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冷冻处理后的异体周围神经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6/2003-12在广西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取4只作为供体,切取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0mm神经段,深低温冷冻储存2周备用。其余32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组与正常对照组,16只/组,将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10mm长缺损,用复温后的同种异体神经进行移植桥接。神经节苷脂组每天每只局部注射质量浓度为1g/L的神经节苷脂溶液1mL,连续14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分别于术后2,4,8,12周随机取4只进行电生理检查、组织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肌肉湿重测定以及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作为受体的32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两组兔术后大体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均有足底及足趾溃疡,神经节苷脂组有6只发生足跟溃疡。两组动物左后肢均无力,行走不稳。②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电生理检测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传导速度、电位波幅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明显升高[(28.62&;#177;2.42),(21.78&;#177;2.43)m/s;(5.48&;#177;0.36),(4.67&;#177;0.53)mV;P均〈0.05]。③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学观察结果比较:术后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许旺细胞增生不明显;神经节苷脂组崩解反应较正常对照组慢,许旺细胞增生明显。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许旺细胞增生活性低,有髓神经纤维密度低;神经节苷脂组许旺细胞增生活跃,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较大;术后12周,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少,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神经纤维瘢痕化明显;神经节苷脂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多,有少许神经纤维瘢痕化,神经束膜间毛细血管清晰。④组兔术后12周超微结构观察比较:正常对照组可见结缔组织无定形结构中夹杂少量变性神经纤维,轴突电子密度低且有空泡,许旺细胞细胞器及有髓轴突稀少,部分再生轴突及髓鞘发生wallerian变性脱髓;神经节苷脂组可见大量神经纤维髓鞘增厚和雪旺氏细胞细胞器更丰富,轴突电子密度深且均匀,许旺细胞外有完整基膜包绕,变性神经纤维少。⑤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肌肉湿重Guadros指数的测定:术后4,8,12周,神经节苷脂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俨均〈0.05),表明正常对照组肌萎缩较重。⑥两组兔术后不同时期再生神经纤维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有髓神经数目、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及轴突直径比较,术后2,4,8周神经节苷脂组基本无变化(P〉0.05),术后12周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83.6&;#177;184.3),(1520.2&;#177;124.3)个/400倍视野;(16.45&;#177;1.86),(10.08&;#177;1.62)μm;(6.48&;#177;0.72),(4.72&;#177;0.56)μm;(4.40&;#177;0.42),(3.04&;#177;0.34)μm;P均〈0.05]。结论:再生神经能够顺利地通过移植体进入远端,使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肌湿重等指标明显升高,证明免同种异体神经经冷冻处理后桥接神经缺损可引导神经纤维再生,且外源性神经节苷脂可促讲异体祷槽周围神绎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GM-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1/2C5-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15,90,180min,2,3d分别腹腔内注射GM-110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1,6,24h,1,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最大角度为82°,损伤组术后1周平均为55°,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90%。结论GM-1对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手足口病重症的疗效.方法 按是否应 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将符合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的200 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 组100 例,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均以小剂量 甲强龙、降颅压、清热解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除运用常规方法外,同时静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 脂钠(黑龙江哈尔滨医大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112)20 ~40 mg/d,疗程7 d.治疗前、治疗3 d 及治疗7 d 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观察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对临床资料信 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要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2.28 ±0.26)d vs.(3.75 ±0.39)d]及平均住院天数 [(6.73 ±1.36)d vs.(7.64 ±1.28)d]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治疗3 d 及7 d(6.28 ± 0.61、5.34 ±0.51)比对照组(6.85 ±0.65、6.29 ±0.59)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单 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手足口病重症能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神经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常规治疗,是 促进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恢复的有效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组,对照组43例,以丹参酮注射液3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4 d;联合治疗组43例,在丹参酮治疗基础上联合以神经节苷脂80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共14 d。两组基础用药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酮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4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20±50)g。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给药组(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神经节甘脂GM-1),24只/组。