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胃癌患者术前不同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PLR)的短期及长期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LR、PLR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法检验差异显著性,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结果 高NLR和高PLR组患者年龄大、GPS高、肿瘤浸润深度深、淋巴结转移多、TNM分期晚(P<0.05)。高NLR组切缘阳性比例高(P<0.05)。高NLR和高PLR组患者术中需要输血比例明显高于低NLR和低PLR组(P<0.05),高NLR组具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PS、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TNM分期、脉管癌栓、神经浸润、NLR和PLR均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相关(P<0.05);高NLR组和高PLR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低NLR和低PLR组(P=0.018和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GPS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和P=0.002)。结论 术前系统性炎症性评分指标NLR、PLR是影响胃癌围手术期临床转归的预后因素,建议可与临床常规应用的其他预后指标联合用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3月本院180例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90例作为观察组, 另90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T1期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记录两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分析距肛缘≤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切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 0.358;P=0.344, 0.55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接受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距肛缘距离≤8 cm的T1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距肛缘距离≤8 cm直肠癌T1期患者可获得与根治术相似的预后收益, 且有助于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切缘性质是影响局切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治疗家族性胃癌与普通胃癌的预后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4年8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普通胃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同期选择收治的家族性胃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都给予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淋巴结清扫个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如腹腔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手术吻合处出血等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进行调查,观察组的吞咽困难、疼痛、焦虑、躯体外观和口干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家族性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相对于普通胃癌,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治疗家族性胃癌需要清扫更多的淋巴结,能造成更多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腹膜转移(P2)的临床病理特性及不同术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1例P2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不同术式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肝转移与P2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和脏器侵犯是P2独立的影响因素(P<0.05)。非根治切除术组和姑息手术组在年龄、腹水及脏器侵犯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手术组中造瘘术、胃肠吻合术与剖腹探查术间的生存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根治切除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4月,姑息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2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大小是影响P2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腹膜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非根治切除术可改善胃癌腹膜转移(P2)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miR-320a和头帕肿瘤综合征蛋白(CYLD)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行肿瘤切除术的4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收集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非肿瘤胃粘膜组织,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20a和CYLD mRNA表达水平,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YLD蛋白表达, 分析miR-320a和CYLD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miR-320a和CYLD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7±0.09)、(0.91±0.23), 在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6±0.15), (1.56±0.42), miR-320a和CYLD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非肿瘤组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078, 29.113, P<0.001);CYLD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3.48%与癌旁非肿瘤组织73.91%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624, P=0.003);miR-320a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有关(χ2=25.859, 13.742, P<0.05);YLD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χ2=37.725, 59.323, P<0.05)。miR-320a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0.36±0.56)(95% CI:19.252~21.462)与miR-320a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8.29个月95% CI:27.158~29.412个月)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967, P<0.001);CYLD阴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17.70个月95% CI:16.599~18.796个月)与CYLD阳性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6.74个月95% CI:25.474~27.997个月)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87, P<0.001);miR-320a和CYLD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29.01个月95% CI:26.831~28.946个月)与非共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17.13个月95% CI:17.214~19.568个月)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80, P<0.001)。肿瘤组织miR-320a与CYLD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07, P<0.001);miR-320a低表达、CYLD阴性表达、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9、2.180、1.561、1.719、1.608, 95% CI:1.141~3.295, 1.252~3.796, 1.014~2.403, 1.115~2.650, 1.097~2.357, P<0.05)。结论 miR-320a和CYLD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降低, 与疾病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关, 是潜在的胃癌诊断及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77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77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 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原发肿瘤部位、治疗方式、肝转移灶数目及是否合并肝外转移与预后无相关(P>0.05)。术前血清CEA和CA19-9与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显著相关(P<0.001)。TNM分期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仅原发灶手术方式与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 男性、肿瘤低分化及Ⅲ期是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接受原发灶切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胃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56例有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24例腹膜转移灶的手术标本中GST-π的蛋白表达情况,以40例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作对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6/20)、72.5%(29/40)、89.3%(50/56)、66.7%(16/24)。GST-π在非腹膜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腹膜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在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低于其在相应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蛋白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脏器侵犯、Borrmann分型、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程度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统计结果显示腹膜转移胃癌患者GST-π的高表达与否与其生存期有关(P<0.05)。结论 GST-π蛋白表达与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表达情况对腹膜转移胃癌患者的化疗药物选择及提示预后有一定的意义,GST-π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腹膜转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Ezrin蛋白和HIF-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胃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胃癌、20例癌旁组织中HIF-1α和Ezrin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Ez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表达为73.3%(44/60),HIF-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6.7%(46/60),MVD平均计数为21.15±7.61。Ezrin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P<0.05)。HIF-1α表达与癌组织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及预后相关(P<0.05)。Ezrin蛋白和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0,P=0.003<0.05)。Ezrin蛋白和HIF-1α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Ezrin蛋白和HIF-1有可能作为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Ezrin蛋白和HIF-1α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可能参与胃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Cys)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104例胃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SPARC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SPARC蛋白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PARC蛋白在30例癌旁胃黏膜组织中阳性率为20%(6/30),且均为弱表达或无表达,在104例胃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6.1%(79/10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腺癌组织中,SPARC蛋白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SPARC蛋白高表达的胃腺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7.4个月,明显低于低表达者的40.9个月(P<0.05)。