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阳升降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内经》原文中多次论及之并成为这一学说形成的标志。受古代朴素的、思辨的哲学观影响,《内经》认为天地由气构成,气之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根本动力,而气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气的阴阳升降运动。由此认为日月起落、季节变换、草木盛衰等自然现象,都受到天地之气阴阳升降运动规律的支配,此亦《内经》天地四时之升降观。《内经》认为人乃天地合气而成,人身之精气有阴阳之分,精气之运动有升降之别,具体而言既有阳升阴降亦有阴升阳降.但均须与天地四时之升降相协调,如此才能人与天地和谐相应、,尽享天年,此乃《内经》人身精气之升降观。  相似文献   

2.
仲景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阐发虚劳义理,将中医哲学理念三大观——整体观、辩证观、恒动观融会于虚劳病辨治之中。在整体观思维指导下,仲景将血痹虚劳合论,务求完整阐释疾病发展,治法上兼顾五脏,同调阴阳。在辩证观思维指导下,仲景以对立统一的理念看待症状、脉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创造性地拓展了药物的治疗效用。在恒动观思维指导下,密切关注邪之深浅、证之缓急、阴阳之互损,认为证情恒动,治疗当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3.
"动-定序贯八法"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典型代表,注重运用多维度、多层面、立体的动态视角去观察、辨析、把握、干预复杂恒动的生命现象。动态思维是该理论重要内涵之一,从以"气"为核心、以阴阳运动变化为内在驱动力、以动静辩证法为抓手、以"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为视角、以"中和思维"为防治观等不同角度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中医"动态思维"的内涵和外延,解决认识思维"碎片化"的问题,构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中医思维方式在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以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为切入点,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文中基于中医思维原理,探析中医思维在中医状态学中的具体体现,从整体观、恒动观及辨证论治3个方面,分别阐述中医思维在中医状态学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在自然界表现为阴阳气交运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可见天地之间存在着升降,  相似文献   

6.
气化,中医理论的轴心线。气,是气化的主宰与物质承担者。生殖之精,是生命基本的化演单位,气化之宇。阴阳,表达生殖之精依靠气化,演化出的具有某些相对的可比较属性。五行,是反映生命体在气化作用下,同源演化区域里生命结构或功能渐变的五大变化序态。透过气、精、阴阳、五行,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  相似文献   

7.
中医与哲学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在中医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中国哲学始终贯穿于中医文化之中,影响并指导着中医文化。中国哲学的沃土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观,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平衡的运动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防治观等。中国哲学的智慧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法,强调从整体出发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运用"阴阳"二气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认识生命健康和分析疾病变化;在治疗原则上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哲学的摇篮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中医思维,注重整体关联、直觉体悟、中和与类比等。  相似文献   

8.
以恒动观为着眼点,用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探讨恒动思维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并结合恒动观,分析误诊常见原因。四诊信息采集的误判与不全,辨证论治与选方用药忽视动态变化以及从医者受到思维定势与经验主义思维的影响是导致中医临床误诊的常见原因,揭示出恒动观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医疗的核心价值从疾病治疗逐渐转变为对生命全程的动态关注,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观已深入人心。而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医整体观是凝聚智慧,兼容哲学的中医思维观,更是系统恒动,与时俱进的中医诊疗观。简要介绍当前大健康战略背景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医整体观的传统内涵,认为中医整体观在新健康观背景下在葆有原创的恒动性、广泛性、宏观性的特色上,要积极与现代化接轨,要分清主次、讲求精准。  相似文献   

