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的策略与方法.[方法]2004-2005两年期间,选择柬埔寨石居省疟疾高度流行区及其周边地带作为灭源灭疟试验区,共62个自然村21 343人口.在对当地疟疾流行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三项主要灭源措施:①疟疾现症病人采用复方青蒿素(Artequick,ATQ)方案治疗,发热病人亦以此作假定性治疗;②儿童带虫率≥20%的17个村采用ATQ方案进行一次全民治疗;③儿童带虫率≥6%的27个村采用低剂量伯氨喹全民服药,每10d 1次,连续6个月.组织村抗疟员执行以上灭源措施.监测17个疫源村的人群带虫率,每6个月监测1次.[结果]采取灭源措施2年后,儿童带虫率从55.8%下降为5.3%:其中恶性疟带虫率由37.0%下降为2.3%;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8.9%下降为3.0%;儿童恶性疟配子体带虫率由13.1%下降为1.2%.有8个村儿童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46.5%下降至0.成人带虫率的改变与儿童带虫率改变相似,由46.5%降为6.3%;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34.2%下降为2.5%,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2.3%降为3.8%.[结论]灭源灭疟法有别于以控制蚊媒为主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又快又省钱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可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疟疾的高度流行,直至彻底消灭疟疾,值得在广大高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喹哌是我国目前防治抗氯喹恶性疟的主要药物,1979年开始,在海南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恶性疟疾,1982年以来,各地相继出现抗喹哌的恶性疟疾,而且日趋严重,给全岛抗疟带来新的困难。因此,查清抗喹哌恶性疟的地区分布和寻找治疗抗性虫株的替代药物,是海南当前疟疾防治工作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近年来我们和省内外同道,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加以归纳,供进一步开展抗性的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后疟疾爆发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采用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治疗现疟病人和无疟状带虫者来控制传染源,溴氰菊酯浸泡蚊帐和DDT室内滞留喷洒来控制疟疾媒介微小按蚊及十天一次防疟2号片伍用伯喹全民预防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大灾后出现大疫。发病率从疟疾暴发的一九八八年的1030.50历下降至一九八九年的60.24/万,居民带虫率从防治前的4.54%下降至防治后的2 67%。  相似文献   

4.
五指山地区疟疾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指山地区是以外栖性大劣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并有微小按蚊残存,有抗氯喹恶性疟和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是海南省山林地区当前有代表性的疟区。为寻找进一步发展抗疟成果和巩固其成效,1982~1989年开展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5.
硝喹的临床与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报道了我们十几年来在硝喹与复方哨喹临床及现场与扩大使用方面的结果。治疗恶性疟198例,用50~75mg×3天(复方硝喹,下同),对恶性疟或抗氯喹恶性疟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治疗间日疟510例,当剂量为50mg×3天时,效果略逊于氯喹。在抗氯喹恶性疟地区的4540人群中进行防治验证,通过重点村寨详细观察认为:用50mg/天/半月或75mg×2天/月,均可达到防治效果。实验室研究表明本药对疟原虫的组织期、红内期、孢子增殖期均有作用,据此提出了复方硝喹的合理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从中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陆续报道有抗氯喹的恶性疟以后,近几年在我国海南岛及云南省边陲也相继发现了抗氯喹恶性疟。寻找高效、低毒、对抗药性疟疾有效的新药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我校抗疟药研究组合成的抗疟新药—磷酸羟基喹哌通过前几年的现场验证证明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疗效良好,副反应少,并已  相似文献   

