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0.5)个/ml vs(88.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2.6)个/ml vs(88.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 、CD4 和CD4 /CD8 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0.6)%vs(64.3±0.9)%(、29.7±0.4)%vs(38.6±0.3)%和(1.2±0.1)%vs(1.7±0.1)%(均P<0.01);CD8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0.3)%vs(24.5±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鲁勤  王曼利 《临床荟萃》1996,11(12):561-561
我们于1991~1994年间,用APAAP技术,对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再障患者31例,其中女性20例,男性11例,年龄7~84岁,均为住院患者,经血常规、血小板计数,骨髓象检查确诊,符合1987年宝鸡再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例为纯红再障,6例缓解期,余均为慢性型。其中9例Hb低于30g/L,15例Hb在50~80g/L。除6例缓解期患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对照组:42名,均为健康献血员,其中女性23例,男性19例,年龄24~47岁。 1.2 方法 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的T淋巴细胞亚群试剂盒。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对上述73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3.
免疫功能紊乱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再障患者不同状态和不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和其对造血的抑制作用,寻找诊断免疫型再障的较准确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病例和方法1 病例 再障22例,其中重型再障(SAA)Ⅰ型5例,Ⅱ型6例,慢性再障(CAA)11例;男19例,女3例;平均年龄31.3岁(20~50岁)。除1例CAA外均接受过治疗。14名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组。2 单个核细胞激活 106/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积分数为10%的牛血清,…  相似文献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唐晓文邵景章张学光张毅李建勇郑列琳谢炜王爱青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造血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等临床及实验室结果均支持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再障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然而对T细胞...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CD28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D2 8 是表达于T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之一 ,在T细胞的活化与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探讨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CD2 8表达及体内、体外应用环孢菌素A(CsA)后CD2 8表达。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2 0 0 1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 ,共 2 3例本院住院患者 ,入院后经血常规、生化、溶血、染色体 (R显带 )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符合AA的诊断标准[1] 。其中重型AA(SAA) 18例 ,慢性AA(CAA) 5例。年龄中位数 2 8岁 (4~ 6 3岁 )。 2 3例患者确诊时Hb为 (5 6 .4± 19.4 )g/L ,WBC为 (2 .2 3± 1.32 )×10 9/…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探明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及去T细胞后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且以CD8、CD25细胞增多为主。②再障患者骨髓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部分再障患者,仅骨髓中CD8细胞增多,外周血中不高。③再障患者骨髓CFU-GM集落数及丛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去CD8细胞后,集落数及丛数均明显增加。结论:免疫异常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且,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比外周血更有意义。建议对再障患者常规检查骨髓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以预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在再障患者中的变化。本文采用APAAP法和ELISA分别检测间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PBMC经PHA培养上清中IL-2、IL-3和IFNγ水平,结果表明,再障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IL-2、IFNγ水平升高,IL-3水平降低,相关分析发现CD8与IL-3呈负相关,而与IFNγ呈正相关。据  相似文献   

8.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来 ,由于抗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Mc Ab)的问世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免疫紊乱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我们应用 OKT系列抗人 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 (OKT3、OKT4 、OKT8;简称 T3、T4 、T8) ,通过间接葡萄球菌蛋白 A (SPA )花环对 2 0例再障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2 4例 ,年龄 2 1~ 4 5岁 ,平均年龄 2 8岁 ,均系健康献血者。再障组患者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13~ 5 7岁 ,平均年龄 30例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 ,符合 1981年…  相似文献   

9.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的临床意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0031)薛志忠,周永明,方永华,黄振翘八十年代随着造血于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血液免疫学特别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免疫系统失调与...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AA发病、免疫抑制治疗之间的关系;为AA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88例临床确诊为AA、并分别接受常规和常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和CD8 比值,参考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比值倒置型和比值超高型3个免疫亚型,分析和比较各亚型与病情、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D4 /CD8 比值正常型占39.8%、比值倒置型占44.3%、比值超高型占15.9%。免疫亚型、治疗方法与总有效率的关系为:单独常规治疗时,3个亚型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当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时,比值正常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显著改变,而比值倒置型及免疫异常型(比值倒置型 比值超高型)患者有效率较同组常规治疗疗效均显著提高(84.2%vs45.5%及82.6%vs42.8%,p值均<0.05),也显著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84.2%及82.6%vs52.6%,p值均<0.05)。结论:大多数AA患者存在严重的CD4 和CD8 比值失调,CD4 /CD8 异常既可表现为降低,也可以是异常增高,AA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密切相关性;T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了解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薛志忠  夏丰  何玮 《检验医学》2000,15(3):145-146
为了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阐明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在再障患者中的变化.本文采用APAAP法和ELISA分别检测再障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PBMC经PHA培养上清中IL-2、IL-3和IFNγ水平.结果表明,再障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IL-2、IFNγ水平升高,IL-3水平降低.相关分析发现CD8与IL-3呈负相关,而与IFNγ呈正相关.据此认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关系密切[1] 。T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不同的信号 ,第一信号为抗原结合T细胞受体 (TCR) ,第二信号为T细胞上的另一受体与其配体结合 ,即共刺激信号 ,CD2 8/B7共刺激信号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共刺激信号。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4例S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刺激信号CD2 8及其配体CD80 和CD86的表达 ,探讨其在AA发病中的作用 ,观察其与临床治疗效果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 对象  34例SAA患者为本院血液科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b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G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于呈负相关(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从粒系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自行制备抗rhG-CSF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对5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男31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岁)进行血清G-CSF测定与研究。结果:70.4%CAA患者血清G-CSF水平升高(272.76±58.39ng/L),其血清G-CSF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535,P<0.01),对其中的12例患者进行了CFU-GM的测定,结果CFU-GM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为17.92±10.28/2×105有核细胞)。结论:CAA患者粒系造血祖细胞受损,G-CSF靶细胞及靶细胞受体受损;部分患者白细胞降低G-CSF并不升高,可能是由于微环境中内皮、成纤维细胞受损,或由于免疫缺陷产生某些因子抑制内皮、成纤维细胞的上调作用,因此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除应用G-CSF外,尚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改善微环境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5例AA患者进行骨髓CD34+细胞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10例健康者骨髓以及25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做为对照.结果 A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D34+细胞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AA患者中,13例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CD4+/CD8+比值倒置);17例患者骨髓CD34+细胞数量减少;6例患者二者均表达异常;1例早期AA患者二者表达均正常.结论 大部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部分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二者均异常.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Fas抗原表达与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主要效应细胞 ,其数量和功能异常所造成的造血抑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发病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检测了再障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表面Fas抗原的表达水平以及T细胞的凋亡情况。病例和方法1 病例 所有患者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及血液科住院患者。 2 6例再障患者均符合 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其中慢性再障 (CAA) 18例 ,重型再障(SAA)Ⅰ型 5例 ,Ⅱ型 1例 ,纯巨核细胞再障 2例 ;男 15例 ,女11例 ;年龄 12~ 6 7岁 ,中位年龄 35 .5岁。所有患者取标本前3个月内均未用免…  相似文献   

19.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与免疫机制,特别是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1,2]。我们就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再障患者T淋巴细胞数量及亚群的变化  再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他们的骨髓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或其它非造血细胞所代替,淋巴细胞在骨髓穿刺液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再障患者骨髓活检标本中CD3+淋巴细胞亦明显增多[3]。再障患者CD8+T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