10.
沈氏女科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气化理论内容。可从脏腑气化、三焦气化、六经气化、形气神气化等角度对沈氏女科学术思想进行解构,方药体系进行重排,以丰富中医气化的临床应用。脏腑气化重在调肾阴阳与通降戊土,从肾立论,把控阴阳升降平衡,通降戊土,注重右路敛降。气郁生痰、痰瘀互结、毒损入络为三焦气化不利的表现,并凝练出治法方药全面调理三焦功能。沈氏女科特色方药可丰富六经气化用药体系,临床注重开太阳,疏少阳,通阳明,温太阴,补少阴等。还需注重形气神同调,三位一体综合调理形气神气化,形变重在解毒通络,消形实而益形损,神变当首要考虑情志等。在具体方药方面,沈氏女科系列经典名方如沈氏女科温胆汤、调肾阴阳方,常用对药如山萸肉配刘寄奴、当归配菊花等均可从气化角度进行分析,临床运用时重在将各种气化理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基于中医气化理论分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加强了这一学术流派与中医经典的联系,丰富了中医气化学说的用药风格,为沈氏女科的临床经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探讨《伤寒论》中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及六经与六气的关系,三阴三阳,随着一年季节的变换而六气轮转,阴阳随之消长变化,阴阳的多少,六经的时序,阴阳的转化,阴阳之气升降出入等,形成了六种气化状态,有很强的时空观,在天为六气,在人为六经,形成了阴阳的动态观,分析了六气本标中气理论在《伤寒论》六经致病特点及病证分类中的意义,目的在于改变人们多从脏腑角度分析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12.
天地大道,始于一气。一气太极,混沌无形。一气属性,运动不息。一气运动,升降出入;遂显两极,气分(离)阴阳,代表一气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阴阳冲和,负阴抱阳,阴阳和合,化生"新气";呈现出"阴-气-阳"共存的动态变化,构成"阴-气-阳"三元模式,形成稳态,是气(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阴阳对冲,阴阳离合,体现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属性,是气化圆通的基础。因为阴阳离合存在,才有"一气-阴阳两仪-阴·气·阳三元模式-气化五象-万物万象"的气化演变。故一气离分为"阴"与"阳";"阴""阳"和合为一气;阴阳离合,一气圆通。  相似文献   

13.
阴阳、至极、太极、无极是中华先哲判断世事变化的基本预设。阴阳之理,极则必变,故围绕“至极生变”论,以顺势思维为指导,循《道德经》“道”“法”“象”“极”“动”“止”“时”等哲学理念,汲取加速康复外科医学理论知识,创新性地提出了“胃肠形神欲醒将动之势”是中医肛肠外科术后胃肠脏腑的自然之道;“惟道是从,顺势而治”是加速肛肠外科术后胃肠功能康复之法;“调息动形,静心宁神”为加速肛肠外科术后胃肠功能康复之术;而“应时”与“醒脾”则是加速其胃肠功能康复之机。全文旨在运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法,阐释中医加速康复肛肠外科学之生命观、疾病观及防治观,为探索肛肠外科术后胃肠功能康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胡臻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深入研究中医升阳学说,实践并总结出一套中医气化疗法,主张临床辨证疾病的阳化、阴化太过与不及,并结合气机的升降出入逆乱,治疗多种内科疾病。现将其运用气化疗法治疗下焦病证的经验介绍如下。1气化疗法理论来源气的变化,称为气化[1]。气化理论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形成发展于明清时期[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诸候》中提出"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3]。故气化的含义包括津液化为尿液,  相似文献   

15.
"象"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是中医诊疗重要的指导思想。从古代哲学层面分析"气""象""器"的关系,通过对"象"的内涵价值进行进一步思考,提出"象"能彰显"气""器"的变化。基于"象"内涵构建的中医状态既兼容了"气"的整体动态观,又并蓄了"器"的微观,有望为中西医兼容互补提供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中与天地阴阳相关的"升降"理论有多种逻辑相斥的含义。在象思维的视野下,依据历法、易学、中医经典等文献,追溯天地升降与阴阳升降理论背后的多种自然原象,由此辨析两种升降理论内部矛盾意见的产生原因,并进一步在整体观指导下,深入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内在统一联系。总结认为应同时了解其概念背后的自然现象来源及哲学层面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概念应用时的角度层次、主体对象、论述重点等隐含界限。  相似文献   

17.
气机升降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它从整体恒动观出发,研究人体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升降浮沉”。升降正常,则阴阳气血调和,气机升降失常,则气血逆乱,百病丛生。气机升降的病理变化概括起来有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升降反作三种类型,以血证为例,血随气行,升之太过,可出现吐血、衄血,若气机当升反降,可出现血随气陷的下血、崩漏。因此,气机升降理论对于血证的辨证、立法、遣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将升降理论在血证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举其要者,浅析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王琦 《中医杂志》2012,53(6):458-460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医学认识自然生命现象、解决医疗实践问题的特有的思维方式.通过研究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即中医学的“象数观-形神观-一元观”,并经过了哲学界、思想界、中医界等专家学者的论证.  相似文献   

19.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气交变大论》说:“各从其气化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又《五常政大论》亦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阴阳应象大论》还说:“阳化气,阴成形。”由此可见,谈气化必谈阴阳。也就是说,谈阴阳,也离不开气化。进而言之,也就是阴阳气化在人体的升降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生理活动全过程中,因此气化活动停止了,人之生命也就随之停止了。故《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散则  相似文献   

20.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