA.另外选择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的产妇及其新生儿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 阴性对照组母婴PBMC及血清HBV-DNA均阴性.病毒高载量组产妇的新生儿血清HBV-DNA阳性率为20%(5/25),低载量组产妇的新生儿血清HBV-DNA均阴性,两组新生儿间血清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高载量组产妇PBMC HBV-DNA阳性率高于低载量组(分别为84.0%和43.3%,P<0.05);PBMC HBV-DNA阳性产妇的新生儿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PBMC HBV-DNA阴性产妇的新生儿(P<0.05).有4例新生儿中脐血PBMC HBV-DNA及血清HBV-DNA均阳性,11例仅脐血PBMC HBV-DNA阳性,1例仅血清HBV-DNA阳性.结论 血清HBV-DNA阴性的新生儿其PBMC HBV-DNA可独立阳性;在检测母婴血清HBV-DNA的基础上进行母婴PBMC HBV-DNA的检测是高危母婴筛查的重要补充,可弥补目前新生儿宫内感染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数量,探讨HBeAg在新生儿HBV持续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共收集63例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按照产妇产前HBeAg状态分为A组33例HBeAg阳性,B组30例HBeAg阴性,C组22例HBsAg阴性产妇做为对照组.利用三色流式分析法分析新生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ytes,CBMCs)中的Treg的频数.并检测产妇及其脐带血中的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结果:A组33例其中有24例脐带血HBeAg阳性;B组和C组脐带血HBeAg均为阴性.所有HBsAg阳性产妇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均为阴性.新生儿脐带血HBeAg水平与产妇外周血HBeAg水平无关(P>0.05).与B组和C组相比较,A组新生儿脐带血中的Treg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脐带血Treg百分比与产妇HBV DNA、HBeAg及脐带血HBeAg水平无关(P>0.05).结论:HBeAg可以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可能通过上调Treg的比例,使HBeAg阳性产妇新生儿在宫内对HBV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4.
张瑞存 《大家健康》2016,(11):217-217
目的:分析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照产妇是否并发 TPO -Ab 阳性将60例妊娠合并SCH 产妇划分为阳性组38例,和阴性组22例,按照产妇是否接受 L -T4临床治疗将阳性组产妇划分为阳性 A 组20例和阳性 B 组18例,另择取60例同期健康产妇作为参照组,比较4组产妇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状况。结果:阳性 A 组产妇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阳性 B 组(P <0.05)。阴性组产妇与参照组产妇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CH 并发 TPO -Ab 阳性能够显著提升产妇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可能性,应用 L -T4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产妇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概率,适宜临床中予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相关性,旨在为降低早产儿感染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7月浙江省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胎龄<35周的早产儿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脐带血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放射免疫技术测定早产儿的UU感染情况,并根据结果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统计分析两组早产儿及产妇的基本临床特点,比较两组早产儿血培养、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8(IL-8)等相关血液指标及BPD发生率差异,分析UU和早产儿BPD的关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8例早产儿中,UU阳性29例(19.59%),UU阴性119例(80.41%);其中,UU阳性组的阴道分娩率及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分别为86.21%、68.97%、10.34%,均显著高于UU阴性组(63.03%、36.13%、1.6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U阳性组产儿的体重[(1073.29±451.51)g],显著低于UU阴性组[(1725.15±518.1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UU阳性组的IL-8水平[(11.96±2.85)μg/L]明显低于UU阴性组[(18.78±2.6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培养、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UU阳性组早产儿发生BPD者高达7例(24.14%),显著高于UU阴性组的5例(4.20%)。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BPD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阴道分娩、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和IL-8(OR=1.817、3.287、2.653、4.087,均P<0.05)。结论 UU感染与BPD密切相关,是早产儿BPD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可根据产儿的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产儿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相关因素异同.方法 对424例乙肝肝硬化中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水平、并发症和Child-pugh分级资料进行刨顾性分析.结果 424例乙肝肝硬化中HBeAg阴性患者252例,占59.43%;HBeAg阳性患者172例,占40.57%;HBeAg阴性组年龄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P<0.05);HBeAg阴性组HBV-DNA水平低于HBeAg阳性组(P<0.05);HBeAg阴性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于HBeAg阳性组(JP<0.05);两组间性别、各并发症发生率和Child-pugh分级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中HBeAg阴性患者年龄较大、HBV-DNA水平较低、原发性肝癌发生率较高;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在其它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情轻重方面未见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胎儿电子监护在诊断胎儿宫内窘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电子监护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护结果将其划分为阴性组、阳性组、可疑组,观察比较三组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剖宫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结果 80例产妇无应激试验表明阳性6例(7.50%)、阴性59例(73.75%)、可疑15例(18.75%)。阳性组羊水粪染发生率66.67%、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83.33%、剖宫产发生率83.33%均明显高于可疑组及阴性组,新生儿Apgar评分(6.8±0.5)分明显低于可疑组及阴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胎儿电子监护可尽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测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肌微损伤的诊断及近期预后评价作用.