其中又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每组分别分为3个时相点,即3h、6h和24h点,每个时相点8只大鼠。方法:①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②应用二苯胺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后3h、6h、24h脑组织DNA裂解率变化,取大脑皮质100mg加0.9mL裂解液制成10%匀浆,加入离心管中,反复冻融,收集上清和沉淀,DNA裂解率=上清吸收值/(上清吸收值 沉淀吸收值)。③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蛋白激酶Cδ表达,以及神经节苷脂给药后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皮质DNA裂解率的变化及蛋白激酶Cδ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实验过程中盐水对照组再灌注6h时死亡1只,麻醉过量死亡,再灌注24h时死亡2只,分别予以补充。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DNA裂解率变化明显增加,24h达高峰,蛋白激酶Cδ表达于再灌注6h达高峰,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神经节苷脂组相应时间点的DNA裂解率及蛋白激酶Cδ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减少蛋白激酶Cδ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1 ganglioside,GM-1)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脑出血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给予常规治疗;GM-1治疗组70例,常规治疗加GM-1治疗21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力变化,并记录治疗前后GCS评分、NDS评分、ADL评分及6个月后GOS评分,来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GM-1组患者肌力增加一级及一级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GM-1治疗组中GCS评分、ADS评分的提高和NDS评分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脑出血后6个月进行COS评分,GM-1治疗组Ⅴ级病例比例为68.57%.结论 应用GM-1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神经节苷脂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有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4在吉林大学中13联谊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20&;#177;50)g。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给药组(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神经节甘脂GM—1),24只/组。其中又根据再灌注时间不同,每组分别分为3个时相点,即3h、6h和24h点,每个时相点8只大鼠。
方法:①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②应用二苯胺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后3h、6h、24h脑组织DNA裂解率变化,取大脑皮质100mg加0.9mL裂解液制成lO%匀浆,加入离心管中,反复冻融,收集上清和沉淀,DNA裂解率=上清吸收值/(上清吸收值+沉淀吸收值)。③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蛋白激酶C8表达,以及神经节苷脂给药后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皮质DNA裂解率的变化及蛋白激酶C8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实验过程中盐水对照组再灌注6h时死亡1只,麻醉过量死亡,再灌注24h时死亡2只,分别予以补充。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DNA裂解率变化明显增加,24h达高峰,蛋白激酶C8表达于再灌注6h达高峰,以后逐渐呈下降趋势;神经节苷脂组相应时间点的DNA裂解率及蛋白激酶C8表达明显减少。
结论:神经节苷脂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并减少蛋白激酶C8的表达,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GM-1)能够修复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损伤.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神经节苷脂(GM-1)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开放实验.地点与材料研究地点为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和郑州大学医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材料为胎龄10周流产胚胎脑组织.方法与主要观察指标从人胚胎脑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培养于含bFGF和B27的DMEM/F12细胞营养液中,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GM-1,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用含3%血清的DMEM/F12营养液诱导细胞分化,每间隔6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化情况.结果5
d,10 dMTT比色显示bFGF(20mg/L)+B27+DMEM/F12和GM-1(33.5mg/L)+B27+DMEM/F12两组间t检验,P值均>0.05;GM-1(33.5mg/L)+B27+DMEM/F12与B27+DMEM/F12两组间t检验,P值均<0.05;GM-1(0.335
mg/L)+B27+DMEM/F12,GM-1(3.35 mg/L)+B27+DMEM/F12与B27+DMEM/F12间t检验,P值均>0.05.分化实验发现,接种6
h后,(3%)血清+DMEM/F12组神经球周边可见明显的细胞突起,呈放射状向周围伸出,而3个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突起短且细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的细胞突起均逐渐伸长,3个实验组分化能力低于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GM-1能够维持神经干细胞的原始神经状态,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对神经干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Mr 70000热休克蛋白(HSP 70)是缺氧缺血的敏感指标。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_1)是哺乳类神经节苷脂的主要种类,HSP70及GM_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CA_1区Mr70000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病理学损伤变化和外源性GM_1对其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完成。实验采用7日龄SD乳鼠。按随机抽签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6只,缺氧缺血组24只,缺血后治疗组24只。干预:建立HIBD模型,用免疫组化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检测缺氧缺血和GM_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脑海马组织HSP70阳性细胞及病理学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大鼠、缺氧缺血大鼠及缺氧缺后给予GM_1大鼠的海马CA_1区HSP70染色程度及神经损伤分级比较。 结果: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_1区仅能检出少量阳性HSP核蛋白,呈1级染色,海马CA_1区神经元呈较严重的缺血损伤性改变,损伤程度达3~4级。而GM1组可见应激蛋白HSP 70明显表达,24h达高峰,呈2~3级染色;神 相似文献
11.
