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周刚组织尢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所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4):262-265
[目的]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以包封率或成型性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所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按照最佳制备工艺制备的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呈圆整的球形,无黏连,平均粒径为68.7 nm,多分散系数为0.032 1,Zeta电位为-32.76 mV,平均包封率为78.85%.[结论]用本处方工艺制备酮康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Clozapine-PBCA-NP);研究影响其氯氮平药物含量的因素水平;优化制备工艺.方法 用界面聚合法制备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单因素初选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药物含量的因素;采用正交设计,多因素分析各因素水平的相互作用;比色法测定氯氮平的包封率、载药量.结果 影响氯氮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包封卒的因素有:氯氮平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溶液pH值、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α-BCA)用量:优化工艺后制备了粒径粒形好、氯氮平药物含量较高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优化的条件为氯氮平的用量为80mg,反应体系的pH值为2.5,搅拌速度为1 000 rpm,Dextran-70为240 mg,α-BCA为0.18 mL,温度25℃,搅拌时间3h.结论 氯氮平用量、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单体用量、介质的pH值、表面活性荆的浓度是影响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药物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优选制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HBI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经单因素试验初选制备条件后,采用均匀设计法与正交试验法.以包封率、外观评分、数均粒径、多分散度为指标,综合分析试验结果 来确定制备工艺条件.结果 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为pH值为5.2,Dextran-70/Pluronic F-68(2:1)的用量6.0%(6.0g/100mL),BCA的用量1.0%(1.0mL/100mL),HBIG加入量50IU/100mL.结论 所确定的制备HBI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的制备,研究ADM-PBCA-MNPS的理化性质并分析该微粒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乳化聚合法合成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观察纳米粒的物理形态;检测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药物的包封率、载药量,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磁性纳米微粒的释药性。结果:合成的磁性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DM-PBCA-MNPS)平均直径194.30 nm;纳米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0.488 emu/g,药物包封率为89.63%,载药量为9.73%;在体外条件下ADM-PBCA-MNPS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性能,体内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ADM-PBCA-MNPS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Beta)、平均滞留时间(MRT)均明显大于游离阿霉素(F-ADM)(P<0.01)。结论:制备的磁性纳米粒溶液性质稳定,符合在机体血管中随循环流动而不会沉淀的条件。实验组药物可在体内外缓慢释放阿霉素,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载体被改广泛研究,用于肿瘤药物输送的纳米高分子药物载体可延长药物在肿瘤中的存留时间.该研究拟制备聚氰基丙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包封率,载药率等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为药物,采用乳化法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结果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86±15)nm,载药量为23.2%.包封率为51.6%.结论 以PDCA纳米微粒作为5-Fu栽体粒径小,颗粒均匀,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肿瘤纳米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磁性纳米球。方法 乳化聚合法制备磁性纳米球的悬浮液,光子相关光谱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磁性纳米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球中Fe含量。结果 获得了水溶性正癸酸稳定的Fe3O4磁流体的粒径及其分布,以及载体浓度与稳定剂浓度对磁性纳米球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论 首次在pH=6.3~6.4条件下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PBCA磁性纳米球的稳定悬浮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化β-榄香烯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界面缩聚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结果 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形态规整,无黏连,大小较为均匀,平均粒径254 nm,平均包封率90.17%。结论 本实验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S-PBCA-NP).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ES-PBCA-NP.采用U5(53)均匀实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态;HPLC测定载药量及包封率.结果与结论:综合考虑选用二乙胺乙基葡聚糖(DEAE-Dextran)作为实验用表面活性剂,制备优化条件:pH 2.0,稳定剂和表面修饰剂质量比为1:1,BCA用量终质量浓度为12 g/L.以上述条件制备的纳米粒,稳定性好、形态规整、大小均匀,粒径(115±7)nm,Zeta电位为(43.6±3.2)mV,载药量为61 mg/g,包封率为78.0%,适合作为雌二醇的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10.
