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马神经再生持续于哺乳动物整个成年期。在生理刺激以及脑外伤等病理因素的刺激下,神经干细胞可发生增殖、迁移、分化,最终整合到神经元网络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学特征为细胞内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 Aβ)沉积、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以及由这些引发的神经元变性、坏死。目前,应用海马神经再生治疗AD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该文综述了最近成年海马神经再生与AD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应激反应和抑郁症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而脑内炎性白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IL-1β可导致大鼠抑郁样行为并降低体内、外海马神经再生。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再生障碍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就IL-1β对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与抑郁的关联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Zeng Y  Wu XM  Li YF  Yu S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9):1314-1317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慢性应激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重约16—26g的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3个组(n=8):(1)正常对照组(C组):只注射生理盐水不接受应激刺激;(2)单纯慢性应激组(s组):每日注射生理盐水后接受不同应激原的交替刺激;(3)慢性应激复合利多卡因用药组(L组):每日注射利多卡因后接受不同应激原的交替刺激;反复应激14d后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处于分化期的细胞。实验结束时取小鼠肾上腺HE染色,并取海马区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不同组小鼠Brdu阳性细胞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S组小鼠肾上腺皮质排列不整、髓质结构不清;海马齿状回BrdU标记的新生细胞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减少(P〈0.05);L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小鼠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元再生现象,慢性应激可以抑制神经元再生,利多卡因能够阻止这种抑制并可能是通过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等来促进神经元再生的。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精神疾病,被称之为"心灵的感冒",且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因此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受到很大限制,而且目前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仍然不尽人意.目前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的研究大部分指向海马的变化,如海马体积减小,神经元衰亡、丢失,及突触发生和神经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一种精神疾病,主要特征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可伴有躯体症状,甚者会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因海马脑区富含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受体,参与情绪、学习和记忆、行为等的词节,故推测海马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能是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周艳玲  马燕  刘能保 《医学综述》2009,15(24):3739-3742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发生,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位于海马门区与颗粒细胞层间的下颗粒带,其终生保持着增殖分化的能力。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受到生活环境、生长因子、应激及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因素的调控。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产生的新的神经元可能与学习、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改变,探讨抑郁症海马体积异常的机制。②方法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通过给予不可预见慢性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糖水偏好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尼氏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变。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相对糖水消耗量、糖水偏好百分比、开臂内停留时间百分比和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降低(P〈0.05),平均逃避潜伏期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神经元体积萎缩,数量减少,超微结构也发生改变。④结论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明显结构改变,可能与海马体积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变化,探讨发生抑郁症时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异常原因。 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采用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LC-3和Beclin-1的表达水平,LC-3的表达水平以LC-3Ⅱ/LC-3Ⅰ比值表示。 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自噬体;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LC-3Ⅰ比值分别为0.99±0.11和3.13±0.21,Beclin-1表达水平分别为0.79±0.09和2.15±0.28,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LC-3Ⅱ/IC-3Ⅰ 比值和Beclin-1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细胞自噬,可能与海马体积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大脑海马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有以下几种:儿茶酚胺及受体假说;单胺假说;受体敏感假说;  相似文献   

10.