7.
硝喹Nitroquine(CI 679,简称679)对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有明显的阻断作用。临床试用证明硝喹可治愈现症患者,并对恶性疟的抗氯喹株有效。 喹哌Piperaquine和磷酸喹哌为长效抗疟制剂,经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现场应用验证,证明均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本实验通过观察药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三种抗疟药的抗疟作用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抗疟药硝喹对间日疟及恶性疟均有治疗及防治效果,对鸡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均有阻断作用。1979年对硝喹进行了鉴定,并商定1980年在疟区扩大使用。我们于1980年在疟区进行大面积防治的工作中,对流行比较严重的几个村寨进行了重点观察,并于1981年继续进行观察,现将两年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以我校自制的新抗疟药磷酸羟基喹哌在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毒性较低並对鼠疟和猴疟治疗有效后,首次于1974年11~12月对现症疟疾患者试治的临床结果(以相同剂量氯喹作对照)。治疗组44例(恶性疟30例,间日疟14例)于一疗程全部治愈,半数患者随访一月未见复发。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对恶性疟与间日疟均较对照组为短。对照组19例(恶性疟12例,间日疟7例),痊愈17例,2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天和第6天再现原虫血症。不同年龄组以不同剂量治疗效果相同。磷酸羟基喹哌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对造血系统无明显毒性反应;心电图观察除治疗组有4例窦性心动过缓外,未见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流行情况和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 方法 居民带虫普查、IFA检测、疟史访问、发热病人血检、媒介按蚊、社会经济等调查和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青蒿琥酯敏感性测试。 结果 各种人群累计平均疟原虫率为8.36%(226/2 704),其中间日疟占58.85%,恶性疟占40.27%,混合疟占0.88%。发热病人疟原虫检出率为30.03%(106/353)。居民、搬运工人和船员的疟史率,2001年分别为38.39%、8.82%和1.06%。主要媒介微小按蚊占捕获10种244.只按蚊总数的10.66%,叮人率为0.75只/人工·h。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和氯喹的抗性率各为8.70%和96.15%;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3.44和91.25nmoL/L。 结论 目前澜沧江下游航运区疟疾呈不同程度流行状态,防治工作薄弱,急待加强。氯喹仍不宜治疗恶性疟,青蒿琥酯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33年疟疾流行病学资料,对流行因素及特征作了分析。该县解放前属高度流行区,解放后曾出现三次流行高峰,但发病率逐次降低。1980年始降至1/万以下,平均年递降27.5%。流行高峰年病例呈片状分布,具明显的季节性和好发年龄。五十年代为间日疟为主兼有恶性疟、三日疟的混合流行区,七十年代始均为间日疟。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灭疟后期病例呈点状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及好发年龄;发病率、脾肿率和人群带虫率均不能反映其流行情况。强调只有抓好四热病人血检,搜索传染源,拔除病灶点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才能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海南省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 (CSP)基因型虫株对氯喹的敏感性和复发特征。方法 通过常规剂量氯喹治疗间日疟病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并用套式等位PCR技术对观察病例间日疟原虫进行CSP基因分型。结果 观察 2 2例间日疟病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 (2 5 .4± 4.3 )h ,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 (4 0 .2± 5 .5 )h ,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病例间的平均退热时间和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间日疟原虫热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77.6%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61.0± 16.4)d ;温带族虫株病人复发率为 10 0 % ,平均首次复发时间为 (2 78.6± 2 14 .5 )d ,两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海南省流行的间日疟原虫CSP基因型虫株均对氯喹敏感 ,各虫株间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热带族虫株病例比温带族虫株病例的首次复发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由雌性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及恶性疟等4种。目前疟疾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07个国家有疟疾流行,每年新发病人1.5亿,热带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逾百万。我国主要流行的是间日疟及恶性疟。间日疟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山东5省,发病数几占总数的70%。恶性疟主要流行于两广、云贵等地,海南岛尤较多见。偶见三日疟及卵形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多重抗药性恶性疟的严重性及分布范围的迅速扩散,给恶性疟的防治带来了极其严峻的问题,寻找新类型的抗疟药实在刻不容缓。酮替芬(Ketotifen)为5—羟色胺(5—HT)类药,常用于抗过敏性疾病。1986年潘星清等发现其对红内期疟原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且能治愈高度抗氯喹株伯氏疟原虫感染,后经临床试用酮替芬合并少量磺胺多辛治疗现症恶性疟和间日疟确有疗效。新近研究表明,酮替芬或同类的赛庚啶(cyproheptadine)单用治疗抗氯喹株伯氏疟原虫较敏感株疗效更佳,与氯喹并用可逆转伯氏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青蒿琥酯+防疟29号片组成甲方和磷酸喹派+防疟2号片+伯喹组成乙方,于1991年7月上旬,在海南省保亭县南林乡罗葵管区选择有抗氯喹恶性疟局部暴发的2个疫点村,进行现场全民服药防治效果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服甲方后的道英村,恶性疟带虫发病率从服药前的8.29%降为0.55%,下降93.36%;服乙方后什军村,发病率则从5.77%降为0.77%,下降86.65%。两村居民的恶性疟原虫率也分别从服药前的6.6O%与4.80%均降为0。付反应发生率虽两方均较低,但甲方比乙方更低。防治效果甲方优于乙方。  相似文献   

17.
寻找新的疟疾长效预防药物是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我校抗疟药研究组合成的新药——磷酸羟基喹哌,经过前几年的现场验证,证明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疗效良好,副反应少,而且对抗氯喹恶性疟的疗效同样满意。但是,此药对疟疾的预防效果如何,尚未进行过验证。为此,我们于1977年7月中旬至10月底在安徽省淮南市往年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李一矿,进行对间日疟的预防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田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罗 《右江医学》2001,29(5):429-430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 1991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2年起展开了防止疟疾复燃与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工作。现将 1992年~ 1999年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防治内容与方法   1.病例侦察和治疗 加强全县各村屯巡回侦察工作 ,通过主动和被动侦察 ,对初诊为疟疾、疑似疟疾、疑似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 (四热 )病人取血镜检 ,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取血后即给予假定性治疗 ,即氯喹 0 .6 g ,伯氨喹啉 15mg ;对确诊的现症病人或带虫者均给予氯喹…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淮北地区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红细胞内期的形态异常,国外早有报道。国内自60年代江静波等(1961,1965)对广东的间日疟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以来,河南(1965,1982),广西,安徽淮南(1981)和山东(1982)等地都先后发现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重复感染及不同期混合感染。1982年7~9月,我们在安徽省淮北市验证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对间日疟患者的毒副反应时,在收治的139例间日疟患者中,也发现6例原虫形态与经典描述  相似文献   

20.
1985~1987年6~10月连续3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和乐东县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用喹哌750mg+硝喹25mg联合用药治疗33例恶性疟患者,其平均退热时数为39h;原虫无性体平均转阴为49h。服药后28d的复燃率在不同地区为0~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