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感染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大肠埃希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出的901株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菌株鉴定采用 ATB 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 K-B 法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确证试验采用双纸片法。数据采用历史系统和 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901株,分别来自尿液(498株,占55.27%)、脓和分泌物、痰、血液、胸腹水等,产 ESBLs 的大肠埃希菌341株(占37.85%)。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和呋喃妥因耐药率较低;耐药率大于50%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且2013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临床感染分布广泛,耐药情况较严重,且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较高,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31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1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产ESBLs耐药菌株的初步筛选,再通过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法确认产酶菌株。结果:231株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痰分离出86株(37.23%)、其次为尿液57株(24.68%)、胆汁39株(16.88%)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为36.36%(84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萘定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零。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要重视产ESBLs菌株的检测,治疗其所致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导致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素的耐药趋势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的14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测试与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对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作确认试验。结果对28种抗生素的耐药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达73.6%~86.4%;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啉、头孢克洛)耐药率在44%以上;对三代头孢菌中的头孢他啶耐药率最低,为10.1%;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4.5%、44.6%、83.0%;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4.1%、10.8%和52.0%)要明显低于单剂型的同种抗生素,抗菌敏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01)。14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有38株(25.7%),不产ESBLs菌株有110株(74.3%)。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不产ESBLs的菌株(P<0.05)。结论对于治疗因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应该根据实验室的药敏和ESBLs的检测结果来指导合理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呋南妥因和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4.
李惠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23):3076-3077
目的明确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5年标准筛选确认ESBLs表型,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3年的感染率分别为10.4%,49.6%和64.5%。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99%,96%,97%,84%,93%和52%,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和5%。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药物对其有较高的抗菌活性。鉴于大肠埃希菌在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控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与蔓延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刘先琴 《铁道医学》2014,(2):187-189
目的:分析近3年来我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患者分布情况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我院各类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获得的大肠埃希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WHONET5.4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主要从尿液(31.7%)中检出,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23.2%)和普外科(18.3%)。3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计388株,分离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75株,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关洛培南无耐药,对头孢替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与ESBLs的检测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黄晓群 《海南医学》2009,20(10):126-127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原体中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产生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确诊为医院感染的患者所检出的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情况及其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150株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22.0%及55.0%。产ESBLs及AmpC酶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的药敏耐药率均高于不产ESBLs、AmpC酶菌株。仅有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能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AmpC酶菌株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结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应依据其耐药特点及变化趋势,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常见的高产ESBLs的致病菌.ESBLs是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最主要的细菌耐药原因.通过调查广东省中山地区三家大型三甲医院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颁布的标准(NCC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法)检测其ESBLs产生率,微量稀释法对各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在符合标准的438株大肠埃希菌和29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生率均较高.分别为46.6%和30.8%,产或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对亚胺培南均呈敏感,对酶抑制剂/β-内酰胺复合药如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但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对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以及一二代头孢的耐药率均较不产ESBLs株高.  相似文献   

8.
中山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常见的高产ESBLs的致病菌。ESBLs是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最主要的细菌耐药原因。通过调查广东省中山地区三家大型三甲医院于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颁布的标准(NCCLS)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法)检测其ESBLs产生率,微量稀释法对各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在符合标准的438株大肠埃希菌和29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生率均较高,分别为46.6%和30.8%,产或不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对亚胺培南均呈敏感,对酶抑制剂/β-内酰胺复合药如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但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对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以及一二代头孢的耐药率均较不产ESBLs株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活性。方法对4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株进行产ESBLs表型筛选和确认,采用K-B(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采用2倍平板稀释法测定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在4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检出产ESBLs菌株18株(检出率45.0%),所有产ESBLs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哌拉西林、头孢呋辛酯、复方新诺明、头孢克洛的耐药率均超过90%,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吡肟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低,均在30%以下。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及质控对照株ATCC25922和ATCC35218的MIC均为200mg/mL~100 mg/mL,抑菌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花泌炎灵片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重PCR检测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杰  陶勇  贾建安  吕晴 《安徽医学》2009,30(10):1156-115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产ESBLs的阳性率及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检测12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酶抑制剂增强实验纸片法检测产ESBLs菌株,运用多重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亚型。结果12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有51株,阳性率为42.5%。120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51株产ESBLs菌株其中46株扩增到CTX-M型耐药基因,44株扩增到TEM型基因,2株扩增到SHV基因,1株OXA型基因,未检出PER和VEB型。结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较高,耐药显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药物;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基因型别为CTX-M型和TEM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SBP)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选择肝硬化伴SBP患者腹水中分离出的72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K—B法检测其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从72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ESBLs阳性菌株38株(52.8%)。除亚胺培南外,ESBLs阳性菌株对15种抗生素耐药性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伴SBP患者腹水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ESBLs。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首选药物,重症感染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流行病学情况与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使用VITE-COMPACT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产ESBLs肠杆菌2 560株,分离率为4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分离率依次为68.9%、54.6%、18.3%、25.9%,其他肠杆菌未发现产ESBLs菌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来自痰液(分别为42.2%、60.8%、57.7%),而变形杆菌主要来自尿液(为40.0%)。2008—2010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复合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尚敏感。变形杆菌主要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高度敏感。结论产ESBLs肠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酶抑制复合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尚敏感。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耐药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上治疗非常困难,应加强院内感染管理与监测,防止耐药菌株广泛播散。  相似文献   

13.