方法 对UAP患者68 例,SAP患者20例采静脉血测定cTnI水平.分别对UAP与SAP组间,低、中、高危险组间UAP患者cTnI阳性率进行比较,cTnI阳性组与阴性组间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 UAP组血清cTnI阳性率为25.0%高于SAP组的5.0%, 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血清CK-MB阳性率无差异:UAP患者中、高危险组cTnI阳性率为21.7%和57.1%,明显高于低危险组的0%(P<0.05);cTnI阳性组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血清cTnI测定是反映UA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对UAP患者微心肌损伤的诊断和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以2 514例孕周12周产妇为例,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于孕周24周时进行75 g糖耐量检测,按照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进行分组,其中1 886例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定义为正常组,其余628例患者则为异常组(包括临床甲状腺减退组、亚临床甲减组单纯低FT4血症、甲亢组),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2 514例产妇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25.0%,其中甲状腺减退(临床甲状腺减退、亚临床甲减)发生率为86.1%;异常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减退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与正常组、单纯低FT4血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妊娠糖尿病存在明显相关性,孕妇妊娠期间要加强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和妊娠糖尿病疾病防治,以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妊娠早期孕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功能的筛查,并对TPOAb阳性的亚临床甲减孕妇予以左旋甲状腺素(L-T4)干预,比较干预治疗是否可以影响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方法 选择29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妊娠早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TPOAb阳性组、阴性组和干预组.比较TPOAb阳性组、阴性组孕妇TSH水平,并比较3组产科并发症(包括先兆子痫、妊高症、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以及产后新生儿临床特征(身高、体重以及Apagar评分)和TSH指标.结果 ①在TPOAb阳性组孕妇中,有38.89%(28/72)存在亚临床甲减,TPOAb阴性组孕妇中有13.92%(28/158)存在亚临床甲减,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P<0.05);② 3组间产科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6,P<0.05);③ 3组产妇的新生儿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TPOAb阳性组产妇的新生儿TSH水平高于TPOAb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阴性组之间新生儿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早期孕妇TPOAb阳性可能会对妊娠结局有一定影响,但对新生儿临床特征可能没有影响.对伴有亚临床甲减的TPOAb阳性孕妇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刘学博 《当代医学》2021,27(3):98-100
目的探讨孕产妇血抗磷脂抗体水平检测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于本院孕检及分娩的有病理性妊娠史的孕产妇708例作为病例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孕检和分娩、无血栓史、无免疫疾病史的正常孕产妇602名为正常组,比较两组APLs阳性率及妊娠结局(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等)。结果病例组单纯LA、ACL、β2GPⅠ阳性率及任意2项或3项阳性率、APLs总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病例组中APLs阳性患者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正常组中,APLs阳性患者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APLs在病理妊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阳性可一定程度影响妊娠结局,临床工作中对于有病理妊娠史的孕产妇,应尽早进行APLs检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尽量改善病理妊娠状态,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32例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分为妊娠期组128例和非妊娠期组104例。妊娠组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30岁组,按孕期分类标准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妊娠组。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的差别。结果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妊娠组(P〈0.05);中期妊娠组和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期妊娠组(P〈O.05),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P〈0.05)。结论妊娠期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随着孕周增加,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孕妇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甲亢患者血清甲状腺免疫含量及甲状腺功能的相关变化,为临床及早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妊娠期甲亢患者为观察组,同期90例妊娠期非甲亢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妊娠早期,观察组患者T4、T3及TR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妊娠中期,观察组患者T4、T3及TR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FT4及FT3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妊娠晚期,观察组患者T4、T3高于对照组,FT4及FT3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甲亢患者血清甲状腺免疫含量及甲状腺功能在妊娠早、中、晚期均存在明显的改变,临床工作中应该定期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为临床医生针对妊娠期疾病危急情况的识别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12年至2014年期间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成功分娩的孕期患有糖尿病或患有甲亢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新生儿按体重大小分为低重组、正常组和超重组,分析孕妇在不同疾病状态及生理指标下其新生儿体重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此次研究共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和妊娠期合并甲亢孕妇各60例,平均分娩年龄为(28±8.95)岁,平均孕周为33+3周,所有产妇中顺产的有31例,剖宫产的有89例,共分娩胎儿126名,分娩前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1.87±0.19,孕期最高收缩压平均值为(135±8.95)mm Hg,孕期最高舒张压的平均值为(87±9.42)mm Hg。