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PBCA-NP),考察影响纳米粒粒径大小、包封率的因素,并优化其制备条件。方法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E2-PB—CA^+-NP,以粒径大小、形态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正交设计法优化E2-PBCA-NP制备工艺。结果搅拌速度、浓缩温度、有机溶剂种类及表面活性剂类型均可影响粒径。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的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15nm,分布范围50~180nm,包封率90.3%。结论经过优化筛选出的工艺,为制备E2-PB-CA—NP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chitosan-g-polyvinylpyrrolidone as a new scaffold material. METHODS: The material was tested and measured for water absorption and contact angle, followed by evaluation of the biocompatibility by implantation into rabbits and in vitro cultured with the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RESULTS: The water absorption rate of the material reached 1 100% with contact angle of 83-86. The results of implantation revealed partial degradation of the material 3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and much collagen and numerous corneal stromal cells appeared on the material without obvious inflammation reactions. In vitro coculture with epithelial cells showed good adhesion of the cells to the material which induced no obvious cytotoxicity. CONCLUSION: The novel chitosan derivative has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and can be used as a tissue scaffold materia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硝基呋喃抗菌骨水泥的动物体内生物相容性。方法 选用21只C57小鼠,随机分组,注射市售P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浓度分别为40%、80%和100%)以及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7组,n=3)。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及体质量变化;对小鼠肝脏、肾脏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肝肾细胞有无变性、坏死。选用6只新西兰兔进行背部肌肉植入实验(2组,n=3),对样件周围的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样件植入2周和4周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情况。结果 所有小鼠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小鼠均未死亡。所有注射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的小鼠相比于注射前体质量均增加,各时间点增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PMMA浸提液组小鼠体质量增加最明显,第三天体质量增加量为(3.56±2.52)g,增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p(10%NFMA-co-MMA)骨水泥浸提液的小鼠肝肾细胞未见明显变性、坏死。植入p(10%NFMA-co-MMA)骨水泥后,第2周观察到样件周围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第4周炎症减轻,结果与PMMA骨水泥植入后相同。结论 与临床使用的PMMA骨水泥相比,非浸出抗菌骨水泥p(NFMA-co-MMA)在动物体内没有引起明显毒性反应,说明p(NFMA-co-MMA)骨水泥在动物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人工髓核材料-果胶/聚乙烯醇复合(CoPP)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选用NCTC 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急性细胞毒性试验,分为正常组、阴性对照组(聚乙烯醇,PVA)、实验组(CoPP)、阳性对照组(0.64%苯酚),观察细胞生长状态,于培养2、4、7 d测定OD值、计算相对增殖率(RGR).在SD大鼠左、右臀肌内分别植入脱水的CoPP、PVA水凝胶,观察手术切口及一般情况,于术后1、4、12周取材,观察大体标本及其周围炎性细胞、纤维包囊.结果 CoPP组细胞生长良好,RGR均大于75%,PVA组RGR超过80%.细胞毒性小于1级;阳性对照组RGR小于24%、细胞毒性为4~5级.在植入1周时,PVA、CoPP组局部组织的炎性细胞反应为Ⅳ级、未形成完整囊腔:在植入4周时,炎性细胞反应为Ⅰ级、囊腔反应为Ⅳ级;在植入12周时,炎性细胞及囊腔反应均为Ⅰ级.结论 CoPP水凝胶的细胞毒性为0~1级,体内局部组织反应轻,生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异种脱蛋白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制备的异种脱蛋白骨植入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猪肋骨进行一系列理化处理后,制成10 mm长脱蛋白骨及浸提液.然后采用标准的毒理学实验方法进行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溶血实验、热源实验、皮内注射实验、肌肉埋植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异种脱蛋白骨的毒性程度为无毒,溶血率<5%,无热源性,对皮肤无刺激,肌肉内埋植后无明显炎症反应,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细胞的毒性均为0级.结论 异种脱蛋白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满足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含锶硫酸钙材料并对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探讨采用水热法制备一种新型的含锶硫酸钙并 对制备的材料进行:(1)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差式量热扫描表征检测,以验证材料为目标产物;(2)细胞毒性试验评 估材料浸提液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形态学及相对增殖率的影响;(3)溶血试验评估材料浸提液的血液相容性;(4)体内植入 试验评估其对活体组织局部毒性反应。