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V)、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制成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检测其综合性能和了解其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检测它的降解时间及用ELISA的方法来检测NGF的释放情况;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约10mm的缺损,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桥接(B组)和单纯PLGA导管(C组)桥接,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HE染色、变色酸2R一亮绿髓鞘染色、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结果:在体外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能在体外释放NGF约18天,约在14周左右导管降解完毕。NGF/PLGA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规律化、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结论: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以神经传导速度为量化恢复指标,以髓鞘增生数目定量分析再生神经纤维数目。方法:实验于1998-09/1999-06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和显微外科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电镜中心和病理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用显微外科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电刺激组行神经吻合术并进行经皮电刺激,对照组只固定于和电刺激组相同的固定装置上,不进行干预。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经皮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的神经电位参数和髓鞘结构及数目的影响。结果:实验过程中对照组1只大鼠和电刺激组2只大鼠在麻醉过程中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9只大鼠,电刺激组8只大鼠。①电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0.58±0.33)ms,(2.27±0.88)ms,(t=5.12,P<0.001)]。电刺激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增快[(21.44±8.31)m/s,(16.74±22.82)m/s,P>0.05],波幅低于对照组[(1.95±1.56)mV,(6.64±8.42)mV,P>0.05]。②电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其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00.86±1433.65,6505.83±779.50,(t=5.16,P<0.001)]。结论:电刺激定量检测的大鼠坐骨神经潜伏期缩短,神经髓鞘计数增高。说明电刺激可能通过促进许旺细胞增殖和髓鞘形成来改善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八肽胆囊收缩素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筛选有效指标,尝试从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再生微环境的角度分析八肽胆囊收缩素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制备坐骨神经单侧离断伤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八肽胆囊收缩素治疗组造模后连续7 d腹腔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8 nmol/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局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同时检测脊髓凋亡细胞数。结果与结论:八肽胆囊收缩素治疗组大鼠局部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脊髓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凋亡细胞数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且丙二醛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0.05)。说明胆囊收缩素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包括保护神经元、抗细胞凋亡、抑制炎性反应、抗NO及氧化反应、抗丙二醛减轻自由基损伤等方面外,还可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和释放。 相似文献
14.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组织学变化 ,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方法 :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损伤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观察范围内神经髓鞘数为 6 5 0 5 .83± 779.5 0 ,磁电刺激组神经髓鞘数为 12 82 5 .78± 16 78.19,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0 1) ,其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 :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Xu Jiang Ruifa Mi Ahmet Hoke Sing Yian Chew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2014,8(5):377-385
Fibre structures represent a potential class of materia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ynthetic nerve conduits due to their biomimicking architecture. Although the advantages of fibres in enhancing nerve regeneration have been demonstrated, in vivo evaluation of fibre size effect on nerve regeneration remains limited.