陈捷  李南洋  李健平  张伟嫦 《海南医学》2012,23(16):117-119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采用头孢他啶与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ESBLs,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8.65%、42.86%、43.28%和48.84%。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以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较低,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多在50%以上,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甚至超过80%。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伤口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伤口分泌物标本用血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保罗培养基进行接种35℃培养,阳性菌株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TITEK-2compa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1080份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649株占6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32株占51.1%,革兰阳性球菌294株占45.3%,真菌23株占3.6%。分离率排在前三位的致病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43株占22.0%,金黄色葡萄球菌84株占12.9%,铜绿假单胞菌74株占11.4%。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以亚胺培南最低(分别为1%、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以万古霉素最低(0%)。结论: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也在呈上升趋势,多数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株,临床应科学选用抗生素,针对性治疗,积极预防和控制好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analyze occurrenc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producing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ESBL)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assess their drug sensitivity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ith drug-resistant ESBL-producing bacteria. METHODS: A total of 312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identified for the presence of ESBL by Vitek ESBL detection test and double-disk synergy tests as well as standard disk diffusion test. The effects of 10 antibacterial drugs on ESBL-producing strai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 rate of 20.1% of the isola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to produce ESBLs, includ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Escherichia coli, Enterobacter cloacae, Pseudomonas aeruginasa and Klebsiella oxytocla (accounting for 30.1%, 29.1%, 27.0%, 11.3%, and 2.5%, respectively, of the ESBL-producing strains). Imipenem possessed the most powerfu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ESBL-producing strains. CONCLUSIONS: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ith ESBL-producing Gram-negative bacilli, and imipenem can be the primary choice for fighting such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6.
张秀岭  黄文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111-112,118
目的探讨本院泌尿系感染细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统计近两年来尿培养的结果,对658株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共522株,占79.3%。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多,共375株,占57.0%。革兰氏阳性菌为136株,占20.7%,其中屎肠球菌68株,占10.3%,粪肠球菌41株,占6.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最低。结论泌尿系感染的细菌以肠杆菌为主,对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不应盲目经验用药,减少和控制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的发生率,并进行耐药分析。方法:对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3例急性阑尾炎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菌株分离,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用双纸片做ESBLs的确证试验。结果:73例急性阑尾炎标本可分离出菌株5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1株(82.00%),其中ESBLs阳性15株(36.59%),ESBLs阴性26株(63.41%),ESBLs阳性菌株对头孢类存在广泛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混合制剂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00%敏感。结论:ESBLs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各单位和地区对产ES-BLs菌的耐药要严密监测,根据实验室药敏结果,及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综合考虑,以指导临床合理和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Xiong Z  Zhu D  Zhang Y  Wa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76-1479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流行性以及酶的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双纸片法、琼脂稀释法、PCR、脉冲场电泳对199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559株肺克雷伯菌和427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23.6%,产ESBL菌株主要分布于ICU和神经外科病房,对大多数的β-内酰胺酶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PFGE显示,产ESBL菌株(尤其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株)在ICU病房中存在同一菌株的克隆传播;PCR检测显示TEM型是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型别,CTX-M型ESBL亦较为普遍。结论:产ESBL菌株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较为普遍,而且为多重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中存在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1603份合格标本,对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结果:1603份合格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81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09株,占74.36%;革兰阳性球菌152株,占18.56%;真菌58株,占7.08%。其中5种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差异性较大,表现为多重耐药。在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率分别为51.77%(73/141)、40.68%(48/1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12%(44/107)。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氏菌;药敏结果表明耐药现象严重,产ESBL的菌株和MRSA的增加导致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引起重视,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