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RGD是许多粘附蛋白结构中的高度保守序列,与细胞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在聚酯薄膜表面分别预衬纤维粘连蛋白和共价接枝RGD三肽,然后在不同聚酯材料上种植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果显示RGD可明显促进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和增殖,与纤维粘连蛋白相比,RGD促进细胞粘附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在细胞增殖方面,二者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改进生物材料的表面设计,促进心血管移植物的内皮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RGD肽对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在生物材料表面黏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材料(聚酯)分为三组:RGD组(表面共价接枝人工合成的RGD三肽)、对照组(表面预衬纤维粘连蛋白)和空白组(表面未作任何处理),然后在三组材料表面种植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在定常流条件下观察比较RGD肽和纤维粘连蛋白对材料表面细胞黏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剪切力作用时间延长和剪切力加大,三组材料表面黏附的细胞脱落逐渐增多。空白组PET表面细胞脱落最为明显,8.19dyne/cm2作用4h后,材料表面细胞残留率仅为13.73%。PET表面结合RGD或纤维粘连蛋白后,细胞残留率明显增加,同样剪切力作用下细胞残留率分别为43.33%和40.7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得出结论,RGD可以提高EC在材料表面的黏附稳定性。本结果仅是一个体外实验的初步结果,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玻璃粘连蛋白 (vitronectin)含有精氨酸 -甘氨酸 -天门冬氨酸 (PGD)序列和肝素结合区。单核细胞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β3整合素族的配基之一 ,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一些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同时 ,也作用于单核细胞 ,使其表面的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增高 ,从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单核细胞与病变部位动脉内皮细胞粘附异常增强的机制之一。目的 :是观察单核细胞株U937细胞在TNFα、oxLDL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H - 7、Calphostin和丝裂素活…  相似文献   

4.
不同条件培养的内皮细胞耐受流体剪切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提高内皮细胞(EC)与移植间的粘附,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我们采用改进的流室装置比较流动培养的EC与静态培养的EC对剪切力的耐受强度,预铺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对其对其粘附的影响,并研究2了EC骨架成分肌动蛋白丝的分布及在剪切力作用下的变化,结果显示流动培养组的细胞残留明显多于相应静态培养组,预辅纤维连接蛋白可显著提高静态培养EC的残留,加入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效应更明显,而预铺的基质对流动培养组结果影响较小,剪切力作用下EC的肌动蛋白丝有序排列,并形成张力纤维,提示流动培养可显著提高EC对剪切力的耐受,其机制与剪切力诱导肌动蛋白丝重建,张力纤维形成,细胞形态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在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中的表达与定位,研究其对DCs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TNF-α诱导培养分化为DCs,采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DCs中β-1,4-GalT-Ⅰ的表达与定位;通过细胞粘附试验分析β-1,4-GalT-Ⅰ表达与细胞粘附能力的关系。用α-乳清蛋白(α-lactalbumin,LA)作为细胞表面β-1,4-GalT-Ⅰ抑制剂,研究β-1,4-GalT-Ⅰ在DCs细胞粘附以及与CD4+Th细胞形成免疫突触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在人外周血来源DCs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可表达长型和短型β-1,4-GalT-Ⅰ;长型β-1,4-GalT-Ⅰ或细胞表面β-1,4-GalT-Ⅰ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粘附能力呈正相关;α-LA既可抑制DCs对层粘连蛋白的粘附,又可抑制DCs与CD4+Th形成免疫突触。结论:β-1,4-GalT-Ⅰ在DCs中表达,他们作为粘附分子参与细胞粘附和免疫突触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双功能偶联剂小分子间苯二甲基二异氰酸盐(m—xylylen—diisocyanate,简称XDI)作桥梁,将短肽RGD(GLY—ARG—GLY-ASP—SER—PRO-LYS)粘附生长因子偶联到卵清白蛋白(Ovalbumin,简称OVA)载体上,对偶联物RGD-OVA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纯化和紫外光谱测定,确定RGD与OVA偶联比为11:1,用偶联物对兔子进行背部小剂量多点免疫注射,诱发出抗RGD抗体,利用得到的兔抗RGD抗体IgG包埋于丝素材料内,并借助抗原抗体的结合力,结合RGD在该丝素膜表面,对这种结合有RGD抗体的丝素膜进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简称EC)的试验,结果表明,结合有RGD的丝素膜与其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Arg-Gly-Asp(RGD)肽偶联到壳聚糖(cH)材料表面,并制备成包载质粒DNA的纳米粒子,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质粒DNA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内皮细胞转染,观察其是否能提高对内皮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 以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为偶联剂,通过酰胺键将RGD肽偶联到壳聚糖表面,对其进行表征,并以未偶连RGD的壳聚糖作为对照,制备载pEGFP-C1质粒DNA纳米粒子,比较2者对Hy926细胞的转染效率.