结果(1)X线衍射结果示:14.63°,25.72°和29.80°处可见α-半水硫酸钙的特征峰,在 24.78°处可见锶元素的特征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α-半水硫酸钙标准图谱相似;差式量热扫描结果示:制备材料中结构水含 量为6.03%;(2)细胞毒性试验显示被试材料浸提液在不同时间点的毒性反应均为I级,无细胞毒性;(3)溶血试验结果显示溶血 率为4.3%,符合溶血试验要求;(4)体内植入结果表明材料和机体达到稳定状态。结论该材料为含锶硫酸钙,生物相容性试验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管材料体外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人工气管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 ,以便为该植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参照 ISO10 993- 1:199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要求 ,对人工气管材料进行了体外细胞与材料共培养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溶血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致敏和热源试验。 结果 :(1)人工气管材料表面的细胞黏附生长良好 ,该材料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形态不构成损害 ,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细胞增殖指数和增殖指数百分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与阳性参照材料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 ;(2 )溶血率均低于 5 %的国家标准 ,在体外不引起溶血反应 ;(3)该组分材料也无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致敏和热源作用。结论 :该人工气管材料无细胞毒性和热源作用 ,不引起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 ,对细胞形态、生长和增殖不构成损害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将自行合成的磷酸钙骨水泥(CPC)作为载与BMP复合成人工骨,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免疫原性,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街道一物相容性指标,结果:动物实验表明材料属无毒级,不含致热原,体外试验不引起溶血反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植入兔或小鼠肌内未检测出特异性抗体,组织学检查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对肌肉无刺激作用,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增殖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材料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进行体内生物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制备好的纯聚己内酯和壳聚糖增强聚己内酯2种材料放入0.9%生理盐水中获取两者的浸提液,然后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源试验、过敏试验;将2种材料分别植入白兔背部(n=6),术后2、4、8、12、16、24周取材,观察一般组织情况及纤维包膜形态和厚度.结果: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中不存在致敏性物质,浸提液无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在初期有轻度的炎症反应,12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未见巨噬细胞积聚现象.这些反应与纯聚己内酯无显著差别.结论:壳聚糖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作为胸壁缺损修补材料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亚超细汉麻粉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按照GB/T16886的评价要求,对亚超细汉麻粉体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试验.结果:6.25%亚超细汉麻粉体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1级,12.5%、25%亚超细汉麻粉体浸提液的细胞毒性为2级,50%、100%亚超细汉麻粉体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大于2级;亚超细汉麻粉体没有皮肤刺激和致敏现象.结论:6.25%亚超细汉麻粉体浸提液有极轻的细胞毒性,无皮肤刺激和致敏现象,6.25%亚超细汉麻粉体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诱导血管再生活性的新型复合骨组织工程材料,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血管生成素-1(ANG-1)双基因共转染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复合多孔生物活性玻璃,制成复合人工骨材料。采用West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已转染EPCs中VEGF-165及ANG-1的表达。噻唑蓝(MTT)细胞毒性试验、骨植入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黏附情况等综合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材料中血管再生的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RT-PCR反应显示,实验组VEGF-165、ANG-1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MTT细胞毒性试验、骨植入试验均显示,材料无毒性反应。扫描电镜显示,材料表面有较多血管内皮祖细胞黏附,并有较多伪足伸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显示,材料周围组织生长良好,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材料与周围组织交界处有大量的新骨生成。CD3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显示,材料中有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结论  VEGF- 165/ANG-1双基因共转染EPCs复合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的骨组织工程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具备一定的诱导血管再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