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光贤  王利平 《武警医学》1998,9(4):226-228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研究近况武警吉林总队医院神经内科(长春130052)南光贤,王利平,刘百川,赵再先①综述张淑琴审校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起病后12h内,脑血管造影发现有70%-80%的病人在出现症状的相应区域内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2.
0年代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有了快速进展,以主动地恢复梗死区相关血管的灌注来替代被动地保存残存心肌的治疗措施,其中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是两个主要手段,我们对32例AMI病人,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3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 及疗效展开探究.方法 选取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拜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则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 观察组溶栓后1 h、24 h、14 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质量,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 6 1例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的 4例 (6 .6 % ) ,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 4 8例 (78.7% ) ,大脑前动脉闭塞 5例 (8.2 % ) ,椎基底动脉闭塞 4例 (6 .6 % )。结果 预后好的患者共有 4 6例 (75 .4 % ) ,血管再通程度 >5 0 %的 4 4例 (72 .1% ) ,再通程度 <5 0 %的 17例 (2 7.9% )。颅内出血率 19.6 % ,病死率 6 .6 %。结论 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IATT),治疗前后均作脑血管造影、复查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例造影未见血管闭塞,23例患者即刻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11例,再通率78e。结论动脉溶栓疗法使84%的患者在15d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脑梗死经动脉介入溶栓的治疗方法、闭塞动脉再通的相关因素,及再通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就脑梗死经动脉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在临床效益与危险方面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席绪明  何秋鸿  冯盛 《西南军医》2011,13(2):271-272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发病 2 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尿激酶 (U K) 50000U/d,对照组用1 500 000 U/d,静脉滴注,连用3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并发脑出血发生1例,对照组为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应用UK 50000U/d× 3d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优于1 500 000 U/d× 3d.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后大面积皮下血肿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63岁.既往有6年高血压病史,于2001年3月8日突发左侧肢体偏瘫2h,急诊入院.头颅CT扫描确诊为:左侧腔隙性脑梗死,即行脑血管造影及溶栓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经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尿激酶(UK)对19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行动脉溶栓治疗,并行临床疗效判定及DSA再通判定。结果 19例患者中临床总有效率为89.5%,DSA再通率为89.5%,有些病人即使闭塞血管未完全再通但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有好转。1例溶栓中引发脑出血,在短时间内吸收。结论 动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需注意治疗的个体化和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方法收集164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均行常规 MRI 及 SWI 扫描,根据 SWI 上有无 CMBs 分为 CMBs 阳性组和 CMBs 阴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探讨 CMBs 的相关危险因素。静脉溶栓治疗后的76例患者,其中 CMBs 阳性组35例,CMBs 阴性组41例,分别计数2组患者 CMBs 数目增多或出现出血转化的例数。结果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疏松与 CMBs 相关性显著(P <0.05)。静脉溶栓后2组患者间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是CMBs 的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合并 CMBs 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不会增加出血转化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rt-PA和尿激酶对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3例脑梗死均为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动脉溶栓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临床显效率和脑水肿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t-PA组颅内出血发生率11.1%明显小于尿激酶组39.4%(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优于尿激酶,临床疗效及再通率与尿激酶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9-01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CI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恶化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ACI患者108例,其中END组19例。END组年龄、体重、心房纤颤比例、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285;95%CI:2.023~5.682;P=0.028)、体重(OR=2.679;95%CI:1.690~6.287;P=0.039)、心房纤颤(OR=2.551;95%CI:1.980~4.235;P=0.027)、基线NIHHSS评分(OR=3.627;95%CI:6.267~13.331;P=0.018)、纤维蛋白原水平(OR=2.016;95%CI:4.650~7.823;P=0.031)均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显著相关。结论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年龄、体重、心房纤颤、基线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 依据SWI扫描是否存在脑组织微量出血(CMBs),将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实验组(存在CMBs)14例和对照组(无CMBs)21例.静脉溶栓后,通过SWI检测计数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例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发生HT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实验组14例梗死灶中12例发生HT,对照组21例仅2例发生HT,2组间HT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SWI能敏感检测CMBs的存在,间接评估血脑屏障(BBB)及血管壁状态,和时间窗一起作为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s at present the only therapeutic approach aimed at early reperfusion of the ischemic myocardium. Rapid recanalization of the 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 is achieved in at least 50–60% of the patients by short-term high-dose infusions of streptokinase or urokinase with a low risk of bleeding.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of infarct size, however, can be expected in only a minority of patients, mostly in those who are treated very early. The effect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on early and late mortality from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re still equivocal; more conclusive data may be expected from ongoing randomized trials.  相似文献   

16.
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评价利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于颈内动脉远端充盈微球囊,抽瘪球囊沿微导丝通过血栓再退至血栓近端注入尿激酶,尿激酶最大剂量为50万u.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均获得良好疗效.未见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 采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足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后6-48 h入院的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65)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次,2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B组(n=65)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和肌力测评,并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出血性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基线水平均明显改善(P<0.01),而A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肌力恢复均显著优于B组(P<0.01);A组发生1例出血性转化,4例血尿;B组发生1例血尿,两组均无消化道出血,两组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发病后6~48 h就医的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07至2016-09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收治的发病在4.5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 58 例给予rt-PA 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23 例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及14 d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组治疗后 24 h、7 d 及 14 d 时,NIHSS 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为52.17%。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为10.34%,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8.69%,其中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4.35%。溶栓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5.17%和8.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4.5 h 内给予rt-PA 静脉溶栓治疗较常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动、静脉结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共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前均行CT、MR 和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闭塞部位:M1段4例,M2段2例,M3、4段2例,A1、2段1例,颈内动脉2例, P1段1例,豆纹动脉1例,其他穿支2例.其中术前经DSA证实12例.溶栓治疗时间在发病后3~7 h,采用动脉内药物灌注和机械疏通相结合方法溶栓,另外经静脉术前和术后持续滴注r-tPA辅助.术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结果 15例患者溶栓治疗中微导管和溶栓导管均到位满意,DSA所示闭塞段血管均有效再通.术后CT检查发现片状渗血2例,异位脑梗死1例.术后肢体功能即刻明显改善6例.临床观察3个月,症状基本完全恢复6例,较好改善7例,2例无明显改善;生活能力完全自理13例,有效率达87%(13/15),生活能部分自理者1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1例,无患者死亡.结论 动、静脉结合溶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局部动脉内灌注和机械疏通有效结合以及术前各项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将有利于动脉溶栓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