结果 壳聚糖-RGD(CH-RGD)载基因纳米粒子转染Hy926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35.7%vs 14.3%,P<0.001).结论 RGD肽表面修饰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可用于体外细胞转染,其对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优于未偶连RGD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抗应力和粘附能力的影响 ,为改进血管内皮细胞种植的组织工程学技术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应用荧光标记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 ,以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以及切应力作用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为对照组 ,研究了切应力作用下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F 肌动蛋白构筑的变化。 结果 静态条件下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排列松散 ,不规则 ,微丝较细 ;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微丝明显增多增粗。切应力作用下 ,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的F 肌动蛋白发生重排 ,并形成大量沿切应力方向排列的应力纤维 ,且发生重排的时间明显早于单独培养的内皮细胞。 结论 在切应力作用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影响下 ,内皮细胞F 肌动蛋白构筑的变化有利于增强内皮细胞的抗应力和粘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单层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CREG过表达及CREG表达下调的ECs为模型,Transwell chamber弥散模型观察ECs单层通透性的改变; 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及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在ECs中的分布和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E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结果: CREG过表达的ECs (EO组) 较EN组单层通透性明显增高 (P<0.05);CREG表达下调的ECs(ES组)较EN组单层通透性有所下降(P<0.05)。与EN组相比较,EO组细胞中F-actin排列紊乱,形成大量应力纤维; ES组F-actin则主要呈细丝状分布于细胞周边,中央分布较少。同时,EO组VE-cadherin在细胞周边的正常拉链状结构减少或缺失,细胞间隙增宽;而ES组VE-cadherin在细胞周边呈正常拉链状分布,细胞之间连接紧密。ELISA检测显示EO组细胞上清中VEGF分泌较EN组明显增加(P<0.05);ES组VEGF分泌较EN组减少(P<0.05)。应用VEGF中和抗体阻断后,CREG过表达引起的EO通透性增加的现象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CREG过表达可能通过VEGF介导的信号途径引起F-actin重构及VE-cadherin减少,使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背景:建立人肝细胞体外缺氧再给氧损伤模型,模拟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缺血再灌注所致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损伤的机制,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 目的:分析缺氧再给氧对肝细胞膜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损伤的分子机制。 方法:建立体外大鼠肝细胞缺氧再给氧模型。肝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再给氧组。缺氧再给氧组又分为缺氧再给氧2 h、缺氧再给氧4 h、缺氧再给氧6 h组(分别为细胞缺氧3 h后再给氧2,4,6 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含量变化,Real-time PCR 检测 HSP27、丝切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SP27、丝切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光镜下缺氧再给氧各组梭形细胞显著增多,且脱落细胞明显增多;透射电镜下缺氧再给氧组与对照组相比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密度深,糖原消失;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可见缺氧再给氧组纤维形肌动蛋白纤维荧光紊乱,形态明显改变,荧光染色明显减弱,平均荧光强度缺氧再给氧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R各组HSP27、丝切蛋白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表明缺氧再给氧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内HSP27、丝切蛋白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从而影响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的正确装配以及减弱纤维形肌动蛋白的正常循环,进而改变纤维形肌动蛋白微丝骨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SSeCKS在细胞外基质成份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纤黏连蛋白(FN)诱导内皮细胞,以Western blotting分析SSeCKS表达量的变化;用Ro31-8220、calphostin C(蛋白激酶C抑制剂)预处理内皮细胞,观察对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对SSeCKS、F-actin和vinculin在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FN能够显著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和迁移,SSeCKS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Ro31-8220、calphostin C处理细胞后,SSeCKS表达量明显减少,细胞黏附率和迁移细胞数也较处理前显著减少,SSeCKS由细胞质散在分布向核周聚集,且SSeCKS与F-actin、vinculin在细胞边缘共定位比处理前减少。