结论 SPARC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主要表达于胃腺癌细胞周围的间质中;其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分化程度显著相关;SPARC蛋白高表达的胃腺癌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但SPARC蛋白不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结肠癌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的病因、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 对628例行结肠癌D3清扫术后发生乳糜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术式(开腹组与腹腔镜组)、不同部位(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乳糜漏的发生率。结果 22例结肠癌患者(3.5%)术后发生乳糜漏,开腹组与腹腔镜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8/286)和4.0%(14/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发生率为7.8%(16/207),左半结肠D3术式乳糜漏发生率为1.4%(6/421),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糜漏的发生与肿瘤的TNM分期无明显关系。2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肠外营养、静脉使用生长抑素、抗感染治疗和延缓拔除腹腔引流管),均获治愈,1例行腹腔淋巴管漏口结扎术并局部使用医用胶治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 结肠癌D3清扫术开腹与腔镜在预防腹腔乳糜漏方面无明显差异,右半结肠D3术式是乳糜漏的高危因素,术后腹腔乳糜漏保守积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肠癌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结肠癌D3清扫术后腹腔乳糜漏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行相同手术未发生乳糜漏的7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对选取有可能影响乳糜漏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所选的14个可能与乳糜漏相关的因素中, 低蛋白血症、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发生乳糜漏有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术前肠梗阻、术前行新辅助化疗、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术后乳糜漏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肿瘤部位是结肠癌D3清扫术后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低蛋白血症、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是结肠癌D3清扫术后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术后腹腔乳糜漏积极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ACC3蛋白和p53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院原发性肝癌患者13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癌旁组织、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ACC3、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TACC3蛋白、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TACC3、p53阳性率高于癌旁组(P<0.05);TACC3、p53蛋白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与TMN分期、病理学分级、复发、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有关,且TNM分期越高、病理学分期越高、有复发、浸润深度越深、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肿瘤最大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TACC3、p53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TACC3、p53阴性组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TACC3、p53阳性组(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TACC3、p53蛋白表达量增加,其与原发性肝癌的进展呈正相关;TACC3、p53蛋白低表达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因素和转移淋巴结与原发灶位置之间关系。方法 收集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资料完整的763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49岁,早期患者占84.7%,淋巴结阳性患者复发、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并随淋巴结数目的增多而增加(P<0.001),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时复发、转移率最高(9.8%和13.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手术方式、放疗剂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1)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早期病例所占比例高,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ki67阳性表达率高;(2)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与转移淋巴结数目相关,和原发灶位置无关,对于淋巴结阴性患者,原发灶位于内象限复发、转移率最高;(3)TNBC患者复发率随BMI值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肥胖患者,复发率反而下降;(4)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剂量均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5)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分期和和手术方式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GEA4和EB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我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MAGEA4、EB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χ2检验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织中MAGEA4、EB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MAGEA4、EB1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MAGEA4、EB1蛋白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MAGEA4、EB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最大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复发有关(P<0.05)。MAGEA4、EB1阴性组3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均明显高于MAGEA4、EB1阳性组(P<0.05)。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MAGEA4阳性、EB阳性是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AGEA4和EB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增高,其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MAGEA4、EB1蛋白阴性表达的肺癌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根治切除术后远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癌根治切除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同顾性分析184例行根治切除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率多因素分析.结果 184例患者总的1、3和5年牛存率分别为61.7%、29.0%和14.3%.肿瘤直径<3 cm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0%、38.4%和25.7%,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 cm者(52.8%、22.7%和7.2%,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7.6%、30.5%和17.4%,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37.1%、20.6%和0,P<0.05);I期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2%、47.4%和23.7%,II期患者的1、3和5年牛存率分别为68.2%、36.3%和21.8%,均明显高于Ⅲ期和Ⅳ期患者(均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远期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和P<0.01).结论 提高胰腺痛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及对患者进行根治性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阴阳因子-1(YinYang-1,YY1)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7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123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YY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YY1蛋白表达率为63.2%(55/87),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48.8%(60/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YY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P<0.05)、肿瘤大小(P<0.01)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非三阴性乳腺癌中,YY1阳性表达仅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YY1阳性表达者的5年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明显低于YY1阴性表达者(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YY1蛋白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浸润和转移有一定关系,YY1蛋白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检测YY1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lncRNA-ATB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在胃癌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lncRNA-ATB的下游结合分子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56例,采用qRT-PCR分析lncRNA-ATB及下游结合分子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二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在敲降lncRNA-ATB前后的胃癌BGC-823细胞系中,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200a、β-catenin、vimentin、E-cadher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ncRNA-ATB与miR-200a有直接结合位点,miR-200a与β-catenin能直接结合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lncRNA-ATB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中明显高表达(P<0.001),miR-200a在胃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胃癌组织中lncRNA-ATB与miR-200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17,P=0.017)。lncRNA-ATB在Ⅲ、Ⅳ期胃癌较Ⅰ、Ⅱ期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脉管内癌栓阳性及肿瘤低分化组lncRNA-ATB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200a在Ⅲ、Ⅳ期胃癌患者较Ⅰ、Ⅱ期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脉管内癌栓阳性及肿瘤低分化组miR-200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癌BGC-823细胞系中敲降lncRNA-ATB后β-caten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cRNA-ATB通过与miR-200a结合,影响β-catenin的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从而影响胃癌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双源CT(DSCT)能量成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能谱参数及能谱曲线的差异,探讨DSCT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与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3例NSCLC患者行DSCT能量成像扫描,在处理工作站得到碘图图像,测量所有入组纵隔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以及在不同能量水平下的能谱曲线。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两组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采用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结果 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计算出标准化碘浓度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阈值为52.45%;NSCLC两组纵隔淋巴结的能谱曲线为逐渐下降型曲线,两组在40~110 keV区间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DSCT能量成像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较大;可作为术前判断NSCLC淋巴结转移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