妊娠期糖尿病组婴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674±666.35)g,超重组所占比例为32.8%,都显著高于妊娠期合并甲亢组婴儿的平均体重(2 912±747.62)g和超重组比例12.9%,孕妇空腹血糖与新生儿体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在妊娠期合并甲亢孕妇组中,促甲状腺激素表现出与新生儿体重的负相关性。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较妊娠期合并甲亢患者发生巨大儿的概率更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空腹血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孕妇不同的健康状况会影响血清中甲状腺指标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妊娠早期亚甲减及 TPO-Ab 阳性对妊娠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早期妇女为观察对象,其中合并亚甲减的孕妇42例,合并 TPO-Ab 阳性的孕妇40例,同时选择4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对照组与亚甲减和 TPO-Ab 阳性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三组新生儿 Aagar 评分的差异。结果:亚甲减组孕妇 FT3水平低于对照组,TSH 水平高于对照组,而两组孕妇的 FT4水平无明显差别;亚临床甲减组胎头下降停滞、胎儿生长受限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TPO-Ab 阳性组与对照组孕妇 FT3、FT4和 TSH 水平无明显差别;TPO-Ab 阳性组胎头下降停滞和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甲减组和 TPO-Ab 阳性组1min 和5minApgar 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而亚甲减组和 TPO-Ab 阳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妊娠早期亚甲减及 TPO-Ab 阳性的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吴江地区孕产妇弓形虫(TOX)感染率及感染状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妇血清中的TOX-IgM和TOX-IgG 2项指标,比较病理妊娠孕产妇和健康孕产妇的感染率以及病理妊娠孕产妇组中年龄、孕期、季节、是否接触动物等因素与TOX-IgM及TOX-IgG感染的关系。结果 103例病理妊娠的孕产妇中(实验组)TOX-IgM阳性11例(10.7%),TOX-IgG阳性23例(22.3%),而1 083例健康孕产妇(对照组)TOX-IgM阳性13例(1.2%),TOX-IgG阳性42例(3.9%)。结论弓形虫引起围生期感染,是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验组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实验组中TOX-IgM和TOX-IgG阳性率随着产妇年龄增加而增加;早孕者感染率高于中晚孕者;夏季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接触动物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未接触动物者。  相似文献   

17.
朱珉之  杭双熊  申红玉 《海南医学》2014,(13):1958-1960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乙肝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学标志物与血清、乳汁HBV-DNA阳性率的关系,以及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取96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将其分为大三阳组(54例)、小三阳组(25例)、HbsAg和HbeAg均阳性组(8例)及HbsAg和HbcAb均阳性组(9例)。另选取12例乙肝两对半全阴的产妇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乙肝免疫血清学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并对所有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三阳组产妇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乳汁HBV-DNA在各组中检出的阳性率均小于血清HBV-DNA,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eAg是否阳性将96例产妇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和HBeAg阴性组(34例),血清HBeAg阳性产妇的血清和乳汁中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一部分血清HBeAg阴性产妇血清和乳汁中HBV-DNA亦为阳性。产妇血清与乳汁中HBV-DNA含量呈正相关(r=0.891,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乳汁HBV-DNA检出的阳性率低于血清HBV-DNA,且乳汁HBV-DNA含量随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定量双重检测产妇血清、乳汁中HBV-DNA来确定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性更为可靠,这将有利于阻断乙肝传播,确定哺乳方式,指导母乳喂养,从而降低乙肝新生儿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对277例作不留支架输卵管直视吻合术者随访,经通液试验,复通率90.06%(251/277);术后宫内妊娠239例,异位妊娠2例,复孕率87%(241/277)。吻合手术成功率与原输卵管结扎术式、吻合部位、年龄以及术后通液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原采用银夹法输卵管复通术的妊娠率为96.67%(29/30),高于其他术式;峡部对峡部吻合者的妊娠率为93.38%(121/129),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吻合者;年龄在35岁以下组输卵管复通后妊娠率为90.61%(222/245),显著高于35岁以上组。认为不留置支架吻合并不影响手术成功率,可以避免输卵管解剖变形和异物感染;术后通液是提高复孕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保守性方式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血β-hCG下降幅度及妊娠结局。【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保守性治疗的输卵管妊娠323例分为手术保守治疗组(A组)157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B组)166例,两组治疗后定期监测血β-hCG下降幅度及宫内妊娠率、再次异位妊娠率、PEP等。【结果】A组血β-hCG降至正常平均时间为13 d,明显短于B组25 d,A组宫内妊娠率平均为69.43%,明显高于B组50.60%(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输卵管妊娠行保守手术治疗较药物保守治疗后宫内妊娠率高,保守手术中注意术式选择,术后要注意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扩散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观察MMP2和CD44V6在 71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MMP2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 (P <0 .0 1) ;在肠型组、弥漫型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 ;粘膜及粘膜下组表达与肌层组、浆膜层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2 )CD44V6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 (P <0 .0 1) ;肠型组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组 (P <0 .0 1) ;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未转移组 (P <0 .0 5 ) ;粘膜及粘膜下组表达与肌层组、浆膜层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3)胃癌MMP2和CD44V6两者表达间呈正相关 (r =0 .75 6 ,P <0 .0 5 )。结论 :MMP2、CD44V6在胃癌中均过度表达 ,MMP2、CD44V6均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