结论: SSeCKS参与细胞外基质诱导内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过程,由其介导的PKC信号转导促进了这一过程,蛋白激酶C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此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脉冲次数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作用对人脐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骨架聚合态肌动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EMP采用0、100、200、400次脉冲数各辐照ECV-304细胞,用异硫氰酸荧光素-鬼笔环肽染色F-actin和PI染色胞核的双标染色法,观察受辐照血管内皮细胞内微丝形态学的变化,记录并测定细胞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中的大部分荧光样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弱,胞浆内可见少量肌动蛋白纤维丝,方向不规则。与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细胞均可见其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变长,其间的荧光样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沿细胞纵轴排列较多,细胞内数量和荧光强度明显增加(P〈0.01),细胞膜结构完整且荧光增强。随着EMP脉冲次数的增加而微丝F-actin表达显著增多,以400次脉冲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EMP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骨架F-actin表达增高且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合成红藻氨酸(synthetic kainic acid, SKA)对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AST)细胞骨架微丝表达及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取1日龄Wistar乳鼠大脑,差速贴壁法去除成纤维细胞,并利用振荡分离法去除少突胶质细胞,获得高纯度的AST细胞。将SKA和其它干涉剂与AST细胞共培养24 h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A对骨架蛋白中纤丝状肌动蛋白(F-actin)形态学及表达量的影响,并观察缝隙连接通道阻滞剂1-庚醇(1-heptanol,1-Hep)对SKA作用的影响。结果:和对照组相比,KCl组和KCl+SKA组的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P<0.01),后者更明显(P<0.01);镜下这2组的F-actin细丝状物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增粗、密集,KCl+SKA组更甚。1-Hep可明显降低KCl和SKA所致的F-actin表达,镜下所有1-Hep组可见细胞内部分丝状断裂,有些呈横切状。结论:SKA诱发癫痫的机制可能与其诱发AST细胞中F-actin的增多有关,细胞间缝隙连接可能参与了SKA诱发癫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Biomaterials play an importantrole in human disease- treatmentand healing〔1,2〕.Due to the good mechanical property,PET is used to the coating of artificial heartvalve,the film of mending hearts and artificial vessel etc〔3〕.But the imperfection isthe low capability of surface hydrophile leading to the high static and low water ad-sorption〔4〕.In the application,traditional artificial cardiovascular materials( e.g.PET) have blood coagulation,alexin- activation and oth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胰腺局部循环内白细胞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疾病过程中L-选择素的表达及肌动蛋白纤维多聚体(F-actin)在细胞内的分布特点,并探讨中药华西胰腺炎一号(WPY)对它们的影响。方法:4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ANP组及ANP WPY治疗组,脾静脉采血, 予CD62L单抗标记粒细胞L-选择素,TRTIC-Phalloidin标记白细胞F-actin,流式细胞仪检测粒细胞中的CD62L阳性细胞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采集白细胞图像并对F-actin在白细胞内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ANP组脾静脉血中CD62L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96%±5.32%), 6 h(31.78%±12.37%)、12 h(29.83%±13.7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WPY治疗组6 h CD62L阳性细胞数低于ANP组。白细胞F-actin细胞边缘与中央灰度比在ANP各时段,除3 h外均增高,1 h(2.52±0.49)、12 h(2.72±0.48)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WPY治疗组6 h(1.54±0.24)明显低于ANP组(2.35±0.55)(P<0.05)。结论: ANP胰腺局部循环内白细胞L-选择素的表达及F-actin分布发生明显改变,提示白细胞黏附特性改变及变形能力下降是ANP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中药华西胰腺炎一号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