实验选用健康Wistar大鼠,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元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表达.结果表明:海马CA_3区神经元ACP活性最强,其它依次为CA_2、CA_4和CA_1区;提示成年大鼠海马各区的神经元ACP的含量不同,其功能状态也有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单侧海马锥体细胞被损毁后,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neuralstemcells/progenitorcells)原位激活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用海人酸(kainicacid,KA)建立单侧海马损毁模型,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损毁后不同时间点损毁侧及对侧海马DG表达BrdU的细胞数。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各时间点假损毁组双侧海马DG区均可见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双侧DGBrdU阳性细胞均于损毁后第3d起明显增多(P<0.01),第5d达高峰(P<0.01),第9d下降至对照组水平;损毁侧阳性细胞数目较对侧略多。结论成年大鼠单侧海马损毁可增强双侧海马DG的神经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损毁引起的机体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浓度的改变以及损毁侧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成年神经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经侧脑室药物注射建立试验动物模型,实验组给予ACh,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只麻醉动物,不做任何手术处理,术后2h经腹腔给予核苷酸类似物BrdU.4周后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观察并计数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新生神经元.结果 实验组海马齿状回BrdU+和BrdU+/CaBP+双标的细胞数目为637.00±39.50、491.00±47.29/hippocampi(N=3,n=36),而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39.00±17.62、305.00±17.62/hippocampi(N=3,n=36)和336.00±49.05、304.00±30.44/hippocampi(N=3,n=36),实验组分别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乙酰胆碱可以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新生神经元的数目,由此可能促进学习和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离体培养海马脑片与在体发育海马结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离体培养海马脑片与在体发育海马结构中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的形态变化。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为海马脑片的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海马脑片培养技术。常规组织H-E染色及光镜下观察。体视学原理定量分析。结果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海马脑片阿蒙角锥体层数逐渐减少,CA1区和CA3区细胞的面数密度也逐渐减少,培养2周(C2w)时CA1区锥体细胞的面数密度高于在体发育3周(P3w)时锥体细胞的面数密度;密度也逐渐减少,培养2周(C2w)时CA1区锥体细胞的面数密度高于在体发育3周(P3w)时锥体细胞的面数密度;齿状回颗粒细胞的面数密度渐增加,且齿状回颗粒细胞有从背侧支向腹侧支迁移的趋势,结论 离体培养海马脑片的发育与在体海马结构的发育模式相似。但离体培养海马脑片的发育滞后于生后发育早期大鼠海马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大鼠癫间疒持续状态后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建立14天大鼠和60天大鼠戊四氮(PTZ)诱导癫疒间持续状态模型,生理盐水(NS)注射作为对照,皮下注射bFGF进行干预,分4组:NS组、NS bFGF组、PTZ组、PTZ bFGF组。采用B 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造模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情况,造模后第7、14天2个时间点观察海马齿状回B rdu阳性细胞数。结果造模后第7天和14天,PTZ组中各日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 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各自对应的NS组(P<0.01),NS bFGF组各日龄大鼠B rdu阳性细胞数亦高于NS组(P<0.05),PTZ bFGF组B 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PTZ组亦有升高(14天日龄组P<0.05,60天日龄组P<0.01)。60天大鼠较14天大鼠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1)。结论bFGF可增加癫疒间持续状态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发生,对60日龄大鼠比14日龄幼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是心血管疾病(CVD)患者的一个常见问题,与死亡率增加、残疾、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本文梳理了近年来老年抑郁症和CVD的相关研究状况,总结二者关系并提出CVD患者的抑郁管理措施,为从抑郁症方面防治CVD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建立14天大鼠和60天大鼠戊四氮(PTZ)诱导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生理盐水(NS)注射作为对照,皮下注射bFGF进行干预,分4组:NS组、NS+bFGF组、PTZ组、PTZ+bFGF组。采用B 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造模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情况,造模后第7、14天2个时间点观察海马齿状回B rdu阳性细胞数。结果造模后第7天和14天,PTZ组中各日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各自对应的NS组(P〈0.01),NS+bFGF组各日龄大鼠Brdu阳性细胞数亦高于NS组(P〈0.05),PTZ+bFGF组B rdu免疫阳性细胞数较PTZ组亦有升高(14天日龄组P〈0.05,60天日龄组P〈0.01)。60天大鼠较14天大鼠升高幅度更为明显(P〈0.01)。结论bFGF可增加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发生,对60日龄大鼠比14日龄幼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在幼犬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出生后家犬神经发生和神经元迁移机制。方法:4只出生后幼犬给以正常饮食饲养2周,4%多聚甲醛溶液灌注取脑,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蛋白在幼犬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的分布表达情况,观察不同部位新生神经元的形态和突起的伸展走行分布。结果:微管蛋白在脑皮层、室管膜下区、白质和海马均有分布,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表达最高,神经元突起表达明显,伸展方向较为一致,朝向大脑皮层。脑皮层第Ⅱ层以下层面均有表达。结论:家犬出生后早期脑组织仍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神经元生发区位于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新生神经元在迁移的过程中分化成熟,最终迁移至脑皮层,完成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弥漫性脑损伤(DBI)大鼠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弥漫性脑损伤后2、4、6、8、12 d时NOS抑制剂干预组大鼠与相应对照组大鼠之间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速度。结果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应用7-硝基引唑(7-NI) 进行干预可抑制脑损伤后第2、4、6天时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P<0.05)。应用氨基胍进行干预可明显减少大鼠弥漫性脑损伤诱导的各个时间点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P<0.01)。结论NOS可能是弥漫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不同类型的NOS在弥漫性脑损伤后神经发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