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fibre diameter of electrospun conduits o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cross a 15‐mm critical defect gap in a rat sciatic nerve injury model. By using an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 fibrous conduits comprised of aligned electrospun poly (ε‐caprolactone) (PCL) microfibers (981 ± 83 nm, Microfiber) or nanofibers (251 ± 32 nm, Nanofiber) were obtained. At three months post implantation, axons regenerated across the defect gap in all animals that received fibrous conduits. In contrast, complete nerve regeneration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t received empty, non‐porous PCL film conduits (Film). Nanofiber conduit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total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and thicker myelin sheaths compared to Microfiber and Film conduits. Retrograde labeling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umber of regenerated dorsal root ganglion sensory neurons in the presence of Nanofiber conduits (1.93 ± 0.71 × 103 vs. 0.98 ± 0.30 × 103 in Microfiber, p < 0.01). In addition, th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 amplitudes were higher and distal motor latency values were lower in the Nanofiber conduit group compared to the Microfiber group.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mpact of fibre size on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useful insights for future nerve guide design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基底膜是沉积形成在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周围的一层有序致密排列的细胞外基质。基底膜在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神经受到损伤时,轴突和髓鞘崩解溃变,其碎片被大量聚集活化的巨噬细胞吞噬,但基底膜结构仍保持完整,且其内的雪旺氏细胞由静息转为活跃的分裂增值状态,为轴突再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微环境。近年来大量的学者对基底膜的成分结构、沉积、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变化以及对再生轴突的作用、与非神经细胞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图从基底膜这方面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寻找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增快,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缝合的基础上局部应用纤维蛋白胶治疗损伤的周围神经,观察纤维蛋白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纤维蛋白胶(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成分:纤维蛋白原50~70mg/支和凝血酶400U/支,从哺乳动物血中提纯,经过灭菌消毒,冻干制成,不含致热源)。实验分组: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只: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单纯缝合组。实验方法:大鼠麻醉后,于左大腿后外侧做2cm纵切口,显露坐骨神经。距梨状肌下缘远侧约1.5cm处切断坐骨神经,切除远端1~2mm,采用10-0无创伤线缝合神经外膜,使远近端保留约1~2mm间隙。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对称缝合2针,将纤维蛋白胶注入缝合周围在神经对合端生成凝胶环,混合物固化形成再生室。单纯缝合组:单纯外膜缝合。实验评估:①术后连续观察动物行为学:手术侧后肢及足趾的运动情况,有无溃疡形成,足趾、趾甲的溃疡愈合情况,观察展爪反射。②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③术后2,4,6,8周两组各取2只大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再生情况。④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采用LUZEX-F彩色图像分析仪对甲苯胺蓝染色神经组织切片中轴突数目及轴突直径进行分析。⑤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Phlip-10型透射电镜下观察轴突再生情况。⑥术后8周两组各取4只大鼠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情况。结果:纳入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大鼠行为学观察: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大鼠除足趾略见下垂、屈曲现象外,步态基本正常,展爪反射基本正常,下肢活动已接进正常,单纯缝合组下肢活动略差。②神经电生理检查: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神经传导速度快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11.13±0.37),(9.26±0.44)m/s],潜伏期短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1.83±0.18),(2.17±0.19)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7.78,5.53,P<0.05)。③光镜下神经再生情况: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单纯缝合组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小、数量少、排列不规则,再生较差。④轴突数目及轴突直径: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在轴突数目、轴突直径大于单纯缝合组[分别为(2187±107),(1847±96)个/400倍视野;(2.79±0.15),(2.05±0.17)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80.70,42.92,P<0.05)。⑤透射电镜下轴突再生情况:术后8周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大鼠再生轴突发育良好,排列有序,轴突直径大小相差小,髓鞘厚薄一致,轴突染色均匀,雪旺细胞核呈卵圆型。单纯缝合组大鼠轴突发育差,排列不规则,髓鞘薄,可见扩张血管,部分区域有出血水肿。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情况:单纯缝合 纤维蛋白胶组在实验侧腰骶段前角可见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大型运动神经元,且数目较多。单纯缝合组标记的数量较少。结论:在修复神经过程中应用纤维蛋白胶,可明显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优于单纯缝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条件性损伤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按术式随机分成两组.A组显露左侧坐骨神经,不损伤.B组造成左侧坐骨神经挤压伤.于伤后5d,两组均造成右侧坐骨神经挤压伤.分别于术后0、1、3、5、7d行挤压反射试验,检测神经轴突再生的距离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试验组的初期延迟1.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初期延迟1.70d(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条件性损伤通过缩短再生延迟,而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